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会有精神危机(无处不在的错别字)
别让流动的汉字之美被错别字污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尽管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发达的网络更是加剧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但拥有良好的语感,还是能大大降低由词不达意产生的被误解的概率。
4月初,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在上海病逝。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和他所创立的《咬文嚼字》杂志,以一种在今日看来近乎过时的倔强姿态,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作为成语的“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贬义词。毕竟,在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的行为。故意用贬义成语作为刊名,展现了编者的自信,至少在郝铭鉴看来是这样的。
“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这本“95后”刊物诞生的初衷,就是要与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较一较劲。
易中天悼念郝铭鉴。/@易中天
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归纳并纠正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语文差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度热点事件的一个回顾。
历年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名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神舟六号”与“神州六号”的辨析,到指出国足致歉声明中对成语“差强人意”的误用,哪里有差错,哪里就有这只“语林啄木鸟”的身影。
不过,在拼写取代手写的今天,多数输入法甚至办公软件都具备了自动纠错功能,我们是不是不再需要这样一只“啄木鸟”了?
然而,放眼望去,在如今的中文世界里,错字、语病、乱用成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种种语言不规范现象并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当今社会,需要“咬文嚼字”精神。/@新京报
无处不在的错别字
遥想十年前,你的语文老师敲着黑板重申的那些不能再犯的低级错误,无非是“的地得”不分,“在”和“再”混用。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8.54亿网民在同一片碧海蓝天下冲浪,人们也终于迎来了错字品类极大丰富的时代。
生活中最常出现错别字的地方是哪里?据搜狗输入法统计,前三名分别是微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均来自互联网领域。其中,仅微博一个平台,就贡献了将近70%的错字。
如果你是个经常上网冲浪的年轻人,确实会比退休搁家成天看报纸的父辈有更多机会见识到一场又一场的错字盛宴。
传统媒体相对来说更严谨一些。/搜狗“零错行动”
在《咬文嚼字》主编看来,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这些泛滥的语文差错,现在基本上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
当然,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错别字,通常并不包含玩梗。
比如自带语音的“港真”“害行”“妹有”,尽管落到字面上还显得不够正式,但你很难说它有什么毛病,至多是一种消解了严肃意味的表达方式。
再比如一些对成语的歪解,像《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不折手断”,《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木已成狗”,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固有词汇进行解构所带来的落差,恰恰是笑点所在。
有时候,一个字能搞错,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读。
“木讷”被打成“木纳”、“颀长”被打成“欣长”、“按捺不住”被打成“按耐不住”都不算什么,你永远也想象不出一个简简单单的剖(pōu)腹产,能衍生出多少错误版本——
“破腹产”“破妇产”“刨腹产”“刨妇产”“抛妇产”……不禁让人捏把汗,这产完了大人还能保得住吗?
而这些语文应用的大混乱,除了知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态度问题。
有时候,一些错误表述出现得太过坦荡,以至于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说法。
2017年,网友在知乎平台的提问。如今在微博上搜“幸苦”,足有730万条结果,这个词确实被常态化了。
如果说,个人表达的准确与否全凭自律,那么权威机构应当谨慎对待自己所发布的文字,则是全社会的共识。
比如,本来最应该体现法律严谨规范的法院裁判文书,却频频被曝光存在低级错误——
2016年,海南省某法院的一份民事判决书中,将“共管账户”写成“公关账户”,“土地面积”写成“提到面积”,诸如此类的文字表述错误达12处;
2017年,四川省某法院的一份判决书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加起来多达68处;
2018年,陕西省某基层法院制发的一份判决书,除了文字讹误,还闹出了“父亲年龄只比儿子大两岁”的乌龙。
基层法院普遍存在的错别字现象,甚至惊动了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最高法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提升裁判文书质量,切实防止低级错误反复发生。
2019年年底,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盖有山东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章的落实情况报告中,莘县县委书记王峰的名字被写成了“汪峰”。此外,该报告还有多处标点、数据错误,均被批示指出。
县委书记:我不是歌星。
不过,这都还比不上九年前故宫“先丢东西再丢人”的传奇故事。
2011年,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而那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因为“撼”明显是错别字,应该是“捍卫”的“捍”才对。
对此,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撼”字不但没错,而且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社会各界并不认可这样的说辞,汉语专家说:“出这样的错误,很可笑;可是出了错之后还不认错,很可耻。昨天,我替故宫难堪;今天,我更替故宫难堪。”
故宫锦旗错别字成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之首。/@东方早报第1现场
生而为“文字洁癖”,太难了
事实上,对于那些稍微有点门槛的生僻字,人们的容错度还是比较高的。就算你当众把“米芾”说成“米蒂”,把“巴彦淖尔”念成“巴颜卓尔”,也未必会招来异样的目光。
反倒是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字眼,一旦出错,往往能看得人心头火起。
不信的话,看一下这段文字,会不会浑身难受?
