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

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华野还是中野?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1)

淮海战役

作为“三大战役”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淮海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太多传奇,至今被众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而华野和中野谁的功劳更大的争论持续了多年,至今仍是一个热点。

淮海战役规模空前,不仅战况最为复杂,而且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个敌军实力强过我军的,我军以60万对80万,毛泽东都惊叹说这是“一锅夹生饭”,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凭借超强的战斗意志,居然硬是吃了下去!

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基本全被消灭了,江北也没有大仗可打,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那么,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到底华野功劳多一些,还是中野功劳多一些?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2)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邓小平和谭震林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论不断,有说华野功劳更大,有说中野功劳更大,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论点,但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拥护者。

说中野功劳大的,理由很充足,淮海战役总前委5位成员中,有3位常委,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而这3位常委一直随中野行军,因而中野是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核心,因此中野功劳大;另一种说法说华野功劳大,淮海战役3次大战,华野全部参与,而中野只是参与了一次,即双堆集消灭黄维兵团,最后还是靠华野支援才打下来的,而且,华野歼敌高达40万,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大部分,因此华野功劳大!

这两种说法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真相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一个尽可能公正的立场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3)

粟裕大将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观点,即华野的功劳更大,或者说,粟裕是功劳更大,因为华野主要是靠粟裕指挥的。

第1,粟裕是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军事主官。

虽然粟裕仅仅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但由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已经调到中原局,主要精力放在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因此,粟裕是华野事实上的最高统帅。

第2,从指挥部队的数量和歼敌数量来看,华野显然比中野更多。

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高达45万人,而中野部队只有华野的三分之一,约在15万人左右,可能还不到;而歼敌数量同样的华野更醒目一些,三场大战共歼灭40多万敌军精锐,而中野的战绩是歼灭黄维兵团12万人,而且是在华野大力配合下取得的。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4)

粟裕和陈毅

第3,从淮海战役三场决定性的大战来看,华野全程参与,中野则只参与了三分之一。

淮海战役第一场大战,是在碾庄全歼黄伯韬兵团,歼敌12万,这是华东野战军独立作战取得的成果;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在陈官庄围歼杜聿明30万大军,这也是华野独立完成的。只有双堆集消灭黄维兵团,先由中野进行包围,然后华野援军赶到,一举生擒黄维,歼敌12万。这一次,华野派遣3纵、7纵、13纵以及山东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配合中野,从这个解放看,华野和粟裕的功劳明显更大一些。

第4,淮海战役本身就是由粟裕率先提出的规划。

令人惊叹的是,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既不是毛泽东和军委率先提出的,也不是由刘邓陈提出的,最早提出的竟然是粟裕。就在济南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粟裕就给中央发报,建议发起淮海战役,当然这个淮海战役还是“小淮海”,即作战目标是两淮及海州(今连云港),后来随着战事的深入,“小淮海”才打成“大淮海”,这一过程,粟裕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当然,还有刘伯承等人的影响。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5)

粟裕

第5,粟裕促进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设立。

在提出淮海战役的设想和规划之后,粟裕深深感到,战区之广阔、战事之复杂、敌军之强大、责任之重大,远非之前打过的战役所能比,而且,国民党徐州剿总的力量非常强悍,西面还有白崇禧的武汉华中剿总的策应,因此,仅靠华东野战军的40多万兵力太单薄,因为敌军至少有60万!

于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粟裕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发报,建议由华野和中野联合作战,他说战事规模太大,建议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当时刘伯承还在豫西指挥作战,因此粟裕没有考虑到到他)。粟裕发报之后的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刘邓接到中央的任命之后,一方面立即承担起指挥重任,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致电军委,建议军委直接指挥粟裕和谭震林的华东野战军,以免贻误军机。中央军委考虑再三,最后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刘邓陈为常委,以刘邓陈以及粟裕和谭震林为委员。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6)

陈毅和邓小平

从上述分析看,华野的功劳似乎更大一些,或者说,粟裕的功劳更大一些,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之后也对粟裕的作用非常赞赏: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粟裕立了第一功!

