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此人才华与刘伯温齐名)
(说历史的女人——第457期)明朝初年,此人才华同开国功臣刘伯温(刘基)齐名,是一位大学者、大诗人,却被朱元璋判死刑腰斩,而且被残忍地斩为八段。他临死前,用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了3个字,此三字大大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其影响力覆盖大明文坛300之久!这位被腰斩的大学者究竟是何人?他究竟犯了什么罪?他死前究竟写了三个什么字震惊文坛的?欲知详情,坐下细看。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的大学者、大诗人高启。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天赋异禀,自幼才思敏捷,读书能过目成诵,通晓历史,尤善诗文。他16岁才学已经名闻四方。
当时江南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饶介,他听说高启的才学之后,就想试探一下这位16岁的后生才俊,于是就找个机会把他叫到自己家里。饶介是书画大家,他取出一副画,让高启就画中内容赋诗一首,且自命题为《题倪云林竹木图》,并要求以“木绿曲”为韵。这就相当于如今的现场作文,而且是“给材料加命题作文”。高启把那幅画略微扫了几眼,一首七言绝句便脱口而出:“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逾垣为惜酒在樽,饮余自鼓无弦曲。”饶介听罢大惊,“果然名不虚传,后生可畏也!”。于是就劝他,“阁下如此高才,何不求取功名乎?”高启笑而不答。
相传高启还因诗才娶了一位美女为妻。当时有位名士叫周仲建,一天病了,高启去看望他。周仲建早闻高启之才,且知他18岁还未娶亲,于是也仿效饶介当场试了高启的才华。他拿出一幅画让高启看,并以《芦雁图》命题让高启当场赋诗一首。高启仍是拿起笔唰唰唰一挥而就:“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老周看罢,当场拍板:“好,小女有家了!”遂“即择吉以女妻焉”。
高启青年时已是闻名遐迩,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又跟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简直是一位文坛鬼才,还曾经是一个超级“模仿秀”,后来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但他可不是如今的那些所谓的明星们,模仿赵本山、张学友而失去了自我。他是“师古之后成家”,“兼师众长”,取各家之长,而避其短,最终自成一家。
我们知道,元末明初的主流文学是戏曲、小说和演义文学,而诗歌已经不再流行,但高启在这种大环境下,独树一帜,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可以说是引起了一场诗界革命。高启不像刘伯温那样注重仕途,他专攻学术,所以他专业性强,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在元末明朝诗人里应该在刘伯温和宋濂之上,可谓当世第一。他被后人尊称为“明初诗人之冠”,历代诗评家都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比如号称“大清第一才子”的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一代伟人、诗人毛主席干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正因高启其名声太大,还是引起了执政者的拉拢。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张士诚曾经据吴称王,闻高启才名,便礼贤下士,曾多次派人(包括饶介)邀请高启去为他效力。那时高启还不到20岁,也曾在张士诚麾下任高级幕僚。但他淡泊名利,厌恶官场,于是在23岁时便借故辞职归乡。但他在张士诚麾下任职这几年给他的人生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后来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建立大明朝,朱元璋也早听说高启大名,也许是刘伯温的推荐,于是与明洪武元年(1368),强行召高启入朝,授翰林院编修。新朝成立,高启也曾报以希望,既然皇上器重,那就施展下自己的才学吧。他的才学,也确实受到朱元璋赏识,于是又命他教授诸王,纂修《元史》。但当高启想尽情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学为朝廷出力的时候,他的祸事来了。
高启发现新的朝廷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开明清朗,官场依然污浊不堪。而且新皇明太祖朱元璋施政非常残酷,俨然暴君一个。在朝为官,一不小心就要惨遭杀害。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后,已经造成了许多灭门九族的惨案。面对这样的朝廷,高启早已失去信心,决定退出官场。他只在朝廷任职两年后,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便坚辞不受,申请辞官。朱元璋尽管应允了,但生性多疑的皇帝还是没有放过他。
给你高官你还不当,太不给面子了吧。朱元璋可不是赵匡胤,心胸可没有那么宽,再加上高启曾在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手下任过职,这事一直被老朱耿耿于怀。朱元璋老怀疑高启作诗讽刺自己,所以对高启,他一直很忌恨。当时有位苏州知府叫魏观,他在一次修建知府治所时,请高启撰写了一篇文章以祝贺,此文叫《郡治上梁文》,给高启带来了杀身之祸。
本来也没有什么,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放鞭炮、撒飘梁蛋之类庆贺,作为苏州府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祝贺下,才有气魄嘛。再说,一个当官的为附庸风雅,让文人给自己写篇文章传传名,很正常的事情,当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不还请了范仲淹写了篇《岳阳楼记》嘛,这样,文章一传世,当官的不也名垂青史了吗?所以魏观便把高启这位隐居在当地的名人请出来弄一篇。
高启也没有多想,写就写了,一篇文章也不费啥事,范仲淹都干这事,咱耍什么清高呀。于是欣然作文。但事情就坏在魏观建楼的选址上。他所建的办公大楼正好建在了原张士诚宫殿的旧址上,所以就有想讨好朱元璋的人出来搞事情。他们诬告魏观有反心。这还了得?朱元璋一听,二话不说,对魏观消爵立斩。并且与魏观有关的人皆受株连,高启自然也未能幸免。
本来朱元璋对高启曾经是张士诚部下这事就犯忌,还曾怀疑高启写诗讽刺他的暴政,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早想收拾高启了,但一直找不到借口,这下有借口了。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盘虎踞”的字眼,好家伙,你写的地方“龙盘虎踞”?是指他张士诚是龙吗?还是魏观是龙?这还了得,杀!所以对高适施以极刑:腰斩。
为了起到震慑的作用,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皇帝亲自监斩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朱元璋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不给面子,多次用诗文来讽刺自己的家伙是怎样死去的。真够狠的,高启被腰斩八段!但是,朱元璋并不想让高启马上死掉,他要看着高启一点一点慢慢地死,他要欣赏死亡的过程。所以就先斩腿部。高启双腿被斩掉后,当然不会立即死去,他强忍疼痛,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支撑着,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血红的大字。这三个大字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文坛,并且影响了整个大明三百年!那么这三个字是什么字?
