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方言与陕北话(乌兰察布圪头词)

包头方言与陕北话(乌兰察布圪头词)(1)

乌兰察布圪字头方言

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三月十七

  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方言属晋语区——张(家口)呼(和浩特)片,使用人口众多,特色鲜明。从清末民初以来,通过人口迁徙、农耕立足、民族融合,改变了口外蒙古社会与经济结构,生活与语言成分,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方言文化。“圪头词‘’在整个口外方言中普遍存在,应用频率较高,流传和沿用范围较广,“圪”字被认为是方言中的万能字。尤其是在日常口语和民间文学作品中,“圪头词”更是被大量地引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乌兰察布(集宁本地话)方言。

  圪字在本地读音为[kəʔ],声母是舌塞音[k],韵母是央元音[ə],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音[ʔ]。圪字一般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区别词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起标音作用。“圪头词”指以圪字起头的词,是一个语音形式上的概念,而不是结构上的概念。“圪头词”按结构分有单纯词和派生词两种,按词意分有一词一义、一词多义两类;“圪头词”在方言中,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按词性分类列举集注如下:(句式重复出现的语汇用“~”表示)。

包头方言与陕北话(乌兰察布圪头词)(2)

乌兰察布圪字头方言

圪头名词

  圪头名词指具体存在的事物,基本形式是“圪A”式,即由前缀圪和一个词根构成,词根以单音节为多。名词中也有少数三字结构,例:[kəʔ liɔ ti ]圪梁地、[ kəʔ liɔu tsɿ]圪料枝等。除此之外,三字结构的名词,大多是在“圪A”式的基础上,在其前加词根形成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受其他词(短语)修饰,例:[ ɕiən kəʔ tʻuŋ ]袖圪筒、[ məʔ kəʔ tuŋ]木圪墩、[tʻu kəʔ tuei ]土圪堆、[sæ kəʔ tuŋ]山圪洞,这类词中间的圪字可去掉,构词完整,意思不变;在圪字前后加词根修饰,词中间的圪字不可去掉,例:[tɕiɔ kəʔ læ]犟圪榄、[ niɔu kəʔ tsua]尿圪抓、[ tsæ kəʔ tɐʔ]毡圪瘩、[xuɐʔ kəʔ pʻɔu]活圪泡、[ piɐʔ kəʔ tɐʔ]鼻圪瘩等。

  在“圪A”式后面附加“日”“'儿”的后缀构成“圪A日”“圪A儿”式。这两种都是名词形式,例:[kəʔ tsɔ zəʔ]圪桩日、[kəʔ læ zəʔ]圪榄日、虽然词意不变,但有生硬的感觉。大部分圪头名词具有“圪A日”这种形式,先有圪头,后有日尾。“圪A儿”式在圪头名词中数量不多,在“圪A”式后面附加“儿”,不但词性发生了变化,而且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例:[kəʔ niɔu]圪鸟(缝衣服)为动词,[kəʔ niɚ]圪鸟儿(小伤疤)则为名词;[kəʔ liɔu]圪撩(微小的动作)为动词,[kəʔ lyɚ]圪撩儿(形容头发卷曲)为形容词;[kəʔ pʻɔu]圪泡(指私生子或杂种),而[kəʔ pʻɚ]圪泡儿(表示小气泡)。有的词后面既可加“儿”又可加“日”,但意义不同,例:[kəʔ tʻɛi zəʔ]圪台日,表示一般的台状物,而[kəʔ tʻɚ]圪台儿则表示台阶儿。在这类词的前面还可以加上一个名词性词根,构成“N圪A儿”或“N圪A日”词结构,这一名词性词根用以限定该词的意义范围,例:[xua kəʔ tɚ]花圪朵儿、[miæ kəʔ suŋ zəʔ]面圪糁日、[ɕyɐʔ kəʔ tɕia zəʔ]血圪痂日等。

