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

1358高地位于越南河宣省官坝县八大山乡,北距中越边境线2公里,西距1334高地越军阵地500米,南侧600米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该高地北侧地区为山岳丛林地形,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气候潮湿,通行极为困难。

昆明军区第三侦察大队(即武汉军区54军侦察大队)于1984年7月下旬进入战区(麻栗坡县八布至金厂地区,正面宽约29公里)之后,对敌情和地形进行了全面侦察。4连(即161师侦察连)奉命在1358高地地区寻找战机,捕捉俘虏。

4连受领任务之后,侦察科长袁启东会同侦察大队指挥组长唐凯兵,以及4连干部制定了侦察计划,先后实施了6次抵近侦察,并开设了2个专向观察所,秘密开辟了4条隐蔽通路。通过侦察,发现当面越军防御工事完善,夜间警惕性高,但是敌人防御正面宽,兵力部署分散,间隙大,白天各个阵地之间来往活动较多。根据上述情况,4连决心在1358高地南侧地区组织伏击捕俘。任务明确后,制定了行动方案。

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1)

此次战斗,参战人员编成指挥、捕俘、支援、掩护、预备、通道警戒、运输7个组。指挥组由侦察科长袁启东、大队指挥组组长唐凯兵及参谋、通信人员组成,配置在1358高地,负责指挥整个行动。

捕俘组由侦察参谋白春岭率侦察兵4名和工兵1名组成,携带微声冲锋枪、轻型冲锋枪、探雷器、防步兵地雷、望远镜和7013型指挥机,担任在1358高地南侧地区前出侦察和捕俘任务。

支援组由1排长樊瑞贞率侦察兵4名和工兵1名组成,随捕俘组跟进,负责捕俘组的翼侧安全。预备组由连长樊柏渊率5人组成,随指挥组行动。通路警戒组共24人,分别配置在出境通路的5个点上,负责保障通路安全。运输组由17人组成,负责前送物资,后运伤员。

方案设想了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规定了相应的处置措施,方案制定后,所有参战人员在沙盘上进行了反复推演,组织了模拟训练,10月18日前完成了战斗准备。

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2)

10月19日7时,4连从1396高地出境。13时,指挥组隐蔽进至1358高地。14时,各组进入指定位置,当晚就地宿营。第二天,捕俘组利用晨雾通过一片开阔地,隐蔽进至1358高地南侧500米无名高地进行观察,发现无名高地南侧的横向小路有越军人员活动。捕俘组立即报告了情况,提出在该段小路实施捕俘的建议。12时,指挥组批准了捕俘组的建议,并调整了部署,重新组织了协同。

掩护组转移至1358高地南侧山腿、预备组进至无名高地北侧200米处凹部,支援组进至无名高地转由白参谋指挥。18时40分, 各组到位。21日6时30分,白参谋率领捕俘组进入预定伏击点。14时,有1名越军通过伏击点,但由于捕俘组人员配置位置不当,未能实施捕俘。18时,捕俘组利用黄昏对小路进行了详细勘察,重新选择了伏击阵地。20时,捕俘组返回无名高地过夜。

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3)

22日清晨,白参谋召集全组人员认真研究了21日的情况,并根据指挥组“坚决捕捉2至3名越军”的指示,重新进行了战斗编组。从支援组抽调2人加强捕俘组,其余4人分成两个小组,1组留在无名高地南侧,2组进至无名高地东侧山梁有利位置,担任伏击点两侧的火力掩护和远方观察。8时30分,捕俘组进至靠近小路的一片树丛隐蔽待机,并在伏击点两侧约150米处分别派出1名观察员,随时报告敌情,捕捉战机。

10时10分,西侧观察员发现从大坪方向走来2名没有携带武器的越军,其中一人背着1袋大米,正说笑着接近伏击点。观察员迅速向指挥组报告了情况,白参谋立即指挥捕俘组迅速进入伏击点潜伏。10分钟后,当目标进入伏击位置时,白参谋在敌人前5米处突然跃起,用越语大喊:“灯依姆(不许动)!”这2名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吼声吓得倒退几步,走在前面1名敌人惊叫一声,扔掉口袋转身就跑。

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4)

捕俘手邓清平当即用微声冲锋枪打了1个单发,击伤这名越军的右臂,4名捕俘手同时猛扑,将2名敌人扑倒,按在地上捆绑起来。这个时候,1334高地越军阵地上一条狗被惊动,对着捕俘组方向狂叫,1名越军从棚房里跑出来,用望远镜向狗叫的方向进行观察,掩护组立即作好战斗准备。由于蒿草的遮蔽,敌人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便将狗赶回棚房并关上了门。

捕俘成功之后,捕俘组迅速打扫了战场,押解俘虏撤至无名高地东南侧,对受伤的俘虏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尔后在支援组的掩护下,迅速撤至1358高地。11时, 各组开始按照预定方案有秩序地组织回撤。14时20分,越军踩响捕俘组在伏击点埋设的地雷,被炸死1人。15时30分,4连出境人员全部安全撤回境内。

对越自卫特种兵解密(在越南潜伏三天)(5)

4连1358高地南侧小路伏击捕俘,俘虏越军官坝县4营中士、上等兵各1人、炸死1人,缴获文件1份,自身无一伤亡。此次战斗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选择险路,出奇制胜。1358高地至我方一侧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没有道路,没有水源,通行和生存条件极为困难。越军认为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从而放松了警惕。4连则选择这个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克服艰难险阻,隐蔽渗透至敌人防御间隙地区实施伏击捕俘,一举俘敌2名,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战术效果。

保障通信,密切协同。4连充分利用装备的7013型指挥机频率保密性和音频传输性能好、使用轻便的特点,将其配发给捕俘、支援、掩护、预备和指挥组,有效地保持了指挥员、观察员和捕俘手之间,以及各组之间的联络,提高了行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在组织战斗、实施捕俘和处置情况过程中,兵与兵、组与组主动支援,密切协同,保证了战斗的顺利实施。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南疆烽烟正十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