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以下简称“一师范”)建于1903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还有“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一师范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他们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长沙市博物馆现藏的民国十六年(1927)同学录(图1),记录了一群与那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青年人。翻开这本纸张泛黄的同学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伟人毛泽东(图2)。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1)

图1 民国十六年(1927)同学录

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2)

图2

同学录里的良师

在这本同学录的教员名册里,名气最大的有杨昌济(图3)。杨昌济(又名怀中)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一生对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的著作情有独钟,反复研习;同时曾留学英美,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和熏陶。作为学者和教育家,他的经世观既继承了传统湖湘文化的精髓,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这就是教育经世。正如他在教学计划中所言:“本学年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拟每次授语录一二条。又我之心得处,如达化斋日记,及论语类钞等,亦不妨讲与学生听。”毛泽东于1920年冬编印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写道:“这时候这些人大概有一种共同的感想,就是‘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同受杨先生“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影响。李维汉在《回忆新民学会》一文中说:“杨怀中先生来北大教书前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高等师范的伦理学教员,思想开明、进步,为人刚正、真诚。新民学会的成立以及我们思想的‘向上’,都同他对我们的影响有关。”

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3)

图3

除杨昌济外,另一位教员徐特立也广为人知(图4)。徐特立作为毛泽东的导师,同时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直声名显赫。与杨昌济的渊博不同,徐特立更为突出的是师德。他虽当选过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有名的教育家,生活却极其简朴。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活像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花”之谑称。徐特立在一师范任教时,每天要走近10里的路,从来没有以轿代步。下雨天,他穿着木屐钉鞋,撑着朱红纸伞,腋下挟着讲义,按时到校上课,从不缺席。

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4)

图4

在七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徐特立不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到理论高度,加以科学地归纳、概括和阐发,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学,并且将这些教育学理论,通过不断的办学实践加以推行。

徐特立并不赞同为科学而科学,他更注重的是科学的实践及运用。1940年在延安任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时,谈到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他提出要有明确的科学任务,当时科学应该替抗战建国服务。“我们不是为科学而研究科学……我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无论在高深的学理方面或粗浅的技术方面,总的任务是为着生产,为着解决抗战的物质问题。”

青年毛泽东以及一师范的学生积极成立团体、参与运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都可见徐特立对于这些热血青年的深刻影响。

在教师名册中还有一位名气甚大的文化人士——易培基(图4)。易培基字寅村,号鹿山,湖南长沙人,曾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易培基于文学、文字学、史学、文物均有相当的研究。论著有《三国志·补注》《清史例目证误》等。

1919年底,易培基和以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骨干等进步人士,发起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1920年驱张运动成功后,谭延闿委任易培基为湖南省省长公署秘书长,兼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省立图书馆馆长以及一师范校长。在一师范期间,他力主迎合新潮流,制定了具有“民本主义”思想的教育方针。他提倡民主、科学,倡导学生自治,主张发展学生所好,强调重视德行和体育,并亲书“公诚勤俭”作为校训。易培基后担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

教师名册之中还有一位与毛泽东交情并不深厚,却值得一书的人物,这就是南社诗人傅熊湘(图4)。傅熊湘原名尊,字文渠,湖南醛陵人。早年加入同盟会, 与宁调元、姚勇忱等从事反清革命。

1919年12月,傅熊湘与醛陵籍南社社员袁雪安、文湘芷等“过洞庭经岳阳、汉口、九江、芜湖,到达上海”,投身于驱逐湘督张敬尧的运动之中。

1920年5月,毛泽东等湖南学联的驱张代表也从北京转战上海,与傅熊湘等人会合。毛泽东曾经说过:“驱张运动的发起,名流老辈小子后生,一齐加入,就是缘于这几种很深刻的激刺。故湘人驱张,完全因为在人格上湘人与他不能两立。”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傅熊湘、袁雪安、文湘芷当属“名流老辈”之列,而当时年仅27岁的毛泽东当属“小子后生”一辈。

同学录中的益友

一师范这本同学录中的学生,除去有名的蔡和森、萧子升等,毛泽东的老朋友周世钊也在其中(图5)。1913年,毛泽东与周世钊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同班学习,1914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他俩仍在同班学习,直到1918年毕业,长达五年半。1917年,毛泽东被选为学生会总(主席),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长,他们一直并肩战斗。1920年3月,毛泽东给周世钊写信说:“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能于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湖南第一师范走出来的名人(当年师友尽豪英)(5)

图5

1920年6月,周世钊写信劝毛泽东回湖南创立一番事业:“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之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弟亦主张兄回省……”据周世钊的儿子周彦瑜回忆,毛泽东与周世钊情意拳拳,书信来往不断,诗词切磋频频,相知相交63年。

与前面所列举的老师、挚友不同,在毛泽东早年的朋友中,张昆弟则是他的追随者。

张昆弟在1917年9月23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毛泽东青年时代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经常于夏天的夜晚,在狂风暴雨之时登上岳麓山顶,而当时张昆弟、蔡和森就是他的追随者。

同学录中的其他著名人物还有李维汉、罗学瓒等。他们早年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出身贫寒,考入一师范,加入新民学会,参与工人运动,赴法留学等。在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于生命。

青年毛泽东为达“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而“取友为急”,但他有严格的交友准则——“道不同,则不与谋”。共同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青年毛泽东交友的基本前提和思想基础。他主张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志趣,多关心“国家及天下大事”。“我的朋友和我只愿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毛泽东1915年在长沙各校张贴的征友启事说得更为明确:“要结交艰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因此,围绕在毛泽东周围的这些年轻人,或者说一师范整体教学氛围与思潮下的这些同学朋友们,都胸怀大志,眼界开阔。因此,他们都在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世钊说得最为清楚:“有最敬爱的老师,如杨昌济、徐特立诸先生;也有他最要好的朋友,如蔡和森、陈昌、张昆弟、何叔衡诸同志。他们常常交换改造中国的意见,也常常互相期许,互相勉励;要在天昏地暗的世界里寻找光明,要从层层网罗的包围中展开长翅,要使自己成为当世的栋梁之材,要使中国的政治、文化的面貌根本改变。”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一师范民国十六年这本同学录里的师生,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