  “圪A”式也可以用叠音形式表达意义,重叠后的形式变成“圪AA”式,例:[kəʔ xu xu]圪虎虎、[kəʔ tsa tsa]圪乍乍,这是圪头名词最常见的同根同义形式。重叠词具有明显的表小、表爱附加色彩,显得语气亲切柔和。在儿童用语或儿童对话中出现较多,几乎所有的圪头名词都可重叠。例:

[kəʔ lɔu]圪崂——角落,亦称圪旯旯。

[kəʔ ləŋ]圪塄(楞)——田地边堆积的长条形土堆。亦称说话办事冷酷无情。 

[kəʔ liɔ]圪梁——小山脊。

[kəʔ səŋ]圪渗——下小雨(情态动词)也作圪淋。

[kəʔ tæ]圪蛋——1.小土包,2.盛液体或固体的容器,3.身体长出的肿块,4.泛指一切不平展的地方,5.引申义指做坏(错)事,例:你可拉下~啦!

[kəʔ tɐʔ]圪瘩——1.不定量词,例:土~、石头~,2.引申义指家中最小的孩子,例:老~,3.也指身体长出的肿块,4.指线或绳打了死结,5.指用羊毛擀成的毡靴,6.指块茎蔬菜,例:芥菜~,7.用白面做成的食物,例:揪~子,8.也指同事之间产生了意见。

[kəʔ tɕiæ]圪尖——物体的顶端,亦称圪尖尖。

[kəʔ tʻəu tʻəu]圪头头——物体边角末端,亦称圪乃乃。

[kəʔ tsuei tsuei]圪嘴嘴——容器的小口。

[kəʔ tɕiɔu tɕiɔu]圪角角——角落、死角。

[kəʔ niəu zəʔ]圪扭日——胳膊肘子。

[kəʔ tsɿ uɣ]圪肢窝——腋窝。

[kəʔ ɕiɐʔ]圪膝——膝盖。

[kəʔ tuəʔ]圪剫——拳头。

[kəʔ tɕiəu]圪鬏——小女孩梳的小辫子。

[kəʔ tuŋ]圪洞——地面的浅坑。

[kəʔ pɐʔ]圪卜——小坑、凹陷的地方。

[kəʔ səŋ səŋ]圪糁糁——细小的颗粒,例:雪~。

[kəʔ paʔ]圪疤——1.伤口愈合后的痕迹,2.指瓷器上的烧结块,3.破损瓷器铆合的铁钉。

[kəʔ tɕia]圪痂——伤口愈合后没脱落的表皮,亦称圪痂痂。

[kəʔ tsɐʔ]圪渣——物质经过提取有用成分后剩余的残渣,例:药~、油~、豆~。  

[kəʔ tʻuɚ]圪团儿——1.面食,多用荞面、白面制作,2.比喻人无精打采,或睡觉蜷曲的样子。

[kəʔ Iiŋ]圪伶——类似松鼠的动物。

[kəʔ tiŋ]圪丁——雄性绵羊。

[kəʔ təu]圪蚪——蝌蚪。

[kəʔ niɚ]圪鸟儿——疤痕,也指衣服上的皱褶。引申义指醉酒的样子,例:看他又喝醉了,腿还打~哩!

[kəʔ pʻɔu]圪泡——指私生子或杂种,有时前面加老、小、活、死、灰、愣等。

[kəʔ tɕiəʔ]圪节——指植物茎秆分支处的段落。

[kəʔ tɕiəʔ]圪截——短木棍或碎柴草。

[kəʔ tɕyɐʔ]圪橛——一头尖的木棒,楔进地里可拴牲畜或系绳索。

[kəʔ tʻɛi]圪台——稍高处可放物件或坐人的小平台。

[kəʔ pɔu zəʔ]圪包日——包裹。

[kəʔ tɐʔ pɛi]圪瘩白——圆白菜。

[kəʔ liɔ pʻi]圪亮皮——衣服的贬称。

[kəʔ piɐʔ zəʔ]圪瘪日——硬纸板。

[kəʔ tsɐʔ zəʔ]圪折日——1.礼节,2.皱褶。

[kəʔ tsʻuəʔ]圪绌——纸或衣服不平展有皱褶,引申义指吝啬、小气。

[kəʔ ŋɚ]圪碍儿——意见、旧怨。例:两家因为宅基地,就闹下~啦。

包头方言与陕北话(乌兰察布圪头词)(3)

