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是个国家吗(阿尔巴尼亚如何成为欧洲唯一一个伊斯兰国家)
人们都说,欧洲大陆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基本盘。
▲欧洲各国各个次级行政区主要宗教,波黑起码还有不少地区天主教占优势地位
然而这里却有个例外,地处欧洲腹地(相对于阿塞拜疆这种地处欧亚分界线上的国家)的阿尔巴尼亚,却是个伊斯兰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人口约305万,其中58.8%为伊斯兰教徒,10%为天主教教徒,6.8%为东正教教徒,2.5%为无神论主义者,其他信仰者占5.7%,不能确定信仰者占16.2%。
那么为何阿尔巴尼亚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唯一一个伊斯兰国家呢?
▲阿尔巴尼亚地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北邻塞尔维亚、黑山,南接希腊,东临北马其顿,西联亚得里亚海
1.信仰起源——基督教的曙光
故事要从公元前一千年说起。一支古老的部落从中欧跋山涉水来到了现在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一带定居,史学家称之为伊利里亚人,是阿尔巴尼亚民族的祖先。
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南边的希腊人崛起,伊利里亚文明与希腊文明开始交流。希腊人带来了地中海的各种商品,同时也把希腊的多神信仰传播到了伊利里亚部落中。
▲位于阿尔巴尼亚的阿波罗尼亚遗址(典型的古希腊风格)
好景不长,公元前167年,罗马人渡海而来,征服了所有伊利里亚部落,设立了伊利里亚行省。
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基督教开始在罗马的地下世界悄然传播。基督耶稣的最后一位使徒圣保罗来到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大城市都拉斯、第二大城市斯库台传教,基督教教团在此生根发芽,公元58年,当地选举产生了第一位基督教主教。
▲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斯库台
随着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化,阿尔巴尼亚迎来了第一位来自罗马教廷的主教。325年,基督教派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阿里乌斯在基督教派斗争中失败,被放逐到伊利里亚行省,阿尔巴尼亚的基督教事业迎来了如火如荼的大扩张。
▲基督耶稣的最后一位使徒圣保罗四次传教路线
▲位于阿尔巴尼亚布特林特遗址上的古罗马圆形剧场
2.同室操戈——天主教vs东正教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一纸敕令,将庞大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划为西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
而阿尔巴尼亚从罗马的腹心之地降级成为拜占庭帝国的边疆。由于教派之间的争权夺利与教义冲突,公元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以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与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
阿尔巴尼亚中南部由于经济上与希腊、拜占庭紧密联系,因此追随拜占庭的东正教;阿尔巴尼亚北部与意大利仅75公里航程,受到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更深。
▲公元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以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与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
11世纪,拜占庭帝国陷入内忧外患,财政濒临枯竭。为了挽救危机,拜占庭政府提高税率,引起了阿尔巴尼亚等地此起彼伏的起义。
祸不单行,1077年罗马教廷唆使意大利的诺曼人进攻拜占庭,而教皇自己则趁机扩大天主教在阿尔巴尼亚的势力范围。1190年,罗马教廷再次发难,支持信奉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贵族发动起义,从拜占庭帝国独立,建立了阿尔贝里公国,天主教世界又从东正教世界狠狠地吃下一大块地盘。
▲阿尔贝里公国的首府克鲁日镇
3.鹬蚌相争——奥斯曼帝国入主中原
就在基督教世界内讧时,亚洲的伊斯兰势力悄然兴起。11世纪后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占据了圣地耶路撒冷,切断了基督徒的朝圣之路。
兄弟倪于墙而外御其侮。同为广义基督教旗帜下的拜占庭皇帝有意与罗马教廷和解,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伊斯兰教徒。于是,拜占庭皇帝向罗马教皇求救,抵抗伊斯兰世界的步步紧逼。
