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岛哪里的(开山岛上一昼夜)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宫玉聪、安璐璐、徐殿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开山岛哪里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开山岛哪里的(开山岛上一昼夜)

开山岛哪里的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宫玉聪、安璐璐、徐殿闯

开山岛上一昼夜

■本报记者 宫玉聪 安璐璐 特约记者 徐殿闯

9月1日14:30

开山岛码头

一场台风刚过,下一场台风即将来临。

码头边,毛毛和小白早早地蹲在那里,等待着王仕花的归来。这两只狗,自出生就被王继才带到了岛上。

远远的,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进入记者视野,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看到迎风招展的国旗,正在驾驶渔船的船老大包正富告诉记者,以前每次打鱼路过开山岛,只要看到国旗升起,渔民们都会说,老王又在跟我们打招呼了。

渔船停靠码头的过程并不顺利。在岸上看着风不大,可是海上的风浪颠簸得渔船就是靠不上去。在绕行调整了几次后,船舷狠狠地贴在码头上。

总算上岸了。对于上岛的艰难最初我们并不理解——开山岛距离大陆只有12海里,为什么想登岛的上不去,想离岛的下不来?

船老大包正富告诉我们,这一个月来,他接送了不少记者到开山岛采访,其中有的等了好几天都没有上去。

就在我们出发的当天,4名上岛采访的当地记者刚搭乘路过的渔船回到岸上。此前,他们已经在岛上被困了两天两夜。

3名民兵早已整齐列队,等待渔船靠岸。不知何时,王仕花已站在了船舷边。看到眼前的这座小岛,她原本黯淡的眼神一下子重新有了光彩:这是她和王继才守护了32年的岛,是他们生活了32年的家。

登上码头,凭栏远眺。曾经,王继才和王仕花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是这个码头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许许多多的人曾上过岛,王继才夫妇也无数次地早早等在这个码头上,把最真诚的笑容留给来往的过客。

当客人们离开后,小岛恢复了安静,留给这个码头的就是深深的孤独。

如今,这道风景再也看不到了。

9月1日 15:40

苦楝树下

虽已入秋,夹杂着淡淡鱼腥味的海风吹在身上,仍然让人感到潮湿闷热。一棵碗口粗的苦楝树在阳光下晃动着叶子,旁边依偎着一棵无花果树。这是在开山岛最早扎下根的两棵树,凡是到过开山岛的人都会走到这两棵树下看看。

在石头缝隙间瘠薄的泥土里,这棵苦楝树艰难扎根,无论是台风肆虐、烈日暴晒,还是寒风凛冽、暴雨如注,都坚定地努力生长着。它像极了当年亲手种下它的主人、在岛上坚守了32年的王继才。

用手轻轻抚摸着树干上的一个个结疤,记者感受到生命力坚强的脉动。“除了苦楝树,还有枣树、柿子树、松树、冬青、无花果、樱桃树、梨树、桃树、葡萄……”耳边响起了王仕花的讲述。种树的记忆既辛苦又甜蜜,谈起这里的每一棵树,王仕花就像谈到自己的孩子。

苦楝树下斑驳的树影,仿佛映照着他们在树下经历的那段岁月。在这个高温高湿高盐的岛上,连不锈钢都会生锈,但恶劣的环境没有锈蚀掉王继才夫妇对生活的热爱和改造小岛的耐心。

青青的丝瓜、长长的豆角垂在架下,无花果和香脆的甜梨挂满枝头……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开山岛,秋天收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们很难想象到32年前王继才夫妇上岛之初时的样貌。

旁边是那棵长了20多年的无花果树,树干上刻着“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钓鱼岛是中国的”一行字。树一年年长大,这行字也随着时间的年轮慢慢变大。

夫妇俩刻下这行字时,岛上还没有电视。记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他们边听收音机边在树上刻字的场景。在方寸之地,通过小小的黑匣子和无线电波,王继才夫妇关注着国家大事,也分享着祖国的成就。

“老王不在了,岛上都荒了。”走到菜园地,王仕花蹲下来就开始拔草,旁边是王继才生前挖下还没来得及栽种的树坑。

“老王常说,岛上都是石头,有了国旗,就有了颜色。”放眼望去,开山岛是有颜色的,那红的是国旗,白的是灯塔,绿的是树木,紫的是牵牛花……

9月1日 17:30

巡逻路上

王仕花带着我们踏上了这条他们走了32年的巡逻路。通往灯塔的这段台阶,是他们走得最熟的路,一级级台阶,一个个角落,在王仕花眼中就像手上的掌纹那般清晰明了。

“这里本来是解放军一个海防连的营房。营房有上下5排共58间,都是当年战士们用石头砌成的。1985年部队撤编,守岛任务便交给了县人武部。”走过一间间营房和一座座防御工事,看到墙壁上至今还留有当年驻扎连队的痕迹,记者耳边依稀传来当年大炮的轰鸣声和战士的呼号声。