乌兰察布圪字头方言

圪头动词

  圪头动词在后山方言中大量存在,多于名词和形容词,例:[kəʔ tsʻuo]圪搓、[kəʔ iɔu]圪摇、[kəʔ pʻa]圪爬、[kəʔ tʻiɔu]圪跳……“圪A式”动词绝大部分词根(如圪摇的“摇”就是词根)可以独用,词根不能独用的只占极少部分。

  圪头动词后缀重叠也大量存在,重叠后则变成了形容词,例:[kəʔ xɔ xɔ]圪晃晃、[kəʔ tsuɛi tsuɛi]圪缀缀等。有的本身是兼词,如[kəʔ tuei]圪堆,用作动词,意为堆起来;用作名词,意为人工堆起的原状物。引申义又指人的身材、体格;用作量词时,指较小的体积,例:剩下的菜论~卖,一~两毛钱。例:

[kəʔ tɕi]圪挤——互相紧靠着坐下。例:~~都能坐下。

[kəʔ tɕʻiæ]圪且——维持现状,暂时凑合。

[kəʔ tɔu]圪捣——背后搞小动作,引申义指做一些微小的营生。例:手里没个~上的,坐不住哇!

[kəʔ fəʔ]圪伏——小睡,引申义为短暂的休息。

[kəʔ tiæ]圪踮(掂)——溜达或小跑,略微抖动,引申义指掂量物体的轻重。

[kəʔ niŋ]圪拧——肚里隐隐作痛。

[kəʔ tɕiɔu]圪嚼——吃东西时嘴的动作,引申义指说闲话。例:他不知胡~些啥?

[kəʔ tsuæ]圪转——无目的地溜达。

[kəʔ tsɔ]圪装——不敢声张。例:他~得挺像。

[kəʔ məŋ]圪蒙——假寐,小睡,也作圪眯。例:他困了,叫他~一会哇。

[kəʔ tʻɔ]圪躺——稍微歇息。例:你先做,我先~一会儿。

[kəʔ fæ]圪翻——肚里不舒服,引申义指说别人长短和闲话。

[kəʔ tsʻɿ]圪嬨——撒娇,多指儿童,也作圪稚。

[kəʔ tsʻæ]圪铲——形容女子语言、行为不庄重,含有撩逗、谄媚的色彩。

[kəʔ tsyɐʔ]圪噘——气恼的样子,或指傲慢的神态。

[kəʔ na]圪纳——皱眉头,缩鼻子,多指小儿哭状。比喻义指痛苦的状态。

[kəʔ tsəu]圪抽——1.身体抽搐,2.不情愿,3.也指故意出难题,例:有话说在明处,别~人好不好。

[kəʔ uɤ]圪窝——1.和衣小睡,2.比喻贪吃懒睡,例:人家都在干活,他整天~在家里不出来,3.隐藏,例:他在山里~了几天。

[kəʔ tʻɐʔ]圪沓——小声说话,多指上年纪的女性。

[kəʔ səŋ]圪瘆——看到恐怖的场面使人不寒而栗。

[kəʔ tsɐʔ]圪咂——慢慢地吮吸,多指婴儿吃奶状。

[kəʔ pəŋ]圪嘣——努力向上争取。

[kəʔ tɕy]圪锯——慢慢地消耗。例:肉不多了,慢慢~地吃哇。引申义指慢慢地折磨。

[kəʔ ly]圪缕——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嘴儿的物体上吸取。亦作圪唰。

[kəʔ miŋ]圪呡——小口喝。例:干活累了,~几口酒提提神。

[kəʔ tsʻuɛi]圪揣——干活、办事拖拖拉拉,亦作圪擞。

[kəʔ tʻuŋ]圪吞——慢慢地向后移动。

[kəʔ lɔu]圪捞——从狭窄的缝隙中探捞东西。

[kəʔ suɐʔ]圪缩——变小。例:新衣服见水就~了。

[kəʔ suo]圪索——缩回。例:他见了厉害的就~回个啦。

[kəʔ la]圪拉——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某种关系。

[kəʔ tsʻa]圪叉——干预。例:我们两家的事,你~个中间算个做啥的?

