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一李绅的手势舞(李绅的悯农三首是反诗)
李绅的《悯农》应该家长给小孩唐诗启蒙必背诗句吧。我将骆宾王《咏鹅》,孟浩然《春眠》,李白《静夜思》与这首《悯农》并称为"家长炫耀神器"。相信各位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家长一言不合就会让你在亲友面前表演背唐诗绝技。家长会根据唐诗背诵的数量以及熟练程度来评判一个孩子是否聪明。
教科书编写的专家们通常按照孩子的接受水平,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安排两首《悯农》供孩子们学习和领会。然而李绅的《悯农》一共三首。那这第三首《悯农》究竟是什么样子,教科书又为什么不讲这第三首《悯农》编写进去呢?笔者就为各位说说这三首《悯农》诗背后的故事:
我们熟悉的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悯农》差点要了作者李绅的性命。
当年,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此行之目的则是探亲访友,这时他遇到了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李先生是打算北上赴长安述职的。两人是同榜进士又是诗友,两人便携手登上亳州城东观稼台。李逢吉是官迷,他随口说了:"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这样一句诗,大致就是说我李逢吉要是升官能像登台那么快就好了。而李绅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于是则有了第一首《悯农诗》。李逢吉则称好诗,但是李绅好像还有话没有说完接着又说道:"春种一颗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一听觉得不对劲呀,这是在说朝廷的不对,意思不是说国家收的税收的太重了嘛。两人下了台,李逢吉就希望李绅将这两首诗抄下来送给他。李绅一想字太少了总共才四十个字,于是又写了第三篇的《悯农》诗:
陇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梭织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资。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听这是在骂皇上荒淫无道,沉迷女色了,他心里盘算着是打算到京都参李绅一本。他上奏皇上说:"翰林院学士李绅,不仅擅离职守而且写诗辱骂朝廷,写诗发泄对朝廷不满,诗就在我手上。"唐武宗立刻召见了李绅,武宗拿起那张写了三首诗的纸,质问李绅。李绅此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也没有体察出其中的危机。对于单纯的李绅来说他没有想那么远,仅仅就说这是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没有任何的谎言。也许唐武宗也算是英明的皇帝,并没有处罚李绅,还让李绅坐了更好的官位。试想换了一个皇帝,李绅还能这么幸运吗?这个大概谁也不好说吧。就是这三首诗也差点要了李绅的命,他的生死也完全在一瞬间。
《悯农》到底有几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颗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悯农》是毫无异议的李绅的作品,而这第三首也是在近代在敦煌石窟的的资料的整理与考据之中而得出的结论。但是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这些也没有得到学术界和大众的普遍认知。笔者不想搞枯燥的考据,因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笔者仅仅想为大家简单剖析一下这第三首《悯农》:
陇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梭织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资。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众所周知,李绅是中唐和白居易,元稹齐名的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就是秉持着乐府诗歌反映民生,反映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语言也较为浅俗与实在。前两联大概就是"卖盐的喝淡汤;买棉被的睡草席"的意思。讲的就是种田和织布的人没有饭和衣服穿。后两联给出了解释:统治者们总是声色犬马,总是压迫着底层的人民,导致了他们生活的贫困。最后他告诉皇帝不要总是贪恋享受,就可以让国家和人民富裕。他将贫困全部归因于统治者的赋税。
第三首《悯农》伟大之处
身为官僚的李绅以一种悲悯与人道主义意识写出了农民阶级的不易。最难的可贵的是他明明知道写这样直指自己"老板"的诗歌可能轻则丢掉官位,重则丢掉性命。李绅依然要写,他知道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必须要为天下百姓登高一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儒者的心,儒者的责任!三首《悯农》写的就是李绅那颗赤子之心,一颗读书人的良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