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

变形缝

建筑物在温差、不均匀沉降、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破坏,为防止可能的破坏,在建筑物上人为设置适当宽度的缝隙,这种缝称为变形缝,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01伸缩缝

1.1 定义及要求

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甚至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在结构变化较大处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1.2 伸缩缝设置方法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

1.3 设置原则

伸缩缝宽度通常20~30mm,设置原则如下: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2)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3)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4)

墙体变形缝形式

02沉降缝

2.1 定义及设置原则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与伸缩缝不同的是沉降缝是满足垂直方向变形,同时兼顾伸缩缝功能。

沉降缝设置时上部构件与基础应全部断开。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设置沉降缝:

(1)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差较大或荷载大小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易导致地基沉降不均匀;

(2)当建筑物各部分相邻基础的形式、宽度及埋置深度相差较大,造成基础底部压力有很大差异,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3)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地基上,且难于保证均匀沉降时;

(4)建筑物体型比较复杂、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

(5)新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紧相毗邻时。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5)

2.2 沉降缝设置方法

沉降缝设置方案有双墙双基础方案,悬挑基础方案以及双墙基础交叉排列方案,具体如下。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6)

2.3 沉降缝宽度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7)

沉降缝构造复杂,在工程设计时,应尽可能通过合理的选址、地基处理、结构体型的优化、结构选型和计算方法的调整、以及施工程序上的配合(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采用后浇带的方法)来避免或克服不均匀沉降,从而达到不设或尽量少设缝的目的。

03抗震缝

3.1 定义及设置原则

为了防止建筑物各部分在地震时相互撞击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对于下列情况,需要考虑设置抗震缝:

(1)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2)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3)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4)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3.2 防震缝设置要求

(1)防震缝应全高设置,两侧布置双墙或双柱,或一柱一墙。

(2)防震缝与伸缩缝、沉降缝应统一布置,即“三缝合一”

(3)防震缝一般基础不断开,如平面复杂或刚度相差大时可断开。

(4)防震缝较宽,充分考虑该缝条的牢固性及适应变形能力。

3.3 抗震逢宽度

(1)多层砌体房屋防震缝宽度70~100mm;装配式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其纵横跨交接处大柱网以及不设柱间支撑时防震缝宽度为100~150mm,其他防震缝宽度为50~90mm

(2)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3)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上述规定数值的70%;

(4)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上述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施工缝

01定义

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筑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8)

02施工缝留设原则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中规定: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方案中确定。确定施工缝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力较小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当需要留置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方案执行。因此建议实际工程中尽量不留或少留;关于施工缝如何留置可参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8.6节。

一、施工缝留置位置要求

1、墙、柱

竖向施工缝,墙体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内外墙施工缝留在内墙距外墙100mm处,施工缝处绑两道钢板网(墙体竖向施工缝按流水段划分图位置留置)。水平施工缝,留置在板、主梁底面上25㎜。

2、基础底板与外墙施工缝留设在底板标高以上320mm处(预留20mm的浮浆层剔凿量);墙顶水平施工缝留置高出顶板底标高25mm处(20mm浮浆层剔凿量) 。所有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均须在缝中埋设止水钢板。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9)

墙顶水平施工缝留置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0)

内外墙交界处施工缝留置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1)

基层底板与外墙施工缝留置

3、顶板后浇带施工缝留置在1/3跨中位置,顶板施工缝与板面垂直,不得留斜茬。

4、楼梯踏步一边有剪力墙时,控制在梯段板跨中1/3范围内。楼梯踏步一边没有剪力墙时,留置在楼梯休息平台板跨中1/3范围内,平行于楼梯梁留置。

5、梁窝施工缝,用苯板卡设胶带包裹,梁窝要比实际梁边线每边小20mm,作为清理梁窝时的剔凿量。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2)

6、主楼地下室与室外地下车库施工缝

主楼先施工,车库后挖,在施工缝位置预留插筋,一般项目上把施工缝留置在墙体垂直面上,主体完工后进行室外地下室施工。这样容易出现墙体垂直施工缝不易浇筑密实,因沉降变形因素影响产生裂缝、渗漏等现象,修补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将施工缝位置由墙板结合处改为板板结合处,浇筑前彻底清理施工缝,确保混凝土密实,并在防水施工前进行渗漏检查,发现渗漏先进行修补。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3)

二、施工缝剔凿及清理

须待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毕12h后,剔凿出表面高出板底表面10-20mm左右的浮浆、松散混凝土,用水冲洗干净。剔凿前先弹好剔凿线,用无齿锯沿线切割,墙、柱切割边线离结构边线内移5㎜,顶板下皮标高上返5mm。

1、标准层内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墙上口标高、平整度,浇筑高度为板底上20~30mm,弹切割标高线高于板底5mm。支顶板模板完成,对墙顶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4)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5)

2、地下室内墙需要拆模后在混凝土墙顶弹水平线,并切平,并对局部胀模部位进行打磨。施工缝处贴双面胶,混凝土拆模后对施工缝弹线进行观感处理。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6)

墙体上口不平进行切割处理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7)

内墙施工缝接茬效果

3、外墙上口接缝

(1)楼板混凝土施工前安装吊绑模并高出楼面30mm左右 ,浇注混凝土时外墙一周高出楼面30mm与模板平齐,墙内侧同楼面平,形成斜坡面。

(2)混凝土浇筑后吊绑模下移并重新加固,根据平整度情况在混凝土墙上口弹线。采用角磨机按弹线标高将墙外口割平,施工缝处贴双面胶合上外墙模板,拆模后弹线清理 。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8)

吊帮模高出楼面30mm左右支模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19)

吊帮模下移弹线机械切割

后浇带01定义及作用

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20)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差异沉降和温度、收缩变形,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02后浇带留置原则及结构做法

后浇带通常每30~40m设置一道,宽度根据墙、板的厚度不同,后浇带宽度为0.8~1.2m。

一般后浇带处钢筋不切断,且要配置适量的加强钢筋,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28天后,将两侧混凝土表面凿毛,再浇筑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通常用加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振捣密实,养护。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21)

通常情况下,后浇带设置在结构内力较小或受力较小的部位的部位。即:设在框架梁、板的1/3跨部位或设在柱跨3等分的中间;同时也可以设在纵横墙相交的部位或门洞口的交接处。后浇带设置的位置应上下对齐,无错位现象,地下、地上整个结构贯通。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22)

变形缝与后浇带的区分 施工缝及后浇带区别及做法(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