[kəʔ tsɿ]圪制——有意控制或摆布他人,亦指短时间地等待。

[kəʔ tsʻuæ]圪窜——无确定方向地游荡,也作圪悠。

[kəʔ liəu]圪遛(溜)——悄悄地走了,亦指细长的物体弯曲。

[kəʔ tsæ]圪攒——聚集。例:他~下几个钱,都看病用了。

[kəʔ nɔu]圪挠——抓耳挠腮,亦指挠痒痒。

[kəʔ li]圪利——挠他人脖颈或胳肢窝使其发笑。

[kəʔ kʻəu]圪抠——1.少量扣除,2.慢慢地抠动。

[kəʔ tiæ]圪颠——1.指叫人,例:去,你把他~出来。2.指倒东西,例:他的酒杯不满,再~点。

[kəʔ tsʻu]圪楚——近距离的细瞅。

[kəʔ tɕiɐʔ]圪夹——1.拿东西,2.忍受。例:尿紧得贵贱~不住了。

[kəʔ tɕʻyæ]圪蜷——蜷曲,他大概不舒服,吃完饭就~炕上睡个啦。

圪头动词以后一个动词为词根,前面加圪构成偏正式词,它具有表小色彩,指幅度较小或时间较短暂的动作行为。例:“吵”是大声说话、吵闹,[kəʔ tsʻɔu]圪吵,则是小声说话,又引申出“议论”“商量”的意义来。“搅”既指大幅度搅拌,也指小幅度搅动,[kəʔ tɕiɔu]圪搅,则仅指小幅度搅动,由此又引申出“干扰人的正常工作或事情的正常进行”。其他表示范围略小或程度略轻的圪头动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大量地应用,例:

  圪喘 圪扯 圪绊 圪挂 圪捏 圪炖 圪混 圪停 圪闹 圪抖 圪眨 圪晾 圪弯 圪哄 圪守 圪凑 圪扭 圪逗 圪戏 圪迭 圪绕 圪翘 圪兑 圪缠 圪钻 圪长 圪抗 圪扇 圪询 圪滚 圪揉 圪捃 圪仰 圪摆 圪鬼 圪站 圪乘 圪踅 圪触 圪拖 圪欠 圪蠕 圪板 圪及 圪鼓 圪蔫 圪耽 圪熏 圪调 圪嗡 圪掖 圪显 圪候 圪威 圪菜 圪跨 圪哼 圪躲 圪卷 圪拦 圪谝 圪蹲 圪嚓 圪抓 圪颤 圪存 圪架 圪匾 圪煨 圪朽 圪哈 圪冲 圪憋 圪拔 圪噎 圪呆 圪顶 圪尦 圪蚤 圪撺 圪攘 圪咕 圪绺 圪嘟 圪略 ……

  在“圪A式”动词基础上还可重叠构成“圪A圪A”式,这种重叠词大量存在。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后,所包含的意义是说话者认为该行为时间较短或该行为较为简单容易。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圪A”式动词重叠后也具有类似意义,强调动作行为的小幅度持续或反复。例:[kəʔ tʻɔu kəʔ tʻɔu]圪掏圪掏、[kəʔ niŋ kəʔ niŋ]圪拧圪拧、[kəʔ tsɿ kəʔ tsɿ]圪制圪制、[kəʔ nuo kəʔ nuo ]圪挪圪挪、[kəʔ tsʻuo kəʔ tsʻuo]圪搓圪搓、[kəʔ kʻəu kəʔ kʻəu]圪抠圪抠、[kəʔ zəŋ kəʔ zəŋ]圪忍圪忍……

