春秋轶事典故(春秋辩疑或早已佚失)

春秋轶事典故(春秋辩疑或早已佚失)(1)

《春秋》是孔子所编修的所谓六经之一,至秦汉之时,六经皆已佚失。

至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始皇帝之挟书律,使民间献书,亦不见六经之踪迹。

至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之时,方得伏生所献之今文《尚书》残余28篇。

注:因其篇中文字已由秦篆抄誊为汉隶,故称今文。

至于《春秋》,则要等到汉景帝及汉武帝之时,方才陆续由民间复现,今文版的有《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古文版的则有《左氏春秋》,据称,这些版本皆是对孔子所修之《春秋》经的释读作品。此时,距离孔子编修《春秋》之时,已有约四百年的光景。

不过,《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及《春秋谷梁传》相比,不仅其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其文笔也更加流畅,甚至还记载了很多(孔子坚持反对的)怪、力、乱、神的历史事件。因此,《左氏春秋》更像是一部独立于孔子《春秋》经之外的史家专著。以至于,后人不禁对究竟何为孔子之《春秋》经,也产生了疑问。

其实,庄子在其《天道》篇中已经对此做出了提示,只不过,后世之儒生,故意对这个提示视之不见而已。

庄子《天道》篇曰: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

所谓《十二经》,也即记载着上自鲁隐公,下至鲁哀公,这十二代鲁君之历史的一部经书。

这部《十二经》本是孔子私抄鲁国大史之《鲁史记》,并对之加以编修缩略而成的一本儒门历史教科书。由于其过于疏略,故而,后世之儒生,又不得不为之作传,以方便理解。这也就是《公羊传》与《谷梁传》的来源了。

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孔子所作之《春秋》,其实原本应该叫做《十二经》。而孔子根据周室之《史记》,为周敬王所编修的《春秋》,则早已失传。

孟子有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又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汉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自序中亦称:孔子受命作《春秋》,行天子之事耳。

注:周室之国史原名《史记》,孔子录《史记》而作《春秋》,以别于《史记》之名也。盖因《春秋》之名,乃是国史之别称也。比如,《墨子》中亦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的记载。孟子则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所谓《乘》、《梼杌》、《春秋》都是国史的别称,故曰:一也。

可见,在王子朝、老聃与周室五大世家携周室之宝器图籍奔楚之后,周室之史籍与史官早已隐匿并消亡于乡野(也即孟子所谓之王者之迹熄),而后才有了孔子受周敬王之命,西行至楚国,为周天子征藏图书,并代行毁书删诗,篡史夺朔之事(故称行天子之事耳)。

这件事,从华夏文明本身而言,乃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这不仅改变了著史之特权专由地位超然的大史世家所世袭的文化传统,而且也篡夺了周室之治道本由主张道德的圣人老聃所守执的文明正朔。故,孔子曰: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当时,周敬王与王子朝争位,天下士子中或还有保持中立者,而周敬王派人暗杀王子朝之后,则大失天下士子之心。故而,当周敬王欲再续周室之国史,以承文明之道统之时,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无人可用。而天下士子也皆以之为耻。

然而,唯独孔子名利熏心,仁义迷窍,得书归周之后,即毁书删诗,篡史夺朔,一面为周敬王与晋候悉心掩盖其【弟弑兄,臣弑君】的惊天罪行,以邀富贵;一面则为自己量身打造其【书可佐,诗可鉴】的仁义伪学,以窃道统。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在为周敬王修成《春秋》之后,名声大恶,以至于天下传出了“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无禁”的口号。——可见于《庄子》与《吕氏春秋》。甚至被围攻于陈蔡之间,七日绝粮。而且,由于孔子的罪行已然天下皆知,是其终身之丑;故而,其周游列国,费尽心机,却终身一无所获。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颁布挟书律与焚书令,收天下之书,毁六国之史,《春秋》之流传随即灭失于此;又因秦汉战乱,《春秋》之正本亦或毁于阿房宫。

而令人感到荒谬而无奈的是,汉代儒生所言之《春秋》,乃是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用《十二经》冒充《春秋》的结果,乃是又一场以窃夺文明之正统为目的的闹剧而已。

这真可谓是上行下效,有其师必有其徒罢了。

幸而,有史家左丘明,因不满孔子篡夺《史记》,私修《春秋》,故而又自行修编了更加丰富,也更加公允的《左氏春秋》,所以,东周史迹之种种真相,方才得以流传。

注:《左氏春秋》乃为《左传》之本名,西汉之前皆名之曰《左氏春秋》。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东汉儒生们为了强调孔子的特殊地位,而故意将《左氏春秋》改称为《春秋左氏传》,以使之降格,而与《春秋公羊传》及《春秋谷梁传》同列。久而久之,《左传》也就成为了《左氏春秋》的别称。名不正,则言不顺,儒生玩弄这套篡名窃义的把戏,也是得了孔子的真传。

于今而言之,五四运动之后,不明孔子之真面目者,仍是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还栖身于高等学府,传播仁义之流毒于讲堂;有的则跻身于网络媒体,淆乱道德之真意于民间;他们以尊孔为荣,以崇儒为贵,以学者之利益为先,以民心之向背为后。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甚至是让人颇感可疑。——这是他们的智力有所不及呢?还是欲行朝三暮四之心术呢?答案不言而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