高启在地上血书第一个字是:“惨”,第二个字也是“惨”,第三个字仍然是“惨”!
惨!惨!惨!三字如连续飞来的三道血光让在场的所有人毛骨悚然,心中战栗,唏嘘不已!三字写完之后,刽子手又断、断、续、续铡下数刀,将高启斩位八段!一代大师,一代高士就这样消失于尘埃,时年仅39岁(又说是37岁)……
那么这三个“惨”字又如何能震动当时整个文坛的?又如何影响了大明300年呢?首先,这三个惨字并非只有一种意义,可以说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深刻含义。第一个“惨”字当然是指自己,高启自己死亡之惨烈,命运之悲惨,人生之残酷!做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我究竟有何罪过?我不就是写了几篇文章吗?我能对你朱元璋,对你的大明江山有何不利?难道我能推翻你吗?我不就是不想当官吗?做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知名诗人,难道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吗?你堂堂一国皇帝为啥容不下我一介草民!这是高启临死前对上苍的一种控诉,或者是一种诉说,一种质问:这天地之间还有没有天地良心可言?这宇宙之间还有没有规矩可讲?这人间还有没有王法了?老天爷呀,你为什么不睁睁眼?难道你眼瞎了吗?
如果说第一个惨字只是针对他个人的,那么第二个惨字则扩大到这个文坛,甚至辐射到整个文化界,波及一切文人、学者,是说这个文化界命运之惨。我高启的下场你们都看好了,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下场,也是你们所有人的下场,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不听话、跟我一样固执的话。其实朱元璋如此残杀高启,就是为了给天下文人学者一个残酷的警告:你们这些诗人学者牛什么牛?还这个天才那个骄子的,屁!在我朱元璋眼里狗屁不如!想给我作对,想给皇权作对,想搞什么自由思想、独立精神,门都没有!你们就是一群狗而已,不听主人的话,不想给主人合作,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皇权,为了禁锢大家的思想,嗜杀成性的朱元璋,除了大杀功臣以外,也对大商人、地主,尤其是对文人大开杀戒。除高启外,与他并称的“吴中四杰”,都无一幸免惨遭屠戮。其中杨基被莫名其妙的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做工的场所;张羽被糊里糊涂的绑起来扔到长江里喂鱼,弄得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朱元璋下狱,害死在狱中;高启只是被当做代表,被活活腰斩成八段,死得最惨而已。在古代对于知识分子的杀戮,甚至在用刑上,朱元璋堪称独步。他的继任者也多仿效,比如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更是对建文帝的秀才朝廷的一帮文人学士比如方孝孺、黄观等文豪们赶尽杀绝,灭九族,甚至十族。所以高启的第二个惨字可谓是提前预言了整个明朝文化界的命运之惨。
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大明300多年,整个文学界没有出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的原因。汉朝有司马迁(尽管被宫刑,至少保命);唐朝有李杜白三大诗人,宋朝有苏东坡、欧阳修,而大明三百年,可怜兮兮,尽管出了三大名著,但罗贯中、施耐庵等都是明初之人。也就是说,除了明初文坛上闪耀了几颗包括刘基、高启等寥寥明星之外,后继无人,何哉?高启等的惨死已经说明了,大明命中注定在文学上甚至在文化上的惨淡无光。即便有后来的唐伯虎等人的微弱发光,但他们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再说第三个“惨”字。高启是位极为睿智之人,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瞬间,不仅预言了整个大明王朝文化界的命运,而且已经预言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和朱元璋整个皇族本身的命运,也即一个字:惨!不是吗?崇祯帝如何死的?死前又如何残酷地杀死自己的妻儿?堂堂一国之君被逼吊死在歪脖树,朱元璋不会想到吧。高启只凭朱元璋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子民,尤其是残忍地对待一介书生这件事上已经预知了大明王朝的未来,和朱氏家族的未来。这叫一报还一报。后来大明亡国之后,在崇祯帝自杀之后,又立的几个小政权的皇帝,无一善终。尤其是,朱元璋的家族,上百万人,几乎被残杀一光。史载只张献忠就杀了朱元璋后代几十万人,可谓惨烈。
当朱元璋阴笑地看着高启的八段血淋淋的尸骨的时候,他可曾想到,此时高启的惨相,也是他朱元璋子孙的惨相?大明王朝死相之惨、朱氏家族死相之惨,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有,只是他朱元璋难以预料罢了,但他屠刀之下的高启早就想到了。所以高启的死,绝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刑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愿顺从的士人发出的明确、冰冷的高压警告。正是高启这一斩,高启的这三个“惨”字,切实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转变,从此,明朝的专制王权大大加强。而且士风开始快速转变,从而影响了整个大明300年。所以某种意义上,高启的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地震。
当然,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抹杀。自北宋亡于金人之手,和南宋亡于蒙人之手后,汉人受尽屈辱,是朱元璋灭元建明,重新让汉人挽回了脸面,让汉人重新执掌神州,重塑风骨的,这一点朱元璋可谓居功至伟,要肯定。但他统治后,没有完全吸取前朝教训,反而大开杀戒,对功臣对文人的屠戮,又注定了大明的亡国命运,这个历史教训不能不被后人永远记取!
最后,为了纪念这位被冤杀的、具有铮铮铁骨的大诗人高启,现录其名诗一首如下——《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