小岛也曾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部队撤防后,在漫长的32年岁月里只留下了两个人的脚步声。

在喧闹中走向安静,32年过去了,人走房空。在海风海雾的侵蚀下,老营门早该是门窗破损、蛛网密布。可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间营门都门窗整齐、干干净净。

在营房的外墙上,“增强国防意识,保护军事设施”“储为战、保打赢”等红色标语异常鲜亮,每过一段时间王继才就会重新描红。王仕花指着这些标语回忆:“老王常说,我们把营房打理好,以后解放军想驻扎时随时就能住进来。”

“岛东边是砚台石,西边有大狮、小狮二礁和船山。这上面的4个灯塔也是老王当初建议设立的,因为开山岛晚上漆黑一片,常有渔船撞上去。老王说,有了灯塔就可以保障过往渔船的行驶安全。”王仕花指着海面上的4座灯塔,告诉记者。有了这几处灯塔,路过的渔民就有了方向,王继才的坚守就又多了一个意义。

登上灯塔,四处远望,怪石嶙峋,记者才感受到这个小岛的陡峭。“这段路很陡,离海又近,千万注意脚下。”走在后山的台阶上,瘦弱的王仕花攥着记者的手,怕记者路不熟摔倒。

不知有多少个雨大风急的日子,在这段狭窄陡峭的山道上,王继才也是这样牵着她的手一路巡逻;不知有多少个寒冬的冷夜,一根背包带系着一前一后两个人在倔强地前行。

“2014年3月”“2016年7月”……走着走着,记者发现很多地方刻着这样的日期。王仕花说,这是老王修东西的习惯。每修缮一样东西,他都会详细记下时间,方便日后的检查和加固。

每到一处,记者就蹲下来,仔细拂去蒙在这一串串日期上的尘土,擦拭着他生命中的一个个刻度,也读懂了他们32年坚守的意义。

沿着一级级石阶巡逻、瞭望、整理……记者顺着王继才留下的印记一路走下来。这条路,他们走了32年,一年四季,日复一日,一日两次,没人要求,没人监督,从风华正茂走到了花白鬓发。

正如《士兵突击》里面所说,“这是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光荣是在于平淡,艰巨是在于漫长。

9月1日 19:30

营房内

晚餐很丰盛,岛上民兵特意捉了螃蟹。王仕花招呼大家坐下用餐,自己却只挑虾皮拌青菜吃。她说,这么多年习惯了吃清淡的。

是啊,很多年来,他们夫妇每餐咸菜就米饭。这餐桌上待客的螃蟹,就是当时孩子学费里的几十块钱。一想到这,记者举起的筷子怎么也落不下去。

五六平方米的卧室实在太小,一张床、一个衣橱和一面镜子,便是房间里所有的配置。床头摆放着一副台历,上面是儿子王志国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对于王继才夫妇来说,没有像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他们对孙辈的这份牵挂隔着海,隔着陆地,隔着太远的距离。

夜幕下,不远处的明月挂在开山岛的半空,满天的星斗清晰可见。坐在台阶上,岛上的3位民兵打开了话匣子。他们都是退伍军人,在王继才事迹的感召下,主动申请来守岛。

这是他们在岛上执勤的第9天。这天正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民兵胡品刚说,“我们错过了孩子的一个开学日。”他们知道,王继才也是这样,错过了3个孩子的每一个开学日和家长会。

聊得最多的是岛上的环境。民兵汪海建上岛第一天不到一个小时就中暑了。台风来了之后的几天,他们一度只能靠泡面充饥,其中一个11天瘦了8斤。即使这样困难,他们也没有去摘菜园里的一棵青菜。因为,那是王继才留在岛上的印记。

记者一行也深有体会。岛上热,在太阳底下,不消两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岛上“咬”,蚊虫特别多,咬上一口痒痒的,过不多久,就会一身红肿。岛上“潮”,就是呆着不动也感到浑身湿漉漉的。

夏天的天气还算好点,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寒冬,大浪一个接着一个涌进院里,刺骨的寒风吹到脸上就跟刀子割一样,那该是怎样的难熬啊!

32年,他们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隔壁房间里传出王仕花的歌声,这是同行的央视记者在录制节目。工作之余,王仕花会和王继才一起下棋,也会唱唱歌。王仕花唱《最浪漫的事》,王继才总是那么一首《咱当兵的人》。

在这个吃不好、住不好的小岛上,阵阵歌声让我们听到了相守相伴的甜蜜。难怪王继才会说,王仕花上岛后,他就不觉得苦了。

9月1日 23:00

行军床上

海岛的夜有多长?很长。

睡下没多久,屋里的灯就熄了,黑洞洞一片。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啸叫了一夜。这种感觉,足以让恐惧和孤独在内心野蛮生长。每翻一个身,我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脑海里浮现出王继才刚上岛那一夜的景象。

