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传承和保护(潮剧青衣泰斗范泽华)
6月25日晚,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艺林剧场熙来攘往,以“明珠璀璨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范泽华从艺从教69周年潮剧专场晚会在这里热闹开唱。不少潮剧戏迷专程赶来看戏,重温这位潮剧名家经典剧目,回望其艺术生涯。晚会由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和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联合主办。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在潮剧艺术发展的黄金年代,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范泽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潮剧第一代表演艺术家,成为上个世纪潮剧最具代表性的旦角之一,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潮剧青衣泰斗”。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泽华以“一曲芦林断人肠”成为海内外潮汕人耳熟能详的潮剧名青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戏迷们还能在潮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一睹她的风采……谁知过后,范泽华就淡出舞台。1984年,她到汕头戏曲学校(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前身)任教,一丝不苟地教导年轻学员排戏,直到1998年退休,至今仍是该校的名誉校长。
在当晚的晚会现场,“别人只闻钟鼓响,谁知是你我两心通……”饱含韵味的“爱歌”唱段让现场听众和范泽华一同重温起她的经典剧目《春香传》。潮剧老一辈艺术家的道路上的悲喜艰辛、责任与担当,在年青一代演员的演绎演唱下,仿佛穿越时光,有了别样韵味。年过八旬的范泽华现身晚会舞台,更是引来阵阵喝彩和掌声。
年过八旬的范泽华现身晚会舞台,引来在场观众阵阵喝彩和掌声。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勤学苦练 工于唱腔成就如歌岁月
在中国戏曲史上,但凡能够在舞台上为人津津乐道和赞赏的演员,无一不是以优美的唱腔艺术而流传于世的。范泽华于上世纪50年代投考怡梨潮剧团专学青衣行当,因其勤学苦练、风格稳重、尤工于唱,广受业内人士好评及潮剧听众喜爱。
在学戏初期,她主演《春香传》的春香,在“爱歌”的唱段中,音色甜润、动听,展示了她的功底,随后被调入潮剧院一团,在被誉为“潮剧瑰宝”的剧目《芦林会》中扮演庞三娘,以其内蕴较深、唱腔委婉,在京沪杭等地演出,广受专家好评。她的“活五调”唱腔,更被誉为“潮剧青衣的绝唱”。
范泽华演唱现代戏也颇具特色,润腔不取其俏,而重于气质内涵。为了塑造《沙家浜》中的沙奶奶,她糅合了生角的唱腔和唱法,以表现人物的倔强、开朗和粗犷,唱腔的内部结构极为精密。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高级讲师郭丹虹在《妙曲怡人、余音流韵——范泽华唱腔欣赏》一文中如是形容范泽华的唱腔:“凄怆处如急流激石,河谷共鸣;欢快处像一泓甘泉,落珠溅玉;高音处似山泉瀑布,明澈清朗;低音处若淙淙溪水,舒缓流畅,给广大听众留下了‘泽华曲,妙曲怡人;泽华韵,韵味隽永’的亲切印象。”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庄明英也在《潮剧名演员范泽华唱腔的感染力》文章里高度评价:“作为一个听者,总觉得范泽华的唱腔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染力,她无论演唱哪段戏曲,都是十分认真严谨地通过每个唱腔和她的演唱技巧,把内心的真情表现出来。每每听唱时,都会唤起听者对戏中人崇敬、爱戴、怜悯和同情之心,对演唱者衷心的敬佩。这就是范泽华唱腔的感染力和成功之处。”
榜样引领 专场晚会守正创新再现经典
思绪回到范泽华从艺从教69周年潮剧专场,晚会共分为《初露锋芒》《明珠璀璨》《薪火相传》《艺林芳华》四个篇章,以戏曲晚会的形式,精选了范泽华演绎和教学生涯中的经典唱段及片段,由其学生演绎演唱,让所有戏迷过足戏瘾,在经典中追忆范泽华的荣光时刻。晚会拉开序幕不久,范泽华现身晚会舞台,更是引来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为了让晚会最大限度达到“守正创新,再现经典”的效果,作为晚会总导演的张树桐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导演组分工明确,音乐总监负责每个唱段的潮乐演奏,电视导演负责舞台LED荧幕的视觉呈现等。
“一开始范老师本想让演员以演唱会个唱的形式来。我认为,以她对潮剧的贡献以及在业界的地位,应该以折子戏加助演的形式呈现,效果更好。”张树桐说,若以演唱会个唱的形式呈现,效果会比较单调。因此,他不断推敲每个细节,例如在每个唱段中加入助演元素,让潮乐管弦乐队在舞台上演奏等,在声光电、服化道、总调度上也一丝不苟,力求呈现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事实上,这场晚会筹办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插曲”。据他介绍,这场晚会原本从2020年10月就开始筹备,且计划在当年12月底举行,无奈因疫情防控需要而中止;2021年10月,筹备组再组织人员排演,再定于当年12月底举办,却因疫情防控需要而再度中止。
