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和杜甫的关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丁启阵

李益和杜甫的关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

资料图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

1

受降城,始于汉朝的一种军事建筑,外长城进攻系统工事的组成部分。起初是为了接受匈奴贵族的投降而建的,因此得名。

唐代学习汉朝的做法,为了应对后突厥汗国的崛起,武则天(684—704执政、在位)、睿宗李旦(684—689,710—712在位)期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外侧边疆地区建了三座受降城:西受降城简称西城,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坐落在石兰计狼山山口南、黄河北岸渡口。因其控扼南北交通要冲,在三座受降城中军事地位最为重要。中受降城简称中城,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东受降城简称东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李益和杜甫的关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

资料图

诗中所说受降城,有不同说法:

一说是三座受降城中的中受降城。李益有《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过五原胡儿饮马泉》)诗,五原又名盐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有两个五原,一个是包头市五原区,一个是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中受降城在巴彦淖尔市的五原县,不在包头市的五原区。《元和郡县志》记载:“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于此置安北大都护府。”

一说是指灵州回乐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回乐县因此有“受降城”之名。《宋史·张顺民传》沿袭这一名称,称灵州为受降城(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夜上受降城》篇陈志明撰稿)。顾青《名家集评本<唐诗三百首>》在指出唐朝三座受降城之后,也说:“此指西域,在今宁夏灵武。”

两种说法,各有利弊。前一种说法,有两个优势,一是唐代三座受降城赫赫有名,李益诗中指其中一座,是遵守约定俗成规则,不会产生歧义,出现误会;二是李益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后一种说法,“回乐”二字有着落。唐太宗灵州受降固然是历史事实,但称灵州为受降城,未必是唐人所为。灵州在唐朝似乎并无受降城的名称。《旧唐书·太宗本纪》:“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新唐书·太宗本纪》:“甲辰,铁勒诸部请上号为‘可汗’。”《资治通鉴》记载,太宗贞观二十年九月:“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甲辰,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从之。”都没有说灵州因之得名“受降城”;还有,文献中都只说灵州,并无只字提及回乐县。

相比之下,以指中受降城较为可信。

2

回乐烽,“烽”一作山峰的“峰”。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根据李益另有《暮过回乐烽》诗云“烽火高飞百尺台”,认为作“回乐烽”是不对的。《唐诗三百首》注:“回乐,《唐书·地理志》灵州大都护府有回乐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回乐烽,指回乐县的烽火台。”都把回乐二字当作县名。

李益和杜甫的关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

资料图

我认为,前人解释值得商榷。从诗歌句法上说,回乐烽(峰)跟受降城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并列关系,是两个对等的地方名称;二是有上下级关系的两个名称,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诗题既然是关于受降城的,后一种情况,即回乐烽(峰)跟受降城是同一个地方比较合乎情理。假如是两个对等的地名,回乐县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部,跟中受降城相距遥远,没有任何关系,出现在同一首诗中完全不合情理。因此我认为,这里的回乐烽(峰)应该是五原县中受降城区域内的一座烽火台或小山头的名称。这里举几个唐人绝句中两个地名实际上指同一个地方的例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客舍属于渭城的一部分;吴、楚同义,楚山是吴的一部分;朱雀桥就位于乌衣巷口,是同一个地方。

回乐烽(峰)有可能是当时在受降城戍边的将士对当地一座烽火台(小山峰)的戏称,并非正式名字。

3

诗写得非常有层次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述情;第一句写远眺之景,第二句写仰望之景;第三句写侧耳谛听,第四句写以心猜测。总之,写出了边塞将士于月夜思念家乡、家人的情景。

诗的写法,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有点像。李白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都是身在他乡之人思念家乡,都是乐曲声引起思乡情。所不同的是,李白写人在异乡繁华都市于春夜思念家乡,李益写人在荒凉边塞于秋夜思念家乡。

李益和杜甫的关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

4

诗的好处,前人有“真率语”、“天然画”(黄淑灿《唐诗笺注》),“蕴藉婉转,乐府绝唱”(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等说法。明人王世贞认为,这首诗可以跟王昌龄、李白的绝句相媲美。这些评语都并非过誉之词。

我个人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场景、画面感:只要一闭上眼睛,仿佛就穿越到了唐朝边塞受降城。月光下,雪一般的沙地,霜一般的土地;原本静谧的夜晚,远处飘来芦叶制成的笛子吹奏的乐曲,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结果,整个受降城的将士们听了都顿起思乡之情,不知不觉间,抬起头望向家乡的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