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郑洞国去中南海赴宴(50年郑洞国去中南海赴宴)
图丨青年郑洞国
前言“这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郑洞国曾经庆幸地对孙子说。
郑洞国从黄埔军校开始,跟随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干了二十多年,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将士们的“胁迫”下,被迫放下武器宣布起义,后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照下,郑洞国在新中国实现了自己当年救国救民的理想。在他临终前他感慨地对家人说:
“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
“想办法争取他起义”1948年的东北战场,早已经不是国民党占据上风,年初辽阳、鞍山、四平的接连失守,彻底让长春和沈阳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三月郑洞国奉蒋介石之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郑洞国是黄埔一期学生,同时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图丨郑洞国晚年重访黄埔军校旧址
在解放战争中,诸如像洛阳、济南这些大城市,都是郑洞国打下来的,这一次“临危受命”,蒋介石对郑洞国也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但当时的长春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但由于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调到了锦州,因此解放军采取围而不打的战略。
虽然没有致命的炮火,但郑洞国所在的长春城却经历了比战火更痛苦的事情,饥饿。对于当时长春城的百姓因饥饿死了多少人,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被饿死的长春市民不下十万人。以至于后来郑洞国在解放后坚决不回长春,就是因为他内心对长春人民充满了愧疚。
“我看着天上的太阳,都觉得没有光芒。”郑洞国后来回想起当时被围困时的情形,经常会这样感叹地说。那段时光也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辽沈战役前,为了将郑洞国这样一位名将争取过来,西柏坡的中央领导人曾经讨论,希望动员郑洞国起义。
图丨郑洞国在长春
在会上朱德评价郑洞国说这个人政治上不坏,曾经和郑洞国有过交集的周总理也说自己对郑洞国有些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最终毛主席嘱咐周总理以老师的名义给郑洞国写一封信:
“想办法争取他起义。”
9月中旬,郑洞国想趁着解放军主力南下的时机,集中兵力作试探性的突围,结果遭到解放军守城部队的阻击,被迫退回到城内,突围的希望彻底破灭。锦州被解放军攻占之后,蒋介石急忙飞抵沈阳,派飞机在长春上空给郑洞国空投手令,命令他立刻率众突围南撤。
当时刚刚被打回到城内的郑洞国心情非常沮丧,含泪给蒋介石发电报,告诉他所有通道已经被封锁,无法突围。蒋介石接到电报后手脚冰凉,他深知如果长春的守军撤不出来,将会被共产党所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蒋介石再次电令郑洞国:
“一定要突围,否则军法从事!”
图丨郑洞国(右二)随蒋介石出访印度
当郑洞国召集手下两个军长部署突围计划的时候,两位军长的表现令郑洞国内心生疑,第7军军长李鸿告病拒绝参加会议,第60军军长曾泽生则坚决反对突围,虽然两位军长各有想法,但最终会议还是决定于10月18日再次突围。
在突围的前一天晚上,曾泽生率领第60军宣布起义,随后第7军也放下武器宣布投诚,当时郑洞国手下掌握的兵力只剩下兵团直属部队,躲在中央银行的大楼里负隅顽抗,郑洞国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坚持抵抗到底,最后时刻一死了之。
就在这时手下的一些军官找到郑洞国,请他到前厅“主持大计”,郑洞国无奈随众人前去,发现在大厅中早已经站满了东北野战军的将士,已经变成孤家寡人的郑洞国不得不接受现实,宣布脱离国民党举行起义,避免了被俘虏的命运。
其实在最后关头周总理曾经写了一封信给郑洞国,给他分析了形势,劝他念及当年黄埔革命的初衷,离开蒋介石率军起义,但由于当时的长春城已经一片混乱,郑洞国还没有看到这封信,就被手下的官兵拉着一起参加“起义”。
图丨走在长春街头的国民党军队
为什么郑洞国手下的官兵坚持要拉着他一同“起义”呢?正如周总理所说,郑洞国是国民党部队中出了名的老实人,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对待手下的将士们也非常尊重友好,深得国民党官兵的爱戴。做一个顽固的战俘,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下场,因此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官兵们想方设法让他“参加起义”。
“郑将军今后如何打算?”在放下武器之后,郑洞国沮丧地跟着部队一起出城,迎面碰到了和他对阵数月的肖劲光和肖华,两位解放军领导立刻停下车来,宛如老友一般下车同郑洞国握手问候,丝毫没有胜利者的傲慢。这个细节让沮丧的郑洞国心情略有好转。
图丨肖劲光旧照
当天晚上,肖劲光和肖华又在司令部设宴招待郑洞国,宴席相当丰盛,两人不停地给郑洞国夹菜,就像认识了多年的朋友一般,但郑洞国当时情绪并不高,只顾着低头喝酒,不愿多说话。酒过三巡之后,郑洞国终于开了口,他并没有为自己开脱辩解,向肖劲光和肖华道谢之后,替自己的部下说起了“好话”:
“我在国民党里搞了二十年,现在失败了,自然听凭处理,至于部下官兵,如果有愿意回家的,希望能放他们回去。”
肖华听完郑洞国的话当即笑了起来,说我们党有政策规定,他大可放心,无论他的部下官兵如何决定,都会妥善安置。肖劲光随后接过话来,说大家都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然后询问郑洞国:
“郑将军今后如何打算,是愿意回家还是愿意留下?”