“因疫情防控需要,这场晚会前后中止了两次,难免感到有些遗憾。”张树桐坦言,一场晚会不仅需要向外邀请演员参加表演,还邀请潮剧名家、新秀前来助阵,大家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做,能够抽出时间排戏都很难得,前面两次都是在临近最后合成彩排时按下了“暂停键”。
在今年5月初重新排练时,张树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用心用情履行好总导演的职责,力求精益求精、做到最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晚的晚会上,一个个经典剧目选段接连跃入在场观众视野,在回顾经典的同时感恩范泽华对潮剧艺术的贡献。生于2002年的方壮豪是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二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我对范泽华老师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非常崇拜,她的经典剧目我几乎都听过,这场晚会能够让我们重温经典,我从中学到很多,这对接下来的学习很有帮助”。
年轻一代演员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接力棒”,演绎演唱范泽华经典剧目《春香传》选段。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薪火相传 匠心之师谱就育人高歌
让业界高度肯定的,还有范泽华的从教生涯。她因“声带闭合不佳,喉肌弱症,双侧喉室代偿”唱不了,自1984年就不再登台。1984年6月,范泽华调任原汕头戏曲学校副校长以来,分管教学及协助校长处理行政事务,还担负着繁重的实践性很强的“学戏课”。先后为新一代演员传授了《卢林会》《思凡》《磨房会》和《安安送米》等传统折子戏。特别是亲自实践了《安安送米》谱曲和导演,闯出新路,得到当时汕头市文化部门一级嘉奖。
如今已退休3年的黄静华曾经是范泽华的学生。黄静华于1979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学习潮剧专业青衣行当的身段课。她说,范泽华老师既严谨耐心,又关怀年青一代,尤其是在排戏时经常言传身教,亲自用唱腔和动作做示范,把每个选段该注意的地方演绎演唱出来,令她和其他学生印象深刻。
1984年,黄静华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潮阳潮剧团当演员,由此开启了她的演艺之路。2006年,她调至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执教,主要负责传授身段课,教学生排戏等,直到2019年退休。
“范老师尽管退休多年,在潮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承方面仍然不遗余力。”黄静华感慨道,她决定过来学校当老师的初衷,就是想跟范老师一样,自觉担当起传播潮剧艺术的使命,教导年青一代演员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经典流传。
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表示,范泽华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潮剧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塑造了刘明珠、庞三娘等极具影响力的经典形象,让潮剧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并与姚璇秋等老一辈艺术家共同扛起新中国潮剧艺术振兴发展的大旗。尤其是1984年退出舞台担任原汕头戏曲学校副校长以来,她挑起大梁用心教导新人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潮剧表演人才,学生遍及海内外,如今已是“桃李芬芳满艺林”。
“范泽华老师从艺从教69年来,无论在潮剧舞台上还是在潮剧艺术教育上探索创新,为潮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将永远载入潮剧繁荣发展的史册。”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张鹰说,潮剧保护传承和潮剧艺术职业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良好局面,就是靠着范泽华这样的众多艺术家不懈追求、刻苦努力、无私奉献而来。
潮剧后辈们表示,范泽华老师从著名青衣跨上了艺术教育的新台阶,使生命和艺术有着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光和热。年轻人要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接力棒”,将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潮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张伟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