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己的心理学效应(容易高估自己的心理效应)
从前,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上面的例子中,木匠就是因为夸大自己对环境温度的感受而坚信孩子也很热,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认知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都是与自己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喜欢寻找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周围这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越多,虚假同感偏差的效应就越大。
虚假同感偏差的正面意义在于能让人们相信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从而得到自信、自尊和自豪。当遇到和自己的认知不一致的信息时,这种偏差能让人们坚持自己的认知。比如我坚信跑步能使自己变得更健康,因此我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跑步,为此购买了不菲的运动装备,风雨无阻,在旁人看来可能是有点疯狂偏执,然而我坚定信念,同时与周围志趣相投的跑友互相加油打气。长时间坚持下来,果然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坚持的是正确的信念,虚假同感偏差才能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坚持的是错误信念,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自己认为成绩的提高必须要多补课,并将这种里面灌输到自己孩子身上。这样就造就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辅导机构和堆积如山的家庭作业。而且,中国的家长一味地听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别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为了不吃亏也要学”等片面之词,这样就将虚假同感偏差的负面效应无形中放大很多。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虚假同感偏差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建立自己的观点前,可以查阅多方面的资料以及与身边人多多交流,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观点。
第二,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得要让别人接受你的看法。即使你坚持的是对的,想要说服别人,也要注意方法,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第三,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时我们站在自己角度认为对的事情,站在别人的角度看未必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设身处地,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问题。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我们的判断、选择和行为不可能永远正确,但如果我们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定能做到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