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科幻的力量(说不定就成真了)
ReyesTatsuruShiroku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向媒体展示了他所发明的机械外骨骼型机器人,由控制者从机器人内部进行操作。(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你知道吗?一些出现在1977年《星球大战:新希望》中的科幻角色,如今已成现实。连读脑术这种看似虚幻的传说,在未来都有可能被实现。那么,007的钢笔枪,黑衣人的记忆消除器,钢铁侠的动力金属战甲是不是也离我们不远了?“你觉得你的世界安全吗?醒醒吧,别被舒适的谎言欺骗了。”
备受瞩目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虽然要在2015年12月18日才在美国上映,但预告片早已和观众见面,片中响起星战经典配乐,暗黑的原力卷土重来,一场邪恶帝国与共和国的光剑大战呼之欲出……
耐人寻味的是,此时,一些出现在1977年《星球大战:新希望》中的科幻角色,如今已成现实。比如只能发出“哔哔”声的机械维修小能手r2-d2,美国宇航局开发出一款负责在微重力下执行设备组装、卫星维修任务的机器人,和r2-d2非常相似。
事实上,除了绝妙的视听感受和紧张跌宕的剧情,观众对军事科幻电影爱不释手的另一个原因,正是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奇思妙想和鬼马行空的未来武器。
从早期星战中的激光剑、007的钢笔枪,到《黑衣人》的记忆消除器、钢铁侠的动力金属战甲,再到《环太平洋》的打怪兽“神器”机甲战士、《美国队长2》的空天母舰……科幻元素的注入,让这些琳琅满目的酷炫兵器看起来势不可挡、所向披靡,让观众脑洞大开。
军事科幻为什么这么火?
1“科幻和科学之间是双向交易”一直以来,人类对科幻和科学、现实之间的互动多有研究探讨。“科幻和科学之间是双向交易。”霍金曾这样说。
历史上,科幻作品开启科学发现之路的例子并不鲜见。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阿西莫夫……从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期的科幻小说家留下的作品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某些预言和今天的现实惊人地相似。
“杜拉库图斯喝了一些可以让他昏睡的药,在到达月亮和地球引力的平衡点之后,就慢慢地滑向月亮。”科幻作家开普勒在他于17世纪初撰写的小说《梦》中这样描绘到,由此可见,当时开普勒就明白了月亮和地球会产生引力,他可算是最早期的万有引力预言家。
而最成功的预言家,要数凡尔纳。他在《海底两万里》中预言:世界将出现一种依靠海洋动力的水下工具,1869年,潜水艇果真问世。还有他的《环绕月球》,人类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就实现了。
“上述是具有前瞻性的一类科幻作品,而在一定程度上,另一些作品给予新的军事技术一种发展方向上的借鉴。”《航空知识》杂志执行主编王亚男说,星球大战从小说变成电影,后来,里根总统结合美国的军事技术现实和需求,提出了一个具有轨道高度的军事技术概念——星球大战计划。或许,里根只是借用了星球大战的名字,但那也说明了科幻的力量。
在2014年大热影片《明日边缘》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凯奇和小分队战友们身着的动力外骨骼服。它和钢铁侠身上的那套全裹式动力盔甲看起来很不同,凯奇穿着它,跑跳迅速,而且背上可以携带常人无法承受的武器数量。观众特别是军迷对这套骨骼服津津乐道。有人问:“军队能否造出这样的武器?这才是代表单兵作战系统的未来方向啊。”
事实上,相关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研发比电影里的概念提出要早得多。根据资料记载,1890年,一位名叫尼古拉斯·亚金的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一套可以辅助人们行走、跳跃和奔跑的动力外骨骼装置,那个装置简单,只是借助弹簧钢板达到行走省力的目的。美军后来者居上,最先研发出了“军用动力外骨骼动力服”。
从1960年开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等先后开始动力外骨骼的研究开发,但因各种限制因素最终不了了之。直到1983年美国Sarcos公司开始的XOS项目,研制成的系统可使穿戴者连续500次举起放下90KG的杠铃,虽然有能耗大的缺陷,但依然于2000年获得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1000万资金赞助。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军用动力外骨骼系统研发,是从这时候开始。