图丨解放军运送投诚的国民党士兵统一整编
郑洞国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看着肖劲光和肖华真诚的目光,但心里还是撇不下对蒋介石的“忠诚”,因此苦笑着摇头回答说自己只想回乡下种地,当个普通的老百姓,同时还特地声明:
“一不去广播、登报,二不参加公开的宴会。”
肖劲光和肖华似乎对郑洞国的想法早有预料,对于他的要求欣然同意,然后还劝他到哈尔滨去看看,边休息边学习。对于自己曾经多次想占领的土地,郑洞国想去看一看,去看看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是什么样子,便点头接受了两位将军的安排。
临行前,郑洞国再次向两位将军致谢,说这是他几个月以来第一次吃到如此好的饭菜。据后来肖景光回忆,当时解放军在接收中央银行时,桌子上还放着郑洞国吃剩下的马骨头,可见当时长春的困境。
图丨郑洞国(中)在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之后,郑洞国每天都通过报纸关注着全国局势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郑洞国一拿起报纸就心烦,他的内心还是放不下对蒋介石的“忠诚”,看着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郑洞国心烦意乱。看了几个月之后,郑洞国的心态好了一些,看报纸也越来越仔细,当初心里那个“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
1949年1月,郑洞国移居到抚顺,当时他手下的很多将士开始遣散,很多人还被分配了新工作,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究其原因,和郑洞国当时在饭桌上对两位将军的保证脱不开关系。一年多之后,郑洞国旧病复发,准备离开东北到关内治病,临行前东北局负责人高岗会见了他,还请他吃饭看戏,礼遇有加。
在郑洞国行至北京的时候,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再次宴请了他,当来到全聚德的时候,郑洞国首先就上一次对二位将军的不尊敬的举动道了歉,两位将军不在意地笑了笑,说完全理解当时他的心境。
这一次宴会相比于上次气氛大不一样,三个人谈天说地,气氛异常活跃。逐渐他们的话题转到了建设新中国上面,肖劲光和肖华趁机向郑洞国提出,希望他能为解放台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郑洞国心头一紧,不知该如何回答。
图丨郑洞国全家福
在“起义”后两年的时间中,郑洞国看到了新中国未来的发展,解放台湾也势在必行,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够参与其中。这两年中共产党对待他如座上宾,不但让他们夫妻团聚,还让他回上海就医。但一想到自己将要和那些旧故兵戎相见,郑洞国内心十分矛盾。
郑洞国沉默了一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肖劲光和肖华听完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感到不悦,依然客气地对他说:
“我们只是希望你能出来为人民做些事情,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完全尊重你的个人意愿,绝无勉强之意。”
“怎么能让你回去种地呢?”就在接受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的宴请之后,郑洞国再次收到周总理要接见和宴请他的消息,郑洞国对这个消息颇感意外,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周总理还惦记着他这个黄埔军校的学生。当年周总理给自己写的信,郑洞国还记忆犹新。
图丨周总理与黄埔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郑洞国
这一天郑洞国准时来到周总理的家中,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时,郑洞国一时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倒是周总理见到郑洞国进屋,赶忙起身快步迎了上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欢迎你!我们很久没见面了,难得有这个机会呀。”
一时间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了郑洞国的心头,郑洞国含泪注视着周总理许久,才从嘴里吐出了几句话:“周总理,几十年来我忘了您的教诲。长春解放前您还亲自给我写信,我感谢您和共产党的宽大政策。”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周总理挥了挥手,打断了郑洞国的话:“你不是过来了吗?今后咱们都要为人民做点事嘛!”
周总理的一个“咱们”顿时拉近了和郑洞国的距离,为了招待郑洞国,周总理还特地请来了聂荣臻作陪,大家落座之后,周总理亲切地询问郑洞国:
“在北京是否还有熟人?”