  圪头形容词

  从表义上看,圪头形容词多指感觉和状态。例:“圪A”,指感觉;“圪AA”指状态,两者表示的程度不同。前者所指程度一般,后者则含有量的意义,所表状态的程度很高。“圪A”式和“圪AA”式两类形容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广泛存在,其包含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形容词重叠后包含的语法意义是相似的,都表示在原有形容词基础上程度更为加深。

  在“圪A”式的基础上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这类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例:[kəʔ ni ni]圪腻腻、[kəʔ uæ uæ]圪弯弯、[kəʔ Iiɔ Iiɔ]圪梁梁、[kəʔ nɛi nɛi]圪乃乃,这种形式表示的意义在“圪A”式的程度上,又进一步加强了词所包含的意义。另外,还有一种“圪AA式”,是在没有“圪A式”的情况下存在的,例:[kəʔ uɛi uɛi]圪畏畏、[kəʔ ia ia]圪压压、[kəʔ tsəŋ tsəŋ]圪铮铮,“圪AA”式一般多见于形容词。圪头形容词尾一般都加结构助词“的”,也有个别形容词词尾儿化,例:[kəʔ ɕy ɕy tiəʔ]圪虚虚的、[kəʔ tɕʻyəʔ tɕʻyɚ]圪曲曲儿。词尾加“的”表示肯定意义,不加“的”尾表示语气的缓和与加深,不儿化,也不加“的”尾,语气加重,表示肯定意义。例:

[kəʔ suæ]圪酸——故作斯文,摆架子。

[kəʔ iŋ]圪瘾——形容看到脏东西时的心理状态。

[kəʔ ni]圪腻——反胃的感觉,可变成“圪AA”式。

[kəʔ zəŋ]圪韧——形容物件有韧性,引申义指衣服快干的程度,可变成“圪AA”式。

[kəʔ liɔu]圪料——形容某人的性格不随和、不合群。

[kəʔ tɕʻiəʔ]圪怯——胆怯、畏缩、害怕的心理状态。

[kəʔ ɕy]圪虚——自我陶醉,惬意的样子。

[kəʔ ɕiŋ tɕʻi]圪腥气——指鱼的气味。

[kəʔ sæ tɕʻi]圪膻气——指羊肉的气味。

[kəʔ tsʻɛi tsʻɛi]圪采采——1.突发性的声音,例:~地打了个喷嚏。2.指摔跤的状态,例:~地跌了一跤。

[kəʔ təŋ təŋ]圪瞪瞪——忿恨的情绪。

[kəʔ yŋ yŋ]圪晕晕——酒喝多了的状态。例:我今天又喝多了,头~的。

[kəʔ tsʻəŋ tsʻəŋ]圪乘乘——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板着面孔,引申义指果断。例:他~地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kəʔ suei suei]圪祟祟——拘谨的样子。

[kəʔ tsʻu tsʻu]圪楚楚——丧失亲人无依无靠,引人同情。

[kəʔ ɕiəu ɕiəu]圪朽朽——形容精神萎靡或无人理睬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kəʔ tʻiæ tʻiæ]圪舔舔——谄媚状。例:他那~的样子,真叫人看了恶心。