到了2010年9月,XOS-2诞生了。相比它的前一代,XOS-2重量更轻、速度更快,耗电量降低了50%,采用高压液压驱动,分为作战型和后勤型两种型号,作战型只有腿部和腰部附件,后勤型增加了双臂助力。
在美国,还有另一家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研制了一款名为HULC的动力外骨骼系统。不同的是,HULC采用锂聚合物电池驱动,一次充满电可保证穿戴者以4.8公里/小时的速度,背负90KG重物持续行进一个小时,最高速度可达16公里/小时。它穿戴非常方便,时间不超过30秒。士兵使用时只需要把脚踩在托盘上,固定好大腿、腰部和肩部的系带即可。
“单兵作战,不是刀枪不入的重装甲就一定好。”军事装备发烧友杜致远有自己的看法,“过去很多游戏或科幻影视中,不乏裹紧全身的重装甲,但放到现实中其实很难实现,最大一个原因就是自重过重,影响士兵的作战行动能力。”
而比起只是“看上去很美”的重装甲,动力外骨骼系统牺牲了部分防护,以提高单兵的负重和移动能力为目的,实用性大大加分。“这是未来高科技战争对单兵作战系统的现实要求。”杜致远说。
据报道,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于2014年最新开启的一个名为战术突袭轻甲(TALOS)的项目,为单兵穿上了全身包裹着的动力盔甲,这个号称星球上最先进的作战服装最快将于2018年开始列装美国特种部队。有舆论评价这将是钢铁侠盔甲的现实世界版本。但像钢铁侠那样的全身动力金属护甲,脚底还安装着喷射器,可以随时随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估计离现实还有点遥远。
2读脑术不是传说更多时候,一些军事科幻大片中的未来武器,与其说是未来军事科技创新的造梦空间,还不如说是一场对国际装备研发方向和军事理念的代言。
王亚男对电影《天际浩劫》印象颇深。这部影片选取了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个惯有题材,本身是一个稍显诡异的纯幻想影片,但在地球人反抗侵略的最后篇章时,人类出动有人机和可挂载核弹的X-47B无人战斗机完成战术协同配合,很多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冲向拦截弹,以确保挂有核弹的无人机炸毁敌人目标,这是一个基于军事现实超现实反映,也是军事理论界对无人机编队组合战斗的一个完美预期。
“很多时候,电影的架构可能是建立在行星系空间甚至外星上,但是电影中的军事体制和指挥体系、技术体系上,依旧能看到现实的身影。”王亚男说。
国内影视圈工作者江涛透露,当下美国的军事科幻片在剧本形成之前,剧组主创人员就已经大致了解军方在研制什么武器或军事理念的大致方向了。最典型的例子,有几年前大热的科幻片《阿凡达》。
通过某种先进克隆技术,残疾的海军陆战队员杰克在潘多拉星球上的替身可以正常行走,影片的精彩看点在于,杰克的真身一动不动地躺着,却可以通过意念控制自己的替身,在遥远的潘多拉为爱情和正义而战。
心灵感应?乍一听是虚幻的传说。可有资料显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在2013年的预算报告中,对外披露将打造一支通过远程控制人脑作战的“机器人军团”,而这个项目竟然叫“阿凡达”。报告称:“‘阿凡达’项目将让人类士兵与半智能两足机器人结成有效伙伴,让机器人成为‘代理士兵’。”最终目标是让人类士兵用思维控制类人机器人参战,而使人类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减少伤亡。
“代理士兵”外形将与人类外形接近,拥有强健有力的机械“双足”,并能在人类士兵的意念指挥下迅速反应。
时下,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代战争理念。但是“制脑权”,似乎还深深隐藏在面纱之下。可事实上,美军很早就开始对“读脑术”的关注——《大脑没有防火墙》——1998年春,美国国防部著名信息战专家托马斯撰写了这篇文章,大意是强调,要研究对人的大脑、意识、精神的进攻和防护。除了“阿凡达”项目,美国空军还积极研究如何利用脑电及肌体协同控制,以提高战斗机飞行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技术上来讲,脑机技术是有现实基础的,人的神经传导是利用生物电转化成无线电信号传输,那么只要远在千里之外的对象有相同的接收设备,就可以把无线电信号再转换为生物电信号,以此来控制对象的神经系统。”王亚男认为,这个技术完全可能在未来实现。
