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典故全集(唐诗宋词中的趣闻轶事)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诗歌,在唐代就已经被人做完”陈寅恪先生则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诗宋词典故全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宋词典故全集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诗歌,在唐代就已经被人做完。”陈寅恪先生则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我们小时候,几乎人人都背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孩子常死记硬背,体会不了诗词当中的意境和感情。这本《唐诗宋词里的趣事》选取了唐宋十几位诗人的作品,作者季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与诗人有关的人和事,通过了解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及诗中的典故,对于那些少年时就熟悉的诗与词,仿佛又多了一份体会。
一田园山水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水、景物、大自然早在《诗经》中已经有过大量的描写,但都是为人物活动做背景,山水风光只是一种媒介,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所以,尽管先秦、两汉都有大量描写自然的诗篇,却都称不上是田园山水诗。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写了《观沧海》,才算得上田园山水诗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社会激荡,阶级固化,玄学与佛教又在社会生活中风行,广大才子文人仕途之中不得志,纷纷归隐山林,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和山水诗,在这个阶段,田园山水诗从先秦的陪衬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象。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田园山水诗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写,辋川是现在西安市的一个镇:蓝田县的辋川镇,位于终南山下,终南山风景优美,是道教圣地,很多名人雅士,如老子、陶渊明、孙思邈等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也是居住在终南山的古墓中。
王维少年得志,很年轻就考取了功名,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考中进士后不久就被贬官,后在张九龄做丞相时才得到重任,似乎前程远大,风光无限,但不久之后,他便受人排挤,被调往边塞,远离权力中心,后在安史之乱中,又被安禄山强迫做官,被唐朝廷视为“叛徒”,几乎断绝了仕途之路。
王维受母亲和弟弟的影响,晚年寄情于禅宗、山水,在辋川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虽然身有官职,却心系山林。并写出了“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寓意人生的穷途末路之中,却看到了另一片天地,于人生的绝望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苏轼也曾称赞王维的诗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边塞诗边塞诗主要兴盛于初唐到晚唐的这段时间,边塞诗在唐朝的繁荣,绝非偶然,这与唐朝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大唐盛世,疆域辽阔、举世闻名,在这个阶段,大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明、国家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包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交融,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这为边塞诗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同时,朝廷征调大量文人去边关进行文书、后勤等工作,使其身临其境,触景而发,出线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歌。其中,在众多的诗歌中出现了两个历史符号:玉门关和楼兰。
从王九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都可以感受到玉门关的环境之恶劣、距离之遥远。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境内,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西域进口的玉石必须经过此关而得名,过玉门关就像如今过海关一样,需要通关文牒,西域与中土的划分也是以玉门关为界。随着文人墨客的诗歌传颂,玉门关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变成了边塞诗中保家卫国、思念故土的意向符号。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魏晋时期的西域十六国之一,位于现在的罗布泊境内,最早关于楼兰的的记载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就是罗布泊。
楼兰在西汉昭帝时,归顺汉王朝,直到东汉时,仍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塞、通行重镇,是前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根据《魏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公元422年,楼兰人因为水源南迁。之后就几乎没有史料记载了。
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不管是历史界还是考古界都没有定论,最可能的猜测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最终楼兰人为寻找新的水源、新的居身之所,弃城远走。
到王昌龄写此诗的时候,楼兰已经不复存在,“破楼兰”借用了西汉昭帝年间,博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借此书写将士保家卫国、誓死也要消灭吐蕃和突厥当权者的决心。
后来楼兰就经常被诗人写到诗中,用来指代敌人或敌方统治者。即便是在今天,楼兰也常被写入盗墓、考古类小说中,代表着一种神秘又古老的文明。
三 浪漫与现实唐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派,分别以“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为代表。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可以追溯到屈原的《离骚》,经过两汉、魏晋乐府与诗歌文化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巅峰,世人将李白视为可与屈原并肩的浪漫主义两昆仑,足见李白在诗歌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花,李白爱饮酒却更爱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咏月之处多大300多处,足见他对明月的喜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读起来就有一种豪情壮志、自由奔放之感蕴含其中。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写于辞去翰林官职,离开长安,开始浪迹江湖的生活之后。那时,他已经离开长安八年之久,在与好友岑勋和元丹丘借酒放歌之时,挥笔写下此诗。
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奠定了整首诗恢弘壮阔的基调,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人生苦短,稍纵即逝,需及时行乐,三五好友借酒放歌,“与尔同消万古愁”。
如果说,李白是唐代浪漫派诗人的代表,那么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这二人相识于李白云游江湖之时,虽然作品风格大不相同,却惺惺相惜,互为挚友。
《诗经•国风》大概是最早的现实主义的诗歌,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创作,记录了大量当时的真实生活。后世多以现实主义为主流,东晋末年,出现过一段过分追求文采、华而不实的创作时期,到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杜甫流落民间,看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写出了大量具有批判意义的诗作。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首《兵车行》是杜甫写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不仅要服兵役,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负,生活困苦不堪,怨声载道。杜甫借用唐初薛仁贵在青海的大非川惨败、将士死伤无数这一典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痛苦,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生离死别的悲凉画卷。由于杜甫始终通过诗歌来揭露社会现实,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人们尊称他为“诗圣”。
四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唐诗兴盛三百年,达到顶峰,到了宋朝,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宋词,我们现在把唐诗和宋词称为中华文学的两座双峰,但词起初是民间用来配合通俗乐曲的歌词,由歌女款款唱出,最先多以儿女情长为主要内容,给人婉转含蓄的感觉,是“伶工之词”。
宋词开始登上大雅之堂,要归功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王国维评价他,说他将“伶工之词”变成了“士大夫之词”。
到苏东坡时,开始赋予宋词豪迈的气质,使宋词俨然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有李清照、柳永、晏殊等,豪放派的代表则以苏东坡为首,王安石、辛弃疾也位列其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靖康之变后,又过了两年,李清照46岁了,这一年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适逢金人入侵,李清照安葬好丈夫后,就随朝廷南迁避难,流离失所,国破家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天,她一人独坐,看到一只大雁飞过去,哀鸣不断,联想到自己如今也是无家无国之人,丈夫去世后,自己孑然一身,睹物思人,不禁感伤,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整首词基调哀婉,孤苦凄凉,把人生尽头的冷清书写的入木三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谈古论今,把豪放词的特点表现得淋淋尽致。
当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黄州做官,他四处游玩,经过黄州城外的赤壁遗迹所作,由周公瑾想到自己,白发已生,壮志却难酬,不禁感慨人生如梦,不如对月痛饮吧。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多次被贬,多次又东山再起,失意之时,反而是他佳作频出之际。宋神宗每每看他的文章,都不思饭食;欧阳修每逢收到他的新文章,都快乐终日,并预言苏东坡之后,将无人再谈论欧阳修。
唐诗宋词中的趣事,绝不仅仅只有这些,诗人们虽已逝去,但是他们的作品和趣事却会永远留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不管何时何地的读者,都会被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所滋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