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胡同游玩心得 你去过临清糖坊胡同吗
文/图 陈金路
糖坊胡同是临清古城交通的脉络之一,也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还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临清众多街巷中,熬糖作坊一条街——糖坊胡同是全临清最甜蜜的街巷。
“曾经和‘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糖坊胡同,如今已看不到糖的身影,要寻找当年的胡同本色,也只能从一些老者口中得知了。”7月7日,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说。
八十余米胡同内 曾有糖坊数十家
临清糖坊胡同是一条L形的胡同,向东拐弯通臭水巷,北通大寺街,长80余米,宽约2米,因熬糖作坊而得名,形成于明清时期。
“老年间,临清糖是非常有名的。”临清糖坊胡同66岁的老居民刘文华说,听老人讲,以前的临清糖坊熬制的糖,既有江南风味的南糖、桂花糖,也有京津风味的麦芽糖、蜂糕糖,更有运河什锦糖。
民国《临清县志》记载:临清“糖坊,春冬之际,用麦芽黄米加曲而滤之,熬煎成膏名曰糖饴,秋梨煎熬成膏名曰梨膏糖”,时有糖坊数十家,多居此胡同,所以,人们就称此胡同为“糖坊胡同”了。
临清糖坊不仅加工膏糖,还熬制糖稀、糖色等。糖色,一种食用色素,据《临清县志》记载,过去“酱园、果店、浆坊均利赖之”。
临清梨膏糖在明清时期声名远播,畅销运河南北,外地客商来到临清,大多会买上几斤,作为临清土特产带回去馈赠亲朋。临清四月庙会期间,临清梨膏糖是一大卖点。
“正是因为梨膏糖、糖稀、糖色深深地浸润在临清市民的生活中,才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歇后语:梨膏不吃——拿糖,意即早晚须给人家办这个事,还得故意拿个架儿。”刘英顺说。
糖坊胡同连民俗 鲁西名菜糖为主
糖坊胡同里熬的糖有一个大用处,就是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民间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飞上天”。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灶王爷要在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家一年的功过,为了让灶王爷多言好事,家家要祭灶神。在临清、聊城鲁西一带,老百姓为了让灶王爷多说自家好话,就会在这天祭灶,给灶王爷供上灶糖等供品,因为灶糖不仅甜,还黏性大,灶王爷吃了要么嘴巴甜,多美言几句,要么把嘴粘住,不让他在天上说坏话。
“腊月二十三,临清人祭灶用的糖都来自糖坊胡同。”刘文华说,以前小孩子没有太多零食可吃,在街上缠糖稀是最美的事了。缠糖稀,两只小棍上下舞动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缠糖稀时动作要快而准,两只手把糖稀稍稍拉长,然后一只手抬高,把长长的糖稀搭到另一根小棍上,再快速绕下来,把随时有可能流下去的糖,再绕在这根小棍上,就这样重复着,唯恐糖稀流下去,绕一会儿,糖稀就越来越稠。
鲁西菜是鲁菜的重要分支之一,又因是大运河沿线百姓喜欢的菜品,所以,被称为“运河菜”。临清是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自然少不了鲁西菜。鲁西菜的主要代表有糖醋里脊、糖醋黄河鲤鱼和空心琉璃丸子,烧制这些菜品,都离不开糖坊胡同熬的糖。
清代乾隆年间,山西商人来往于运河之上,经营南北生意。聊城、临清各饭馆中均不乏晋商的身影,为招徕顾客,饭馆制作鲤鱼时,在熬制的糖汁中加入山西人爱吃的醋,就逐渐形成了糖醋鲤鱼,香酥酸甜,咸在其中。深受聊城人喜爱的空心琉璃丸子,因其色、香、味、形俱佳,酥脆甜美,也渐渐成为鲁西有名的传统甜菜。
糖坊胡同熬膏糖 卖糖分散各街巷
临清糖坊胡同因熬糖一条街而得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种原因,糖坊慢慢向其他街巷分散,胡同内熬糖的作坊渐渐被其他商铺所替代。
清乾隆年间,临清熬制梨膏糖、薄荷糖最好的是公馆街闫家糖坊。闫家糖坊熬制的梨膏糖爽口、酥脆、不粘牙,清香、没焦味,后来闫家以糖坊发迹,家道兴旺后,又在马市街开丝线铺,字号为“文兴恒”。老年间,临清没有专门卖梨膏糖的店铺,梨膏糖多在糕点铺、糖果铺里售卖。糖果铺,当时称南果店,店铺里有瓜干、枣脯等,也有百子糕、人片饼、大八件、小八件等,还有鸡骨、寸金、冬糖、梨膏糖、薄荷糖、糖饴等,更有松子、核桃等干果。在众多点心铺中,较有名的有“济香斋”“芝兰斋”“玉兰斋”“芸香斋”“万香斋”“意顺斋”“一品斋”,还有马家的“鑫泰”,御史巷李振华家的“同意成”,马市街刘英堂家的“同心成”,天桥街王家的“玉盛斋”清真糕点铺。万香斋的师傅卞子安制作高邮冬糖最为拿手。
老年间,临清还有挎着篮子、推着小车游街叫卖梨膏糖的,这些人一般是熬糖小作坊,规模较小。他们卖的多是运河什锦糖。清末、民国时期,大寺街官家的瑞记糖坊、狄家糖坊,熬制的什锦糖较为有名。这里所说的运河什锦糖是多味道、多形状、多颜色的糖。“改革开放后,临清古城里又出现了推车游街叫卖什锦糖的小贩,他们一般是运用传统工艺自产自销的手艺人。”刘英顺说。
民国时期,临清著名镖师——常祥云,曾居住在塘坊胡同路西的王家大院里。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清糖坊胡同里有李家的“万兴隆”馍馍房和叶家油坊两家作坊。
刘英顺说,前些年,临清狄家人还不时在龙山路、青年桥附近吆喝:“薄荷糖不!”现如今,已不见狄家老爷子卖薄荷糖的身影,但临清街头仍有其他卖梨膏糖、薄荷糖的。这些,似乎成了糖坊胡同几个世纪渐行渐远的回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