2008年,美国陆军斥资400万美元,研发一种新的通讯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仅依靠脑电波和一顶意识头盔。意识头盔获取士兵的脑电波,经过信号处理和信息识别,再通过无线通信传送给战友,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作战信息被监听,通讯更加安全便捷。
综观全球,脑机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军事国防的关注焦点,国内亦不乏对脑机结合技术的研究著作。未来,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或将由脑机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掀起。
3军事科幻的现实注脚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就讲述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叛变并试图最终消灭人类的故事。在这里,机器人已经超越了人类,成为踩在人类肩膀上的更优质种族。这样的担忧,在欧美军事科幻作品中不乏显现。未来很可能出现的“阿凡达”,在作战机能上是比人类强大数百倍的一群超级战士,或许有一天,他们也可能从半智能升级为高智能。
打造“阿凡达”超级战士这样高度智能化的武器意味着,未来战场是由无人化作战力量排兵布阵,虽势在必行,却引起不少争论。即使是现实中的军界人士,也担心军队高度信息化的脆弱性。“如果武器系统都挂载在无人机上,人只在远程操控,是不是就完全可靠?”从美军内部对于是否用无人机完全取代有人机的持久争论,即可管窥一斑。
因此,如今信息战时代的军事技术发展,仿佛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担忧全副信息化武装会有软肋,一方面还是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争夺制信息权的竞赛中去。
“美军把信息化作为最重要的优势来发展国防,如果这种优势没有了,他还能靠什么作战?”王亚男这样理解美军的心理。
如果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人的智能和体能,甚至超越了人类,该怎么界定机器人?不少影片上升到了哲学和价值观问题,探讨什么是人、人和机器人如何共处等问题。
电影《机械战警》中的主人公墨菲,在某次出警执勤中身体遭到重创,一家机器人研发公司为了将产品打入美国市场,把墨菲改造成半人半机器人的机械战警。剧情逐步向前推进,墨菲发现,他从前作为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好警察的人性,正一点一点地被机器人的冷酷吞噬。虽然如同其他美国商业大片一样,影片的后半部话锋一转,描绘了骨子里正派的墨菲反抗邪恶贪婪公司的正能量故事。但暗含的有关人与机器人的界限问题,依旧能被细心的观众洞察。
而更早的一部电影《机械公敌》取材自阿西莫夫同名科幻小说《我,机器人》。影片更直接地探讨了所谓“人”的资格该如何获得。是通过物种划分,还是靠智能化取胜?机器人掌握了人类的文化,甚至走到了人类文明的前面,是否可以跻身人类行列?
如今各国付诸实践的更多是如何将科幻理想照进现实。
“美国这点做得很成功,说到底,这是美军的一个文化战略。”杜致远如是评价,从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上看,它几乎成了美国宣扬美式自由民主和反恐的利器。
“美军各个军种里设有公共关系办公室,相当于中国军队的宣传部门,这些办公室负责和拍摄电影的剧组接洽,为后者提供场地、兵器等帮助。”王亚男认为,美军正通过科幻影片“大秀肌肉”,美军展示了保卫世界的正面姿态,宣扬美国军事文化,进而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
霍金也说过,科幻提出一些科学可以容纳进去的想法,而科学有时发现比任何科幻都离奇的概念。军事科幻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背后,有不容忽视的现实科学基础和根基。
“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待进步。”军事发烧友白左思说。
九天揽月jiutianlanyue91
九天揽月带你飞!云层外,生活中。我们不仅有前沿的航天科普、科技趣闻,还有够酷的GEEK物件,够震撼的科幻图文。和九天揽月一起守望地球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