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感(细读资治通鉴第一个问题)

要读这一本书,是一个大工程(《资治通鉴》书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资治通鉴有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有感(细读资治通鉴第一个问题)

资治通鉴有感

要读这一本书,是一个大工程。

(《资治通鉴》书影)

柏杨先生曾称中国的史学著作中只有两部历史著作可以称得上好书,一部是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一部是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其他的历史书柏杨先生没有说明为啥不好,但我们先来读他认为好的,总不至于有大的问题。

选了《资治通鉴》来读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大人物推荐过这本书。不再一一说了。

一本由大臣编写,而由皇帝(宋神宗)写序命名、讲历史的书为啥会获得如此的关注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了,更何况,这部书的成书时期也正是司马光政治上不得意(或者处于低潮期)时期的作品,这跟司马迁写《史记》如出一辙,一个人在遭受了相应的挫折之后,往往能静下心来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来,这我们不用强调了,具体可以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司马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杂话不多说,需要对这部书做一些前置的话的话,可以记以下这几句:

1、《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

2、《资治通鉴》是由皇帝作序,并由皇帝命名的书,后来反对派(其实是改革派)要查封这部书时,保守派就说,你们这是反对皇帝啊,于是,这套书得以保留;

3、虽然写这本书时,司马光政治上不得意,但是宋神宗给他了足够优裕的条件让他编书,一方面供给他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不要求进度,一方面提供国家图书馆、资料馆的资料让他随意查阅,并且写完之后,以圣旨的方式推荐发行。

好了,以上都是题外相关的话,转正文:

开编就是一句: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新人容易犯迷糊,这是写得啥?其实就是一个纪年方式。写历史总要纪年,而司马光不用公元纪年,那太不中国了,那为什么不用某朝某代的年号呢?因为是通史,就涉及某个历史时期的多个王朝并存,用谁的年号不用谁的年号呢,司马光老练,我谁的也不用,我就用中国最通用的干支纪年,跟谁都不相干。

《尔雅》有载: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这牵涉中国最早的太岁纪年与岁星纪年。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在上古时期,人们以岁星(其实就是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来纪年,把周天分为12份,依次为星纪、玄枵(xiāo消)、诹(zōu邹)訾(zī姿)、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称为12次。此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此法的起源年代至少是周代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很盛行。由于古人又将黄道划分有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为了能顺应十二辰,就假想了一个太岁,顺十二辰而运行。于是有了太岁纪年。古人还为这十二个太岁年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如困敦(读dùn顿)、赤奋若等。

岁阳:大约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历家又为太岁纪年增取了十个名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等,以表示岁阳。

太岁纪年:将十个岁阳名依次和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从此太岁纪年完善为每六十年一周。这为后来干支纪年打下了基础。

《史记》中也用相应的称呼,但用字会略有不同,但总归都是由此组成的60年为周期的纪年方法,后来的干支纪年,由此发展而来。不想深究历法,这一点就不必深究,如《资治通鉴》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总共三十五年。

即卷一周纪一,就是写的这35年之间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