罗马教廷很快组织起一支大军,在士兵的衣服上纹上红十字,向东进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拜占庭人很快就后悔当初轻信了罗马教廷,1204年十字军与威尼斯共和国倒戈相向,袭取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教皇支持下,十字军在巴尔干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天主教国家——拉丁帝国。
遭到背叛的拜占庭人纷纷出逃,建立了三个流亡政权。其中之一的伊庇鲁斯君主国就在阿尔巴尼亚南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伊庇鲁斯君主国很快就把新生的阿尔贝里公国灭了国。
▲12世纪阿尔巴尼亚拉波娃和克里奇的东正教教堂
阿尔巴尼亚北面的邻国——塞尔维亚趁拜占庭势力陷入混战时突然崛起,灭了伊庇鲁斯君主国,鲸吞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以及希腊中北部的广袤土地。
▲塞尔维亚鲸吞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以及希腊中北部
1355年塞尔维亚帝国因为雄才大略的老皇帝驾崩,很快就土崩瓦解。阿尔巴尼亚被四个势力瓜分——中部的都拉斯公国、南部复活的伊庇鲁斯君主国、北部的斯库台公国和培拉特城。
四个势力混战不休,为了吞并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不惜引入外部势力,甚至包括伊斯兰世界的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
阿尔巴尼亚中部的斯库台公国得到威尼斯共和国、罗马教廷的支持,于1385年吞并了东正教的都拉斯公国。都拉斯国王潜逃出境,向伊斯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借兵,阵斩斯库台国王,成功复国。
1389年,奥斯曼人再次西征与基督教联军在科索沃酣战一场,大获全胜,斯库台公国土崩瓦解,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
1392年,信奉天主教的威尼斯共和国企图吞并信奉东正教的都拉斯公国以及阿尔巴尼亚中南部封建领主的土地,双方爆发战争,最终大部分领主都选择向奥斯曼俯首称臣以求得保护。
阿尔巴尼亚封建主的分裂和威尼斯贪婪让奥斯曼帝国渔翁得利。141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逐步蚕食阿尔巴尼亚南部领主们的土地和财富,并在此建立起了奥斯曼军事封建制度,并要求阿尔巴尼亚北部领主成为奥斯曼的附庸、强迫领主的儿子到苏丹宫廷作人质并皈依伊斯兰教。
前门驱狼,后门入虎。奥斯曼帝国难看的吃相被阿尔巴尼亚北部领主看在眼里。1443年冬,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利奥特揭竿而起,全歼了奥斯曼人的驻军,推动了轰轰烈烈的阿尔巴尼亚解放运动。
▲乔治·卡斯特利奥特(斯坎德培)
他多次以少胜多,被尊称为斯坎德培,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的黑色双头鹰旗也成为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后的国旗。奥斯曼架不住斯坎德培的凌厉攻势,被迫签订停战合约。
▲展示阿尔巴尼亚国旗的少女
1468年,年迈的斯坎德培与世长辞,阿尔巴尼亚人顿时群龙无首,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惊呼“欧洲和亚洲终于属于我了,可怜的基督教世界失去了它的剑和盾”。于是,四万奥斯曼人陈兵阿尔巴尼亚,用巨型加农炮轰开了国门,阿尔巴尼亚全境沦陷。
▲从15世纪起,阿尔巴尼亚全境被奥斯曼征服,图为1870年奥斯曼的版图
4.改换门庭——奥斯曼统治者的对症下药
全取阿尔巴尼亚后,奥斯曼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引诱阿尔巴尼亚人改信伊斯兰。
1432年,奥斯曼统治者将一批穆斯林移民迁至阿尔巴尼亚,授予他们土地,为他们建立移民城市,这些城市一方面成为军事驻地,另一方面又向周围地区辐射伊斯兰信仰。
尽管移民政策靡费不少,但收效甚微。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北部的斯库台,穆斯林人口仅占4.5%;南部的发罗拉有1.8%穆斯林人口,奥赫里德有1.9%穆斯林人口。甚至1594年,罗马教皇还能在阿尔巴尼亚拉起一支万人规模的天主教起义军反抗奥斯曼的统治,由此可见移民政策徒劳无功。
▲16世纪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培拉特建造的清真寺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土耳其对阿尔巴尼亚人越来越熟悉,逐渐切中了阿尔巴尼亚人的脉搏——向钱看齐的价值观与争强斗狠的民族特性。
至今土耳其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他们问阿尔巴尼亚人说:‘你会下地狱吗?’阿尔巴尼亚人回答:‘工资是多少?’”