一个人抱着双臂蜷缩在这个房间里的一个角落,该有多么孤独而无助。

打开手机,发现时针已经指向12。有了手机,就能看到大千世界。而以前,海岛上水电不通,电视机、手机统统没有,陪伴他们的只有一部收音机、一盏孤独的煤油灯和窗外塔顶的灯光。

实在睡不着,记者索性打开手电,翻开床边一摞摞的守岛日志。

每一天都是同一天。

“2013年4月15日,今天早晨我们俩在门前升国旗,查一查岛的周围和海面,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岛上仪器一切正常……”日志里,更多的是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这样单调的工作记录。

每一天又是新的一天。

“2008年6月19日,又有人上岛钓鱼,老王说,上岛钓鱼可以,但是卫生要搞好。”

“2011年4月8日,天气:晴。今天上午8:30有燕尾港看滩船11106号在开山前面抛锚,10:00有连云港收货船和一只拖网船也来开山前面抛锚。”

“2014年5月31日,淮安小学的师生和家长共计400多人来岛看望我们,并给我们带来米、油和其他生活用品,我和老王非常高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上岛这么多人,感觉像过年一样。”

虽说寂寞惯了,但他们夫妻俩还是喜欢热闹,来的人越多,他们越开心。军旅作家李炳天在《渴望陌生》里也曾这样描述:“驻守在西北雪域高原边防哨所的卫士们,他们渴望见到陌生,哪怕是一片陌生的树叶和一块陌生的石头。”

日志里值班员一栏中除了王继才、王仕花外,偶尔也会出现王志国、张佃成、张超等人的名字。原来,守护这座小岛的不仅仅是他们夫妇,而是一群人。屋外就是刚安装没几年的太阳能发电板。开山岛是座孤岛不假,军地各级的关心、家人的支持,都让他们觉得并不那么孤单吧。

穿上衣服,拿着手电,走出房间,沿着王继才走过无数遍的巡逻路,拾阶而上。

无数个这样的黑夜里,走在这条路上的王继才会想什么呢?

码头边,海风开始有些微凉,潮水渐渐涨起。远处的海忽然变得迷离,甚至还有几分恐怖。我想,他有时也会害怕吧。

登上灯塔,就站在了全岛的最高处。向远处望去,岸上的盏盏灯火与天上的群星连成一片。王继才应该也无数次地向那里眺望,因为那里有他的3个孩子。

在轻微的海浪声中,记者静静地回忆起之前的一次次采访——

额尔古纳河的流水缓缓,内蒙古某边防连的两名哨兵相对无语。他们从出生、成长,一直聊到结婚生子,大家对彼此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没话题了,就从头再聊,直到实在没有可聊的了。

一名坑道里的新兵,刚下连队时每天记日记。后来他发现,每天记的内容都一样。再后来,他就开始爬山,可发现山外还是山……

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有很多“王继才”守望着脚下这片国土。万里边海防线上,他们普通得就如同一个个界桩,虽然孤寂但无比执著。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挺直的脊梁。

9月2日 5:30

岛顶小操场

天,终于亮了。

遥远的海平线上,又一轮朝阳升起,一道道霞光染红了海面。开山岛上新的一天开始了。

王仕花早早地起了床。她说,这些天自己天天都会做同样一个梦,梦见王继才向她招手:“仕花,天不早了,起来升旗喽!”

在王仕花的带领下,3位民兵一起护送着国旗,一步步登上台阶,记者紧随其后。

朝阳的霞光打在王仕花身上,她一瘸一拐地踩着每一级台阶。看着前面王仕花不到一米五高的背影,记者却觉得,那是比国旗护卫队员还要高大的身影,那是比国庆阅兵还要坚定的步伐。她肩头扛着的,不仅是一面五星红旗,更是一份守岛卫国的决心和荣耀。

“敬礼!”挂旗、展旗、敬礼,没有国歌伴奏,没有仪仗队,国旗沿着旗杆上,升发出吱吱摩擦的响声,迎着海风冉冉升起,高高飘扬在海空。

这面五星红旗,只是岛上升起过的200多面国旗中的普通一面。旗的边缘已经有了一些破损,颜色也不是很鲜艳。岛上风大、湿度大、阳光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32年来,岛上升起的每一面红旗都是王继才夫妇俩自己掏钱购买的。

“老王说,快到八一了,我们再换一面新的红旗。”可是,还没有等到这一天,王继才就走了。

他挖的树坑还没来得及种下桃树,他计划维修的国旗台还没有修好,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3位民兵上岛了,他们将与王仕花一起继续守护这个小岛,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这里升起五星红旗。

如今,开山岛移动4G基站正式开通。儿子王志国给王仕花申请了微信账号,名字叫做“海上的瞭望哨”。以后,守岛的日子里,她也可以跟儿孙视频聊天了。

台风过境后,很多植物枯萎了,也有很多岛上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生机。当年王继才亲手搭的葡萄架还在,散落的叶子铺满了路面。抬头仰望,葡萄藤正沿着葡萄架倔强地向上生长。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