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门四大名捕排名(历史上真的有女捕快吗)
“捕快”这个东西,绝对是古装剧里边出现最高频的职业,没有之一。到了这些年,捕快的队伍扩张的厉害,甚至出现了女性从业者。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女捕快。
热播剧《锦衣之下》的女主角,就是六扇门小捕快
捕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业说女捕快之前,我们先来把捕快这个职业理清楚。
首先,捕快是啥时候开始出现的?
这事要细算,那可就久了,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
应该这么说,当国家出现了最初的法律,甚至出现了最初的犯罪案件的时候,就有了搜集证据、抓捕罪犯的需求,捕快这一职能部门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了纷争就有人拿起刀子犯罪,那自然就需要抓捕。这也是条产业链不是。
不过,真正出现“捕快”这个词,是直到明清时期了。其他朝代自然也有干类似活计的人,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
比如在唐朝,在衙门当差的这些人被称为“皂隶”,负责的事情比较杂,比如衙门里听差、看守监狱,官员出巡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鸣锣开道、举旗执伞等活,当然维持治安和捉拿盗贼更在份内。
至于之前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不良人”这个职业,历史上倒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大唐的独创。
不同于皂隶,不良人是专门从事侦缉逮捕;不过也只限于一些底端的刑侦工作,说白了就是在街头巷尾巡逻,管理治安问题,类似咱们现在的协警,是没有正式编制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就是不良人首领——不良帅
等到了宋代和元代,就不再让这些人干礼仪工作,而是全心全意去维护治安。不过元代晚期,这些人还充当征税和缴粮的工作。
及至明朝朱元璋时期,开始仿照中枢机构,将地方衙门的勤杂人员分为三个部分:站班皂隶、捕班快手(简称就是捕快)、壮班民壮:
站班负责给长官护卫开道、押送罪犯,还有在堂上打人屁股。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喊“威~武~”的就是他们。
捕班类似今天的刑事警察,负责传唤被告、证人,侦缉罪犯、搜寻证据。这类人便是捕快了。
壮班则负责把守城门、衙门、仓库、监狱等要害部门。
有的小伙伴可能听说过“三班衙役”,指的就是这个东西了。
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哪朝哪代,捕快的主要工作都差不多,无非是抓捕罪犯、维护社会治安,听起来跟咱们现在的警察类似,不过,地位上可差得远了。
在古代,捕快,属于“贱业”。他们只是“吏”,不算官,压根没有品级,只属于官员的辅助人员,自然也就不算国家编制;除此之外,还没有固定的工资,每月只发一点伙食费。
秦汉时,他们是属于官员征召的民兵、战场上的炮灰,战场上最先赴死的就是他们。到了隋唐后,甚至被归属于“贱户”,子孙三代以内都不许参加科举,即使你本人辞职不干也没用。
到了清朝,更是对捕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捕快不能从正门进出衙门;不能坐在公堂上,违者“杖七十,徙一年半。”甚至,官员可以任意打骂、鞭笞衙役。
所以,只要是有稳定收入的人家,是绝对不会有人去干捕快这活的;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捕快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
在朝廷、社会的双重施压下,这就产生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处于社会底层的捕快,却承担着基层执法者的角色。两者之间,很难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导致封建社会的法制生态严重畸形,而这根本上,还是制度的缺陷。
我们以历朝历代里边,官员俸禄最为丰厚的宋代为例。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这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记载。
翻译过来就是说,因为捕快的工资太低,导致这些人乱用缉捕的权力,收受贿赂:出现场要收钱,宽限几日要收钱,说和当事人双方也要收钱,简直为非作歹。
更甚至,有的州县长官和捕快沆瀣一气,包庇纵容。只要每年向衙门缴纳一点手续费,就能以“挂名衙役”的名义,捞取非法利益。
比如清朝,有一个四川巴县的新任知县刘衡到任后发现,当地总人口只有几万人,其中衙役居然就有七千人。更可笑的是捕快这一身份,还可以继承、出租、质押和赎回。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无官之责,有官之权。……,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骨洒膏,吞声泣血。四大洲内,唯此四种,恶业至多。”
