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天文 唐书明史之天文志札记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人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一年中在天体恒星之间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将黄道附近二十八颗显眼的恒星称做“二十八宿”,名之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昴、胃、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颗星在黄道上各有固定的角度,其角度总和为三百六十六度。为了观测的方便,又将它们分成十二组,称做“十二宫”。如“女、虚、危属玄枵宫”,“尾、箕属析木宫”还有星纪、陬訾、大梁等等。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因此又人为地将十二宫、二十八宿与九州岛岛王侯封疆相对应,称之为某地为某星的“分野”。《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星土辨九州岛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所以历代史书多在其《天文志》中沿用“分野”的概念,去对应疆域内的行政区划。好像把九州岛岛大地山川投影到天幕上一样。
如《新唐书·天文志》载:“须女、虚、危,玄枵也…其分野自济北东逾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宗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尽东莱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按:今山东无棣汉代属渤海郡),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古齐、纪、祝、淳于、莱、谭、寒及斟寻、有过、有鬲、蒲姑氏之国,其地得陬訾之下流。”
即玄枵宫的分野是泰山之北,九河故道之南滨于渤海西岸的碣石,古称“三齐”。相当于今天山东省西部、西北部、北部和胶东半岛一带。无棣汉属渤海郡、商代属蒲姑氏之国。齐国封疆“北至于无棣”。
又载:“尾、箕,析木津也…自渤海(指汉渤海郡)、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今河北昌黎汉时属辽西郡)、辽东、乐浪、玄菟,古北燕、孤竹、无终、九夷之国…当九河之下流滨于渤碣。”
即析木宫的分野在九河之北滨于渤海西岸的碣石。北燕、孤竹、无终、九夷之国大体相当于河北北部、东北部及辽宁、吉林,还包括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昌黎汉属辽西郡,古属孤竹国。此处的北燕与孤竹应是同时并存的不同的古国。
《新唐书·天文志》还载:“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此处的北河指黄河,与之相对的“南河”指长江。
显然,九河故道至渤海西岸的碣石既是玄枵、析木分野的分界,也是三齐与北燕的分界。古代分封诸侯只分九州岛岛之山川土地,不划分四海之水。当时还没有“领海”的概念。没见到史书记载把渤海分封给齐国跨海到孤竹国找一个某某山去与北燕为界。“夹右碣石为北燕”与“夹右碣石入于河”的“夹右”是同一个意思。即面向黄河入海口,碣石在右胁方向。也就是碣石之北是北燕国。绝不会跑到孤竹国去“夹右碣石为北燕”,如在今昌黎一带去“夹右碣石”,岂不仍为孤竹国之地。因为北燕在孤竹遥遥之西边。
《明史·天文志》载:“女二度至危十二度,玄枵之次也,今山东布政使司(即山东省)所属之济南府乐安、德、滨三州皆危分。”今之无棣属明乐安州。又,“尾三度至斗二度,析木之次也…河间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今之昌黎属明永平府。
《明史·地理志》载:“山东省…南至郯城,北至无棣,西至定陶,东至海。”
明代的星野与唐代相同,只不过是行政区划的名称略有变化而已。无棣仍处在山东省最北部,在玄枵与析木分野的分界附近。即无棣是玄枵分野的北界,也是山东省的北界。而玄枵分野北界在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那么九河故道和碣石必定当在无棣及其附近,这当然是不争的事实。
九河故道不会存在于燕山余脉的辽西一带,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
据《宋史·河渠志》载,著作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曰:“两汉而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即九河在今德州之北。又载:至道元年,参政知事张洎曰:“河自魏郡贵乡县界分为九道,下至沧州,今为一河…齐桓公塞之以广田居,唯一河存焉。”
“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下至沧州”入海。其不在孤竹国、辽西郡明矣!若齐桓公果真“塞九河以广田居”,必当在自己的封疆内进行,决不会再劳师远涉孤竹国来个“老马识途”去寻觅九河而塞之“以广田居”。齐桓公当然会记得祖宗的封疆是“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无棣既在齐国北鄙,北鄙又以九河、碣石与北燕为界,塞九河当然应在无棣一带进行。九河末梢和碣石俱在无棣一带也应是不争的事实。
《史记》(全注全译)(天津古籍出版社)<夏本纪>“九河”条注曰:“近年河北省勘测地下水,探明黑龙港地区即古大陆泽之东与北直至海滨,有九条古河道带掩于地下,详见《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探测中发现,不少地下古河道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说明河流虽有移徙变化,而此地区地形客观地存在着九条古河道带,能为古河水播为九道入海之路,足证九河是存在的。”这里的“古大陆泽之东与北直至海滨”的“海滨”,显然是河北黄骅与山东无棣之间的海滨地带,绝对不会是昌黎一带的北戴河海滨。
1999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4681页“碣石”条:“有人指出,《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此山应在渤海西岸的古黄河河口。”
这恰恰与《唐书·天文志》的有关叙述相吻合。这座山就坐落于渤海西岸的古黄河入海口,即九河故道旁。
考,天津之南,滨州之北,惟有山东无棣之碣石,趾顶皆石,特然而立于渤海西岸,此乃《禹贡》碣石,定而无疑!
九州岛岛之内同名的山川很多,不足为怪,“碣石”也不例外,不同时代以“碣石”命名的山丘已有多处。但只要认真去进一步考证界定:在北燕与三齐的陆疆边界附近,在古黄河入海口的渤海西岸,可“夹右碣石入于河”,又能“夹右碣石为北燕”,并沿着“禹奠山川”的禹迹去寻觅“《禹贡》碣石”,它只能定位于山东无棣县黄河故道旁的马谷山!其它地方的“碣石”,自可仍名为“碣石”,但不是“《禹贡》碣石”,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刘玉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