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

有人说,《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奇书”。看过之后,我发现与其说是“奇书”,倒不如说是一本特别的书,更准确一点。那么,这么书特别在何处?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1)

《万历十五年》特别处有几点:第一,他是美籍华裔作家黄仁宇写的一本有关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书。作者是一位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作家,他看待中国历史的思考角度和切入点自然与国内写历史的作家有所不同。书的内容也不长,只是截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前后几十年的一段历史;第二,此书的写法相比其他历史书,可读性比较高,看起来像是写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但又在其中融入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小见大,以细微见整体;第三,此书仅是从万历时期几个重要人物(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武将戚继光等)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正统史书中不一样的他们,并指出了他们最后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书中开篇即说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明朝很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基本没有发生对明朝当时看来影响重大的事情。1587年真想作者所说的是平常的一年吗?看完书后你就知道了。本书主要讲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相当于宰相或者说今天总理的职务)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身上的事,深入挖掘了他们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在与当时以道德维持明朝运行法则的矛盾和碰撞的结果。作者指出,道德是当时维系明朝运行的法则,也是造成这几位大人物的悲惨命运的“幕后黑手”。九五之尊的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战绩卓绝的一代名将,最差也是做过知府的思想家李贽。这些在都可谓当时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甚至是身败名裂,让人不免唏嘘。

无可奈何的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2)

皇帝,在封建社会是权利的顶端,管控着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命运。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就是处在这样的位置。按说他应该在当时想做啥就做啥,没人管得了他的。但实际情况是你会发现他在当时的身不由己和令人同情之处。他从十岁登基到身死,长达四十五年的执政时光,他有三十多年不上早朝、不管政事。光是从这点来看,他无疑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但如果看完本书,你会发现他年轻时也是一个想要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想做一番事业的个人。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则让他彻底死心,不再有所作为。首先是他所信任和崇拜的偶像,首辅张居正居然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有着许多令人不齿的作为;其次是他想做的事,比如想立他喜欢的郑妃的儿子常询为太子的事,始终不能如意;还有就是他看清了他自身权利的局限:皇帝的下面有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在运行着,并且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最重要的是,万历皇帝又不能像他的叔父那样能有反抗的决心和勇气,于是他就以消极的态度,不上朝、不管事的“无为”之态与文官集团做对抗。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得不到心爱的玩具而与家长对抗的孩子。

为什么说九五之尊的皇帝还斗不过文官?这源于明朝建朝“重文轻武”的传统。朱元璋是武力夺得天下,他深知武力的厉害。所以在他登记后首先做的事就是打压武官,重用文官,并为“重文轻武”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文官正是在这种思想下,以儒家“四书”等道德伦理为准,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明朝运行的主力。皇帝在这种历史下,逐渐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摆设,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英国女王,很大程度上任凭文官集团的操纵。到万历皇帝时,这种情况可谓发展到了顶峰。皇帝尚且如此,那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首辅又是怎样的呢?

和事佬首辅申时行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3)

我们先说一下明朝首辅这个官职。首辅在万历时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上直接对面皇帝,下代表两万多文官集团。但这个官职光鲜的背后,是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间“两面受气”的状态。审时行的前任张居正,是一个有能力、有态度、有想法的人。在他任职首辅期间以强硬的手段、借助强大的背景(皇帝信任、太后认可的三位辅助大臣之一),上可管教皇帝,下可管理文官集团(当然要使不少的手段)。因此,张居正任职期间还是提拔了一些人才,比如戚继光等,推行了一些政事,比如税改“一条鞭法”(他一死,改革就终止了)。不过,他的这种强硬的行为也触及了不少文官的利益,得罪了他们。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两年,文官集团“反张”的势力开始反弹,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他们把张居正做的一些不轨的事乃至一些子虚乌有的拿了出来进行弹劾至皇帝。仅在张居正死后两年,就被清家查办差点没有被鞭尸,可谓悲惨至极。审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的首辅。审时行也是受过张居正提携的,但他又和张居正的想法不同。他能看清当前的形式和矛盾所在:文官集团不能得罪,皇权也要服从。所以,他任职期间的主要思想就是调和折衷,当个老好人。他就像是一个和事佬,费尽全力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进行调和,让矛盾不至于激化。但他最终还是没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审时行这样的为人处世自然赢不得文官集团的认可和皇帝的完全信任。因此,他在职期间的苦楚可想而知。历史上对审时行的评价也不高,基本没有记载他在职的什么政绩。但书中却对他知人善任提拔管理黄河的负责人,有效治理了当时黄河的泛滥给予肯定。申时行的结局也不好,最后因为一次事件被文官弹劾,被迫辞职归老。身处文官集团的首辅,申时行做一个和事佬也未得善终。那么明朝被文官压一头的武将的发展如何呢?

文韬武略的名将戚继光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4)

相信每个上学的人都知道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倭寇的一代名将,民族英雄。我们在历史书中只看到了他抗击倭寇胜利的卓绝一面,却看不到他背后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曲折艰难的一面。前面已经说过,明朝是“重文轻武”的。在当势文官的眼中,武官就是一介武夫,需要打仗时就招过来,不需要时就放一边。戚继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为人处世的变通,从而在有贵人的帮助下,取得了抗击倭寇的一次次胜利,最终官至当时武将的最高职务—蓟州总兵。贵人是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张居正,并且他在戚继光成功的背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戚继光就是靠张居正的提拔才脱颖而出,仕途青云直上。要不然,以当时文官集团当道的情况,戚继光即使再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绩,仕途也很难达到如此高的成就。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是好书(万历十五年讲了啥)(5)

在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戚继光的另一面。相比于文官集团眼中的武将。戚继光是一个不一样的武将。首先戚继光确实军事才能突出,他训练出了闻名古今、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也发明创造了“鸳鸯阵”这一因地制宜的著名战术,无往不利;其次,戚继光还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武将,他著有军事书籍,还有《止止集》的文学书籍。虽说相比文官上流的文学水平还差些,但在武官中已是出类拔萃的存在;再者,戚继光也是一个知道变通的武将。他所作出的军事上的改变,总是不会脱离当前的实际情况太远,因时因地制宜,锋芒内敛,避免了文官集团的打压排挤。他也知道寻求大的靠山,比如张居正,逢年过节有礼节性的表示和讨好。总之,戚继光是一个识时务、有能力、有文化的武将,这才是他在明朝当时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出如此显赫业绩的关键。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戚继光也没能脱离关系被革职归家。由于戚继光本人还是一个比较重情重义的人,战时得到的奖赏大多犒劳众将士,所以积蓄不多,最终一代名将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令人叹息。

书中的重点人物还有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他们都是有才能、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人杰,但在当时明朝的以道德为运营最高原则的社会下,注定无法逃离历史的局限。他们个人理想和时代锋芒的碰撞,就像以卵击石,结果可想而知。

看完《万历十五年》,我对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仅以此书的内容为准),也看到了当时明朝之所以出现如此多我们现在看来荒唐事和它衰败灭亡的深层次原因,看到了人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逆行的艰辛与伟大,看到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学会为人处世的必要性,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封建制度的无情。

我是李不太白,和你一起读书。读书,我们一直在路上。欢迎分享交流,共同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