[kəʔ mɛi mɛi]圪美美——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状态。

[kəʔ liɐʔ liɐʔ]圪列列——恼怒的样子。

[kəʔ niəu niəu]圪扭扭——扭动身躯。例:张三说话嘴上没个把门的,大家给了个不好看,~地走啦。

[kəʔ su su]圪竖竖——高而直,常形容高大人的身材。

[kəʔ pʻa pʻa]圪爬爬——形容字写得不好。例:我那几个~字,端担不出去。

[kəʔ pa pa]圪叭叭——形容捆绑的牢固。例:这车货刹好了,~的。亦称圪奔奔。

[kəʔ pʻiɔu pʻiɔu]圪飘飘——春风得意的样子,也指醉酒状态。

[kəʔ ma ma]圪麻麻——疼爱孩子的一种心理状态。

[kəʔ tsʻæ tsʻæ]圪颤颤——精软或晃动。

[kəʔ Iəu Iəu]圪楼楼——形容车上的东西装得多、码得高。亦称圪晃晃、圪扬扬、圪压压、圪锥锥。例:小四轮~装了一车玉米杆。

[kəʔ tiəu tiəu]圪丢丢——形容孩子小巧可爱。

[kəʔ tɛi tɛi]圪呆呆——开水翻滚的状态。

[kəʔ mi mi]圪眯眯——形容开心,眼睛微闭。

[kəʔ pæ pæ]圪板板——形容一动不动地坐着状态。

[kəʔ nɔu nɔu]圪闹闹——胃难受。例:受凉了,肚里~的。

[kəʔ nəŋ nəŋ]圪嫩嫩——弱不禁风的样子。例:瞧她那身量儿~地,能做个甚。

[kəʔ tsʻuɛi tsʻuɛi]圪摧摧——干活慢腾腾的样子。

[kəʔ tsæ tsæ]圪盏盏——指明亮。例:看,那盏灯亮得~的。

[kəʔ ŋæ ŋæ]圪庵庵——遮掩得不舒服。例:房盖得过低啦,~得不好住。

[kəʔ tɕy tɕy]圪举举——跃跃欲试,在大众场合下显示自己。

[kəʔ xɐʔ xɐʔ]圪喝喝——形容伤口较大。例:小王的左手叫刀子割了~一绽,缝了十来针。

[kəʔ tɕyɐʔ tɕyɐʔ]圪撅撅——1.恼怒,2.向上坚挺,例:小三被惹恼了,嘴~的。

  圪头量词

  圪头量词和名词一样,结构形式为“圪A”式,例:[kəʔ tʻuæ] 圪团、[kəʔ tɕiəʔ] 圪截、[kəʔ tuei] 圪堆、[kəʔ tuəʔ] 圪嘟……多数圪头量词也可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含有表小的意思,例:[kəʔ tʻuæ tʻuæ]圪团团、[kəʔ tuei tuei] 圪堆堆、[kəʔ tɕiəʔ tɕiəʔ]圪截截。量词同“一”搭配,可以省略圪,也可不省略圪,但其意义不变。例:[iəʔ kəʔ tɕiɚ] 一圪截儿、[iəʔ tɕiɚ] 一截儿,[iəʔ kəʔ tɕɚ] 一圪卷儿、[iəʔ tɕɚ] 一卷儿等。乌兰察布方言中,大多数圪头量词可在后面附加“儿”,词性和词义都不发生变化。加“儿”的圪头量词具有极少量的色彩,是一种表示小的模糊性的计量单位,在口语表达中感觉有亲切的成分。

  圪头象声词

  圪头象声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也大量存在,例:[kəʔ təŋ] 圪噔、[kəʔ tsʻɐʔ] 圪嚓、[kəʔ tsɿ] 圪吱、[kəʔ ua] 圪哇、[kəʔ pa] 圪叭、[kəʔ pəŋ]圪嘣……也可重叠词根构成“圪AA”式,例:[kəʔ pəŋ pəŋ] 圪嘣嘣、[kəʔ təŋ təŋ] 圪噔噔、[kəʔ tu tu] 圪嘟嘟、[kəʔ tɛi tɛi] 圪代代、[kəʔ tsʻɐʔ tsʻɐʔ] 圪嚓嚓……也可以把“圪A”式象声词重叠,变成“圪A圪A”式,表示程度有加,例:[kəʔpa kəʔpa] 圪叭圪叭、[kəʔ pəŋ kəʔ pəŋ] 圪嘣圪嘣、[kəʔ tsʻɐʔ kəʔ tsʻɐʔ] 圪嚓圪嚓、[kəʔ tsɿ kəʔ tsɿ] 圪吱圪吱、[kəʔua kəʔua] 圪哇圪哇……

  圪字组成的四字格词汇

  在乌兰察布方言中,还存在着大量圪字(不定位置)组成的四字格词汇,主要形式有:

圪ABC式,例:[kəʔ tsʻuəʔ pɐʔ tɛi] 圪绌八带、[kəʔ Iiəu pa uæ] 圪溜把弯、[kəʔ ɕiəu ta tæ] 圪朽打旦、[kəʔ Iiəu piæ tæ] 圪溜扁蛋、[kəʔ tuei ia tsʻa] 圪堆压茬、[kəʔ səŋ xu xɛi ] 圪糁虎害、[kəʔ tiəu tiɔu tsʻa] 圪丢掉杈、[kəʔ tɐʔ Iiæ tsʻuei] 圪瘩连锤。

  AB圪C式,例:[ma tsa kəʔ zu] 麻杂圪蠕、[uɤ tɕi kəʔ nɔ] 窝机圪囊、[næ ni kəʔ tsʻɐʔ] 喃泥圪察、[tsʻuəʔ ia kəʔ tɔu] 碜牙圪捣、[sɿ tɕiŋ kəʔ zəŋ] 死筋圪韧、[ɕɛi ma kəʔ Iiɔu] 斜麻圪尥、[tɕʻiɔu tɕʻiɔu kəʔmi] 悄悄圪迷、[ma fæ kəʔ tɔu] 麻烦圪捣、[sɿ ɕiæ kəʔ tsʻɐʔ] 死咸圪嚓 、[tsuei suei kəʔ tɔu]嘴碎圪叨、[pɔ tɕʻiɔ kəʔ Iæ]棒枪圪榄。

  圪A圪B式,例:[kəʔ tiŋ kəʔ tæ]圪丁圪蛋、[kəʔ tɕi kəʔ nɔ]圪叽圪囔、[kəʔ tɕi kəʔ Iɔu]圪叽圪崂、[kəʔ tɕi kəʔ tʻɐʔ]圪叽圪沓。以上词语大多含贬义,而且“圪”的意义已近于虚化。

  A圪BB式,例:[zəu kəʔ tɕiʔ tɕiʔ]肉圪叽叽、[kæ kəʔ paʔ paʔ]干圪巴巴、[tɕʻiɔu kəʔ tiəu tiəu]俏圪丢丢、[zuæ kəʔ nəŋ nəŋ]软圪嫩嫩、[Iæ kəʔ iŋ iŋ]蓝圪茵茵。这类结构中的“圪“与其他结构中的“圪”性质不同,词缀“圪”具有一定的附加意义,而它没有;别的“圪”都是构成结构的有效成分,而它可以省略。因而,它仅仅是一个嵌入结构中的音节,可以叫作“中缀”。   

  纵观乌兰察布各地以及邻近的晋西北方言,圪字在方言中的附加意义,概括来说是小。圪头名词通常表达细小的东西,圪头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幅度小或持续时间短暂等等。但是,这往往是一种字面的理解与想象,尤其是重叠或儿化后的“圪头词”。“圪头词”在表义上也不确定,名词“圪堆子”,既可指小土堆子,也可指大土堆子;动词“圪踮”,既指走,也可指跑。

  乌兰察布地区圪头词大量存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从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有的认为是晋西北汉人涌入蒙旗后带来的;也有的说源于民间汉字反切注音而产生的;还有的说是与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等等,目前都还无法确定。但是,在乌兰察布地区单音节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圪梁”,单说“梁”,一来拗口,二来人们往往一下子理解不了。这就说明“圪”字出现后,适应了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也适应人们口语的习惯,它广泛地和单音节词结合,形成了大量的“圪头词”。纵观收集到的“圪头词”,声母b、c、d、j、l、z、n最多,韵母a、o、e几乎没有。    

  “圪头词”在乌兰察布方言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圪字组词能力较强,口语运用广泛,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但存在,而且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地区方言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地方传统色彩,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势必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语言范畴,但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借鉴地使用和传承,也许能够寻觅到更为深刻和悠远的文化精髓。

  参考书籍:

  [1] 傅朝阳.方言小词典[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2] 马国凡.内蒙古汉语方言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3] 哈森、胜利.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 郝树林.口外方言[M].2010年9月。

  [5] 郝树林.乌兰察布方言[M].远方出版社,2012年5月。

  [6] 刘溢海、刘志尧、曹文.晋方言[M].山西省左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年8月。

  [7]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读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