不过,反方的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他们认为粟裕的作用的确非常重要,但也不必过于夸大他的贡献,毕竟他只能指挥华野,指挥不了中野而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华野和中野联合作战的战果。

而且,在淮海战役的总前委5位成员中,他既不是书记,也不是常委,而是委员,排在“第3梯队”。在这份名单中,粟裕位于邓、刘、陈之后,最多排第4位。于是就引出了第二个观点。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7)

邓小平和刘伯承

第二个观点,中野功劳更大,或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主要归功于总前委的集体领导,首功应归于邓小平。

总前委,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战役前方委员会,很明显是集体领导,但最终由民主到集中,总前委书记就是最高负责人。

总前委书记这个词,对于熟悉中国现代史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从早期的南昌起义前委(书记周恩来)、秋收起义前委(书记毛泽东)一直到后期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前委书记都是林彪。

解放军之所以在战争中由弱变强,打垮国民党八百万精锐部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指挥统一、步调一致,总前委这个机构的设置,是解放军能够有效指挥、以弱胜强的根本保证。而国民党则败在各自为政、指挥系统失灵:蒋介石干了军长甚至师长的事,军长师长就干旅长团长的事,旅长和团长则干脆不做事……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8)

毛泽东、林伯渠和刘伯承

其实淮海战役前部委的设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已经考虑了很久,甚至远远早于淮海战役。

早在国民党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被打破之后,中央就决计在中原地区下一盘大棋,不仅重组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命邓小平为中原局第一书记,还特地把陈毅从华东调往中原,任中原局第二书记和中野副司令员——那时,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思路就已经基本形成。

正是因为这个联合作战的思路,中野给了华野极大的支持,华野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伯韬兵团时,遭到敌军疯狂反扑,正是军神刘伯承当机立断率军直扑宿县,一切斩断徐蚌两地联系,使华野顺利拿下了黄伯韬兵团。邓小平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也会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9)

陈毅、朱德和刘伯承

其实,对于谁是淮海战役第一功的问题,或者说华野功劳大还是中野功劳大的问题,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并没有人在意,因为解放军最后取得的胜利,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胜利,不是某支部队的胜利,不是基本个战略区的胜利,甚至根本也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胜利。

比较谁功劳大,这个想法太狭隘了。

粟裕不会在意这个问题,刘邓陈不会在意这个问题。千千万万前仆后继、战死疆场的先烈,他们会考虑这个问题吗?家家户户推车担担、支援前线的百姓,他们会考虑这个问题吗?

陈毅元帅说得好: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10)

邓小平和刘伯承

当事人怎么说?

在厚厚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把自己的革命生涯以极细的笔墨系统而详细地阐述出来,非常全面而具体,但独有淮海战役的部分,他故意不写。

根据粟裕夫人楚青回忆,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态度是:淮海战役的文章我不写,淮海战役的书我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我不看。

作为一个百战名将,粟裕对于自己一生军事生涯顶峰的淮海战役,在回忆录中居然没有一字提及,这是什么样的高风亮节!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11)

粟裕和夫人楚青

毛泽东称粟裕是淮海战役第一功,但粟裕从来不愿意突出自己,他总结了淮海战役取得辉煌胜利的四“靠”:一靠党中央毛主席,二靠总前委刘陈邓,三靠解放军指战员,四靠支前群众——唯独没有提及自己!

在所有淮海战役的纪念馆中,粟裕没有留下一句题词,但留了一条批评意见:为什么淮海战役在双堆集没有纪念馆?因为双堆集是中野为主打的,要突出他们。

了解了粟裕对于谁功劳大的态度,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个人的成绩算不得什么,一支部队的成功也不算什么,战绩只有放在全军和全国才有意义,因为一切都是人民的意志,一切都是人民的选择!

淮海战役华野如何支援中野的纵队(淮海战役中谁的功劳更大)(12)

淮海战役要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