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有哪些 谁来确定桩基承载力

今天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

谁来确定桩基承载力?设计,勘察还是检测?

桩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有哪些 谁来确定桩基承载力(1)

很多人觉得专业人士不应该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恰恰这个问题是在一个专家的群里被一名总工提出来的。深究起来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没那么简单。

大佬们对这个话题也比较有兴趣,展开激烈讨论,每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设计确定派——

设计确定无意占了绝对优势,貌似桩基承载力由设计确定是必须的!不需要证明!如果非要证明,随便拉一些理由就可以了。理由如下:

“桩基承载力设计图上有要求,所以是设计确定。”

“主要是上部结构会传下来多少荷载,这个是前提条件。”

“设计是源头,他提出他需要多少,检测只是检测满足后就停止了。”

“至于破坏荷载是多少,没必要去追究了。”

“单桩承载力是该桩本身的能力——比如最多能扛200斤担子;设计确定的是这条桩在该项目中要承担的担子——比如该项目中只需要他承担120斤就行了。把两者混为一谈可能会出现分歧。”

“无论怎样,都要设计签字,设计签字了才好用,谁签字谁负责。”

“最终还是设计定值,可以根据有效的检测定值。”

“谁对图纸签字负责,谁定。”

检测确定派——

检测确定派貌似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现场测出来承载力是多少就是多少,最真实!比设计来的更落地!

“同一楼座同样桩,地层较均匀。检测压三根,结果二根满足设计要求,一根不满足,谁确定?”

“就是不满足了,呵呵。”

“要么就多做几根,呵呵。”

“规范有规定,桩全部不合格,扩大检测范围。”

“我觉得二根满足,说明勘察参数和设计计算没有大问题,一根不满足,有可能施工中出现了问题,所以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缺一不可…”

“规范是底线思维,肯定不能规定有一根压不够,可以算工程合格。”

“样本-概率-可靠度。”

“无论勘察或设计都是估算,最终还是应以载荷试验确定。”

勘察确定派——

勘察确定派的核心逻辑很硬核:是桩基承载力是由持力层的岩土特性来确定,而不是设计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单桩承载力无论由谁确定?无关紧要,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地基土层分布构成情况的正确划分和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原位和室内试验参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勘察应根据结构人担供的荷载,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值,考虑勘探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荷载要求的。”

“勘察报告里面需要算单桩承载力吗?桩径桩长都不知道,瞎算一通有什么意义呢。”

“不估算怎么知道勘察深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勘察钻孔的深度不是通过这样估算来控制的,内业写报告的时候,外业钻机都撤场了。即便是勘察的人员自己试算一下,那也不需要放在勘察报告里面。”

“我们的地勘报告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埋深标高和建议的极限端阻、侧阻力值,估算不同桩径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值,但估计也没啥用处,设计也不会采用,仅供参考。”

“勘察应根据设计人员要求的单桩承载力和土层情况来确定孔深,设计人员在勘察进场前应提交勘察任务书。”

“所有的勘察都有计划的,而且随时野外调整,包括孔位置和深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野外勘察最好有个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师指导,否则,经常要重新进场!”

“野外调整是应该的,设计任务书还是应该有的,地方经验多少米的桩多少承载力心里有数的。”

“勘察弄不好被设计坑了,勘察提个单桩承载力,设计人员说承载力不够,勘察单位又要重新进场钻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这个说到点子上了,野外勘察,啥时终孔,是终止于密实砂、坚硬粘土、中等强度岩石、、、等等,承载力够不够?野外地质值班员必须清楚,大多不是任务书上设计的孔深。”

“现在勘察纲要孔深是定值。原来我们做勘察,先打一个控制孔,确定地层。调整勘察纲要。对钻孔要求孔深,并需过到目标层。”

“现在没有人这么干了。”……

“如果有初勘,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

和事佬来了——

综合确定派

综合确定派的说法照顾了大家的面子:是桩基承载力是由地勘确认现场岩层参数,设计根据地勘资料提出,检测单位最终确认!

“设计提出,施工保障和实施,检测确认。”

“设计根据地勘建议的参数给出满足结构荷载要求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再由现场检测确认……地勘也应根据各地区不同桩型和不同类型持力层桩基承载力检测的结果经过大数据收集整理,动态调整所提供建议的各项岩土设计参数。”

“单桩承载力,设计是根据荷载要求,按照勘察提供的参数去估算,设计直径桩长。实物实际的承载力,是地层能力 施工质量决定的,检测是验证而已,你测或你不测,承载力它都在那里。但不测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多少。规范规定是载荷试验确定,勘察,设计,施工中的各种因素都体现在检测结果中,概率和可靠度是个问题,所以还有个大老K…”

“设计值由设计确定,特征值由检测确定”

“确定、决定不同含义。”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桩承载力,由谁确定,深究起来比较复杂,值得思考。朋友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