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怎么唤醒上一世的记忆)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怎么唤醒上一世的记忆)(1)

故事要从1925年说起……

老式的铁皮火车一路南下,心理学家荣格开始了他在非洲的探险之旅。车窗外,一位肤黑体瘦的村民正靠在长矛上。

荣格在他后来的自传《记忆、梦与反思》中记录下了这一幕:“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他将这种感觉称为“来自久远的已知”。

在他看来,这是人类集体记忆的证据,有一些远古的记忆碎片,通过世代传袭留存了下来(如果是真的,那只可能是通过基因),并被后世人类体验为……Déjà vu

或许,你我都曾有过类似的经验,明明是第一次见到的场景,却偏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眼前的一事一物,都在某个时空经历过一样

这样的现象,就叫做“Déjà vu”,它最早是由一位法国物理研究员发现。用时下二次元的潮语来说就是“既视感”,再通俗一点就叫“似曾相识”。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怎么唤醒上一世的记忆)(2)

《科学美国人》曾对“Déjà vu”做过一次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15岁至25岁的年轻人。此外,第一次出现Déjà vu的时间基本分布在6岁至10岁之间。

这种神奇的“超验”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

19世纪,美国哲学家Hilary Whitehall Putnam曾提出“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它假设,将一颗大脑放入装有营养液的容器以维持生命,并将大脑与一台超级计算机连接,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神经讯息,让大脑产生生活在“真实世界”的错觉,如同《黑客帝国》的“母体理论(Matrix Theory)”一样。如果这个时候,计算机发生了数据故障(Glitch in the Matrix),大脑就会出现类似Déjà vu一样的“超验”感受。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怎么唤醒上一世的记忆)(3)

也有人认为这是前世记忆的掠影重现。流行女王麦当娜,在第一次参观北京故宫时,对其中一条偏僻小巷感到特别熟悉。后来她回忆说,也许她前世是满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

还有一种“神谕论”,是说存在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将“未来的资料”传输到了大脑中,因而形成了这样的“先知”体验。

当然了,具备科学素养的猛小犸,是不会轻易接受这些神秘主义解释的,我还是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解释Déjà vu现象。

先说结论,由于这种似曾相识的Déjà vu体验往往只有十几秒甚至几秒,过于短暂和随机地发生,根本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和证实它,也没办法用完成重复实验。所以,现代脑科学对于Déjà vu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不过也已经形成了几个比较主流的科学解释的方向。

潜意识中的记忆碎片

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视觉信息是通过视网膜的通路传递到大脑的,人们在对自己所看到的场景作出反应之前,其实就已经在脑中先“登记”了眼前出现的场景。

在一个实验中,学生被要求观看电脑上以毫秒频率闪过的生词,结果他们竟然在无意识中记住了。

这个研究表明,Déjà vu的感觉有可能是大脑中已经“登记”的记忆被重新激发了。只不过那些原始场景可能由于当时闪现速度太快,意识没有来得及识别,却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了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当相似的场景出现,记忆碎片会因为这样的巧合而再次重组,就让当下的场景显得“似曾相识”了。

大脑传输网络的延时

脑神经专家认为,从大脑结构来看,位于大脑左半球的颞叶部主要负责信息汇总,它会按时间顺序来排列我们获得的信息。当我们看到某个场景后,场景信息会通过两条神经线路传输到颞叶部。

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怎么唤醒上一世的记忆)(4)

其中一条是直达路线,另一条则要先绕经右脑。正常情况下,这两条线路的信号几乎会在同一时间送达颞叶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没睡午觉,通宵熬夜等导致精神高度疲惫,绕经右脑的线路就有可能发生延迟,使两组信号的到达产生“时差”。

先到达的信号让你认为眼前的场景已经发生了,后到达的信号则让你又感受了一次相同的印象。这就有点类似于,你在电脑中重复复制一个文件到同一文件夹,系统就会提示你这个文件已经存在了。从而让你产生了Deja Vu体验。

大脑“海马回”运行出错

大脑中的“海马回”体是负责储存长期记忆的。MIT的一项脑神经研究认为,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的经历相似的情境时,大脑中处理那段过去经历的神经元就有可能同时产生冲动。此时,海马回会在记忆中搜寻相似的经历,来确定当下的经历是否发生过。

但有时,海马回会出现“bug”,不小心将现在的感觉放入到记忆中,也就让人错将眼前的场景当作是曾经发生过的了。

关于Déjà vu,科学理论的解释还有很多,无需穷举。也许,神秘主义在大众的观点市场中更有吸引力,但科学,才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本真。

参考资料:

1.《Can Science Explain Deja Vu?》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an-science-explain-deja-vu/

2.《The Psychology of Déjà vu》

http://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the-psychology-of-deja-vu.html

3.《“似曾相识”现象的心理学简析》(宋剑秀、徐英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