图丨郑洞国(右)与李奇中交谈
郑洞国想了一下说,黄埔军校有一位叫李奇中的同学,和自己关系不错,据说现在也在北京。周总理马上说这个人他知道,现在是政务院的参事。随后让工作人员赶快将李奇中请来共同赴宴。师生四人再度相聚,格外亲热,席间周总理详细地询问了郑洞国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让郑洞国感到无比温暖,在周总理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时,郑洞国坦诚地回答说:
“总理,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解甲归田,回老家种地去。”
“好哇,你在老师面前也敢称老?”还没等周总理说话,李奇中先插了一句,逗得一桌人都笑了起来。周总理也知道自己这位学生的复杂心思,随即接过话说:
“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让你回去种地呢?你还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
图丨郑洞国(右)与屈武
话说至此,周总理诚恳的态度让郑洞国非常感动,周总理话里话外也没有勉强自己的意思,恭敬不如从命,郑洞国沉思片刻后表示自己先回上海治病,料理一下家务,再听候安排。周总理对此也表示理解:
“你先回家休息一下也好,身体养好后随时可以回来。”
1951年冬天,郑洞国从上海写信给李奇中,说看到祖国建设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心里格外振奋,准备在春节期间到北京看看。李奇中接到信后,立刻将这件事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当即给郑洞国发去电报,邀请他到北京。
在春节前夕,郑洞国再次来到北京,周总理在政务院会见并宴请了他,心情激动的郑洞国向周总理汇报了自己思想上的新认识,并表示愿意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听完郑洞国的汇报,周总理非常高兴:
“你的思想又有了新的进步,这是值得庆贺的,我代表大家欢迎你。”
图丨周总理夫妇与黄埔师生共游颐和园,前排右一为郑洞国
春节过后,郑洞国返回上海安排家务,没过半年郑洞国举家搬迁至北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看到新中国成立刚刚几年,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郑洞国格外振奋,下定决定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1954年全国人大开幕前,毛主席提议郑洞国担任国防军事委员会委员,职级待遇按照九级干部待遇标准,工资两百七十多元,还配有专车。在困难时期很多人都提出不要专车,同时降低工资待遇,郑洞国后来主动要求将工资降到两百四十五元,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再变过。
图丨郑洞国(右二)参加劳动时留影
第一届人大会议结束之后,郑洞国收到一封套红的金字请帖,毛主席邀请他到中南海赴宴。当时郑洞国心里十分矛盾,自己曾经有愧于人民,参加工作之后还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见到毛主席自己能说些什么呢?
第二天郑洞国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贺龙、叶剑英和鹿钟麟早已经在丰泽园等候,这几位可以说都是郑洞国的前辈、老师,毛主席这样的安排不免让郑洞国有些紧张,再加上他晚来了一步,不自觉地在门口停顿了一下,没想到毛主席却快步迎了上来,亲切地同他握手寒暄。
落座之后,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开玩笑地说:“郑洞国,好响亮的名字哟!”大家都笑了起来,郑洞国刚刚放松下来的心又紧张了起来。毛主席看出了他的拘谨,随口问他吸不吸烟,郑洞国回答说吸,便从桌上拿起毛主席的烟抽出一根就要点,毛主席起身划着一根火柴给他点燃了香烟。
图丨正在看报的毛主席
毛主席这一随和平易的举动,令郑洞国心里百感交集,他从来没有想过蒋介石会给自己点烟,自己在蒋介石面前从来都是毕恭毕敬,那一刻郑洞国看出了蒋介石和毛主席之间的差距,也明白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紧接着毛主席问起了郑洞国的家庭情况,然而当时的郑洞国已经家不成家。当时他回到上海治病的时候,一家人基本已经团聚,正当自己要北上担任水利部参事时,妻子却以不习惯北方为由拒绝离开上海。
郑洞国向来不强人所难,便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没想到一年之后妻子来信,向他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郑洞国当时伤心至极,但又不愿拖累妻子,就在离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此后他的大儿子在东北工作,女儿留在老家,小儿子在海外,因此郑洞国又成了“孤家寡人”。
图丨郑洞国夫妇合影
毛主席听后劝说他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家庭问题,人不能为了一时波折而灰心,只要进取向上就一定能重获幸福。郑洞国对毛主席的鼓励感动不已,内心的积郁也消散了许多。毛主席笑了笑接着说:
“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才能为人民多做点工作嘛!你才51岁,还很年轻哟!”
郑洞国曾经在家里看过毛主席的著作,也自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由于没有什么基础,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因此郑洞国便趁着这次机会,向毛主席请教:
“您的马列主义是怎么学的?”
郑洞国的问题一下子让毛主席愣住了,他凝视了郑洞国许久,哈哈大笑起来,然后郑重其事地回答说,自己最初做工人运动的时候,工人们都不理睬他,他心里特别痛苦和着急,后来他明白了,他的脸是娃娃脸,身上是学生装,工人自然和他有距离:
“一个人只有把架子放下来,思想转变了,立场才能转变。”
图丨郑洞国在纪念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
后来郑洞国在回忆录中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承认当时自己问了一个“不甚得体的问题”,但毛主席的回答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从此之后郑洞国开始真正的改变了立场,真正走上了一条爱国的道路。
此后郑洞国在中央历任重要职务,并连续三届担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一直到晚年,郑洞国还坚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建言献策,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他早年报考黄埔军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没想到最后还是“对手”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他曾经非常庆幸地对孙子说:
“这后半生幸亏跟着共产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