阿尔巴尼亚国土中,山区和丘陵占76.6%。贫瘠的土地让阿尔巴尼亚人一直憧憬着财富。因此,阿尔巴尼亚人把金钱看得比信仰更重,这种向钱看齐的价值观使得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人很难抵抗蝇头小利的诱惑,进而改变信仰。
▲阿尔巴尼亚有“山鹰之国”的称呼,这里确实是欧洲登山爱好者的天堂,但也因为险峻的地形而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另外,阿尔巴尼亚人天生就是战斗民族,以无组织无纪律但骁勇善战闻名欧洲。从史前时代开始,他们与希腊人对阵疆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他们在马其顿方阵中效力;罗马时期,他们为拜占庭征讨哥特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
▲描绘阿尔巴尼亚人从小在家中舞刀弄剑的场景
阿尔巴尼亚人渴望战争带来的财富、荣誉、武器、马匹,甚至在斯坎德培时期,还有3000名阿尔巴尼亚士兵跨越大海,作为雇佣兵参与了西班牙阿拉贡王朝与英国安茹王朝之间的战争。
▲阿尔巴尼亚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斯坎德培(1405-1468)战胜归来的场景
考虑到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天主教徒容易被罗马教皇煽动;而拜占庭灭亡后继承东正教事业的俄罗斯也擅于利用阿尔巴尼亚东正教徒来削弱奥斯曼,奥斯曼针对阿尔巴尼亚人的特性设计了新一轮宗教政策。
首先是税收歧视性政策。1512年起,奥斯曼政府实行差别纳税制度,对基督徒家庭苛以重税,要是家中任意一名男子改宗伊斯兰则可以免除额外的税收。从16世纪到17世纪,这种税收涨了将近200倍。
其次是商业歧视,基督徒被禁止参与利润丰厚的商业活动,花边制造、皮革制造和盐等行业通通被穆斯林垄断,阿尔巴尼亚的富人阶级纷纷出逃,迁到了彼得堡、维也纳。
最后,“血税”制度对阿尔巴尼亚的宗教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尔巴尼亚贵族家庭需要将自己的一个儿子提供给奥斯曼帝国作为人质,这些年轻的人质会被送往奥斯曼军营进行军事训练并皈依伊斯兰教。
▲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修建的埃特姆贝清真寺
此外,奥斯曼每年还会在阿尔巴尼亚招募水手和士兵。由于彪悍的军事传统,大量阿尔巴尼亚人脱颖而出,成为苏丹的近卫军、将军,为奥斯曼帝国南征北战。
在这一时期,阿尔巴尼亚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富有、社会地位更高,当他们从阿拉伯、埃及、库尔德斯坦、匈牙利大掠一场,凯旋而归时,缠着金银,挎着武器,骑着良种的马驹。
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勇猛更甚于奥斯曼人,往往被赐以高官厚禄,官拜大维齐(相当于宰相)者有25人之多。阿尔巴尼亚一跃成为奥斯曼将军和宰相的摇篮,也成为奥斯曼的最强诸侯之一。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神职人员与1914年举着阿尔巴尼亚国旗的阿尔巴尼亚爱国者并肩作战
反观基督教世界,从1670年开始,教会的神职人员就陷入了堕落,给阿尔巴尼亚的伊斯兰化送上了效果显著的助攻。
伊斯坦布尔的东正教牧首们为了当选,会花费巨款贿选,最终这些花费都会平摊在普通信徒身上。主教们每年都会四处巡游,派遣警卫向教众勒索,他们辱骂、殴打阿尔巴尼亚教众,并搬走家里的家具、床垫、农具。
此外,基督教的各种礼仪都是教会盘剥的好时机。根据1849年阿尔巴尼亚人的陈述:“自己教区的东正教牧师做任何事都会收钱:主教与牧师任命、新生儿的洗礼、病人的圣餐仪式、赎罪与圣礼。”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开始只有贵族们为了加官进爵、晋升军职,投入伊斯兰的怀抱。1432年50%以上的改宗是当地贵族。到了重税时期,为了避税贫民家庭选择让男丁信奉伊斯兰,而妇女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基督信仰(毕竟伊斯兰世界里女人的地位不高)。
1651年,天主教传教士在报告中指出,曾有150个基督教家庭的苏哈莱卡村只剩三十几位基督徒妇女,村里的男人都已皈依了伊斯兰教。
到了基督教会堕落时期,70%的阿尔巴尼亚人成了穆斯林,而他的邻国们依然保持较低的伊斯兰化程度(保加利亚15.8%,希腊2.1%,罗马尼亚有1.5%,塞尔维亚13%)。
▲20世纪初期阿尔巴尼亚宗教人口分布
阿尔巴尼亚的伊斯兰化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从十五世纪开始,大量奥斯曼土耳其语的词汇进入了阿尔巴尼亚语,其城市景观也吸取了奥斯曼建筑和伊斯兰文化元素。
▲19世纪在君士坦丁堡的阿尔巴尼亚人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在巴尔干地区兴起,阿尔巴尼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和近现代化发展由于其伊斯兰化程度太深而远远慢于其他巴尔干国家。
▲2014年9月教皇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广场举行的盛大聚会,参加者中大多数是天主教徒,也有许多东正教和穆斯林
▲阿尔巴尼亚街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