“终于下班了、在不下班就要奔溃了、回家路上冲了话费、用优惠卷请自己喝了一杯某幸咖啡、然后从新开始看上班没看完得视屏、看着看着手机尽然没电了、真是幸苦的一天阿”
不知道你啥脾气,反正我拳头都看硬了。
而对于那些极其注重语言规范性的“文字洁癖”们来说,看到这种低级错误的抓狂程度,不啻于听见指甲刮过黑板的声音。
在他们看来,聊天时不打错字,打错字后及时勘误,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严谨地书写到底有多重要?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因为对方某个表达上的低级错误,进而对整个观点都产生不信任感。
博主@ 为什么它永无止境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的感受,“看到任何大篇幅使用科学术语做科普的微博一旦把阈值写成阀值,我就觉得可信度下降百分之八十 ”,评论区里,有同感的网友不在少数。
可由于大多数错字制造者只是分享自己的心情,并没有做好接待野生语文老师造访的准备,这就导致了当他们被后者指出写了错别字的时候,被冒犯的恼怒,要远远胜过犯错带来的羞愧。
对于广大“文字洁癖”们来说,最难受的,还不是被写错字的人反过来指责你上纲上线,而是他们在指责你上纲上线的时候,用的还是“上岗上线”。
“炸尸”是什么操作?/《武林外传》
不过,与来自官方的迎头痛击相比,网友之间的这点龃龉反倒不算什么了。
去年,“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一度上了热搜。
“呆(ái)板”变成“呆(dāi)板”,“说(shuì)服”变成“说(shuō)服”,“箪食壶浆”的“食”,也从古色古香的sì ,变回了平平无奇的shí……
很多网友读书时的规范读音现在反而是错误的,错读的反而变成正确答案了。
因此,拼音原教旨主义者们纷纷抗议,为自己逝去的青春感到不值——
小时候留堂被逼着硬记,错了还要罚写,N多套卷子反复考才牢牢记住的形近字、多音字们,现在通通不算数了。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全都错付了。
反观那些念错的人,一直错,错着错着倒对了,这上哪说理去?
那些被语文老师罚抄的日子,终究是错付了。
坚持规范用字,还有没有意义?
说到这,就要提到一个不太冷的冷知识了。
你一定也听说过,荨麻疹的荨,本来是念qián,由于念错的人实在太多,就变成了荨(xún)麻疹。
这些妥协后的成果,构成了我们出生时世界不可变更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反对更改读音的时候,究竟是出于语言文化的考虑,还是只是雏鸟效应在作祟?
事实上,有很多词,即使大家都这么念,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举个例子——
“一场(cháng)雨 ”,这个词,全中国除了胡歌怕是没人能念对。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插曲《六月的雨》,由胡歌演唱。
再来一波人名——
撒(sǎ)贝宁、哈(hǎ)文、张韶(sháo)涵、甄嬛(xuān)、纪(jǐ)晓岚 ……
是不是也跟你平时念的不太一样?
当人们对错误读音已经习以为常,再强行按照正确读音来念,反而会觉得很别扭。
俗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可俗话又说,“少数服从多数”。
怎么办?央视主播康辉拿同事的例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撒(sǎ)贝宁,你的外号叫小萨”。
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也是同理,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好像也无可厚非。
那么,在这个时代坚持规范用字,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往大了说,通用的语言风格是精致还是粗鄙,关乎一个民族的气质与文化底蕴。
正如郝铭鉴先生所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它的两边还有堤岸。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它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徐冰的《天书》让文字摆脱其身为一个字的传统使命,成为艺术品。/图虫创意
往小了说,坚持规范用字,对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也不无裨益。
在一则流传甚广的网络段子里,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就是看到相同的景致,脑海中涌现的是“卧槽好多鸟”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透过经典诗词与相隔千年的古人产生共鸣,当然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但我们对于“有文化”的想象,倒也不必局限于此。比起“熟读并背诵全文”,更为重要的还是亲自去感受,去创造。
“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同样是惊悉故人离世,在感伤之余,是写一段真挚的文字作为告别,还是发一张流泪自拍以示悲痛,在观感上就有很大区别。
左右分别为演员陈冲和张睿发布的悼念微博。或许后者对逝者感情深厚程度并不逊色于前者,但在读者心中,可能还是前者更为得体,也更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
尽管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发达的网络更是加剧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但拥有良好的语感,还是能大大降低由词不达意产生的被误解的概率。
复杂世界里,多一点咬文嚼字,少一分不求甚解,也不失为认真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1]《2017年错别字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搜狗输入法,2018-01
[2]《故宫回应“错字门”:“撼”字没错显厚重》,新京报,2011-05-15
[3]《说SHUŌ客?坐骑QÍ?我怕是上了个假学!》,Vista看天下,2018-05-09
[4]《错别字连篇、人名张冠李戴……最高法“亮剑”瑕疵裁判文书》,人民法院报,2018-05-10
✎作者 | 陆一鸣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