纪晓岚的总结和点评,在我们今天看来,依旧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六扇门和锦衣卫又是咋回事聊完历史上真实的捕快,再来说说经常在影视剧里边看到的捕快这一职业的天花板——六扇门。最经典的,应该就是温瑞安所著的小说《四大名捕》系列,还有改编的影视剧里面诸葛神侯府下属的部门了。
电视剧《四大名捕》(暴露年龄系列)
拜电视剧所赐,我们很容易觉得六扇门是个很牛逼的机构,毕竟经常能听到“好大的胆子竟敢跟六扇门作对”诸如此类的台词。
但其实,这真是个误会。
真实情况是,古代压根就没有六扇门这个部门存在过,完全是小说作者和编剧们子虚乌有弄出来的。他们只是借用了古代的六扇门的概念,然后编造了一个他们想象中的不存在于历史的职能部门。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六扇门更多的是一种定义,用来代指真实存在的三法司部门。所谓的三法司,就是历朝历代负责司法执行的三个部门,每个部门两扇门,合计六扇门。
简而言之,真正的六扇门,是三个部门的合称。
最早出现的三法司体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商鞅搞秦国变法的时候给顺手搞出来的。
根据秦书《商君书》的记载,当时商鞅把秦的司法体系完全变了个样,是"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这是六扇门最早的由来,也由此拉开了我国千年法制的序幕。
沿着历史长河顺流而下,汉承秦制,甚至纵观隋唐之前,都是秦汉制度的延伸。
一直到了隋唐,该求新求变了,便产生了三省六部。三司法的体系随之分为了大理寺和刑部:大理寺负责审理,刑部要做复核;
而到了宋代,又增设了御史台,负责检查、弹劾百官。说难听点就是嚼舌根,专门揪百官小辫子、给皇帝打小报告的烦人部门。
等到了明清,御史台这个部门改名叫了都察院,干的事倒是没啥变化,一如既往的讨百官嫌;大理寺和刑部保留了下来,但是职责掉了个个儿:刑部做审理,大理寺做复核。
我们现在常在影视剧里见到的三司会审,基本都是指的明清时期的这三个机构。
所以说,所谓的六扇门如果要硬拉出来和现在对比的话,他们的职能更像是检察院和法院的结合体;
而至于什么所谓的大神捕自然是不存在的,不然你见过哪个法院和检察院撇开警察叔叔自己跑去捉江洋大盗们的?
说完六扇门,再来谈谈另一个古装剧里边的高频机构——锦衣卫。
不同于六扇门,锦衣卫这个部门倒是真实存在的。它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一直到了清朝顺治二年,才被永久裁撤掉。
这个部门的头子叫锦衣卫指挥使,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主要干三件事:皇宫守卫值班;侦查缉捕;不公开的审讯,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诏狱。
同时,锦衣卫偶尔还兼职干搜集军情的活,比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锦衣卫就负责搜集了日军的大量情报(没错,明朝的时候就有了抗日援朝战争,朝鲜一开始差点被日本打到亡国,国王都被驱逐,多亏当时的宗主国——大明爸爸才得以复国)。
朱元璋后来觉着锦衣卫有滥用职权的嫌疑,一度废除了这个制度,并将所有刑事案件交还给了三法司处理。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又得到了恢复。
此后,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就开始了漫长的撕扯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然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两方和平共处(狼狈为奸),共建和谐社会。
可能是因为锦衣卫的权力太大,干的又都是一些秘而不发的活,所以名声一直不太好听,影视剧中的形象也多是狠辣为主。不过历史上倒也不乏刚正不阿的指挥使存在过,不过结局都不太好就是了,容易被东厂大太监给干掉。
那有女捕快吗?前面扯了一堆有的没的,现在说回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问题:古代真的有女捕快存在过吗?
大伙可能觉得这个可以有,但是,这个真没有。
在古代,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家的女儿,女子都是不允许轻易抛头露面的;再加上捕快本身就是“下九流”的职业,更加不会有女性来从事这个职业。哪怕离现代最近的清朝,也不曾有任何女捕快出现过。
不过虽然没有女捕快,但衙门里还是有女性的身影,即“女监”,俗称女牢子,是专门看管女犯的狱卒。不过这种女监大部分都是临时工,或者是男性狱卒的家眷客串的。
这大概也是除了皇宫之外,古代官府里唯一拥有的吃公家饭的女性职业了。
----全文完。
想了解更多古代奇女子,请戳这里
也可以微信搜索同名公众号“古黛奇谈”关注我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