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博收获藏品(闵博收获两件重量级)
最近,闵行博物馆(张充仁纪念馆)收到市民捐赠的两件抗疫主题雕塑,刻画了白衣天使拯救病患、守望相助的感人场景。两尊雕塑栩栩如生,纹理细腻,但奇怪的是,上面布满了被岁月侵蚀的斑驳印痕,着实不像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倒更像是两件“古董”。
原来,这两尊雕塑竟早在十七年前就已创作完成,而它们的作者——画家、雕塑家姚建国先生在作品完成不久后就去世了。抗疫题材的作品怎么会在17年前就有了?当时又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Part 1
人生的最后阶段,
他用生命创作出“这阕抗疫赞歌”
2003年,这一年,正是SARS肆虐的一年,也是姚建国被诊断癌症复发的一年。病中的他,饱受放化疗之苦。
“我爱人一直对我说,那些SARS患者同他一样,都在死亡线上挣扎。他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也能感受到他们和病魔殊死搏斗的顽强意志,他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将这一切展现出来,同时也向那些不惧牺牲、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致敬。”姚建国的爱人费女士回忆道。“那时他的白细胞因为化疗一度降到1000以下,我当时劝他休息,但他在打了升白针以后又开始坚持创作,每天早上五点半雷打不动坐到工作台前,做一会儿休息一会儿,终于艰难地完成了这两件抗疫主题作品。”
《守望相助》石膏像
费女士口中提到的两件作品,就是文章开头赠予闵博的两尊雕像。其中《守望相助》表现的是医护工作者如同天使一般呵护着病患走出死亡阴影,重获新生。雕像上,医护背后的天使翅膀仿佛随时都会张开,她脚下踩着荆棘与玫瑰,寓意跨越困厄、重见美好,而医患则信任地倚靠着医护,在她引领下一步步往前迈进。按照姚建国的设想,医护手中的吊瓶原应有根输液管连到病患手腕,但终因他身体不适而未能完成。
另一尊雕像《小憩》则从侧面反映了医护人员不眠不休、日以继夜的辛劳。这位护士在超负荷的工作后终于精疲力竭,但也只敢蜷缩在沙发上小睡片刻,口罩还没完全取下她就已进入梦乡,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好像正发出酣眠时沉重的呼吸。
为了防止损坏,姚建国还将两尊石膏像翻成了玻璃钢制品,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作品。之后,由于他的病情一直不稳定,捐赠一事也暂时搁置,直到病逝,这也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今年初,新冠病毒爆发,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严重的疫情。这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再次触动了姚建国的家人。“这些抗疫战士的身影和我爱人当年创作的雕塑何其相似。我们终于可以为他了却夙愿了!”费女士母子决定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捐出这两件作品。“这次能捐给闵行区博物馆(张充仁纪念馆)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既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致敬,也是对张充仁先生的献礼!”
为什么说“是对张充仁先生的献礼”?原来,姚建国曾是著名艺术大师张充仁的“爱徒”。他的艺术创作之路,都源于这段深厚的师生情缘。可以说,没有张充仁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今天的我们也无缘一睹这两件抗疫作品的风采了。
Part 2
张充仁对他“免收学费”
一番话激励他创作出火柴头大小的“微塑”
1959年,19岁的姚建国因家庭成分(出身天主教家庭)无法进入理想大学,喜爱绘画的他决定拜师张充仁。张在当时已是知名画家、雕塑家,于合肥路寓所内开办了“充仁画室”,学生甚众,收费不菲。但当他了解到姚建国家境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时,爽快地决定“不收学费”,因为“这孩子聪明有天赋,不学(艺术)可惜了!”自此,姚建国成为了他画室里最年轻的“弟子”。不过姚建国没有接受老师的优待,而是经人介绍为一家热水瓶厂画外壳来赚取学费。
姚建国自画像
“我是从如何削铅笔一步步学起的。当时的自己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一遇水就拼命吸吮。”姚建国在日记里写到,自己除上课外几乎每天都去画室自修,“就着萝卜过泡饭”,只为了省下每一秒时间向老师学习。“由于画室里教的素描是木炭画,同学们都有国外或香港亲友寄来的炭画纸,独我没有条件。老师知道后取出年轻时用的皮卷让我用炭精笔和着皮卷在制图纸上边画边擦,没想到效果奇好,比木炭画更甚一筹。”在张充仁的言传身教下,姚建国的艺术技巧日益精进。
姚建国为老师张充仁塑像,右下角为张充仁的雕塑作品《恋爱与责任》
“因为老师的技法出神入化,所以我一度以模仿他为目标。”在姚建国的回忆录《我和我的老师》中,他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用老师的手法塑了一尊像,偷偷混在他作品里。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同学‘识破’了,我觉得很沮丧。”对于学生的困惑,张充仁却有他不同的看法。“马约尔、波岱尔都是罗丹的学生,但他们并没有在老师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你要知道,这正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姚建国正在进行创作
姚建国为徐家汇天主教堂创作的四尊先知像,如今安置在教堂外墙上的壁龛里
姚建国为上海电视节精心设计创作的白玉兰奖杯
老师这番话,给姚建国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自此,他开始尝试塑造自己的个人风格,同时在技巧上不断寻求突破。经过几番打磨,他创作出一系列表盘大小的世界名人像,这对创作者的耐心、技法都有极高的要求。然而,姚建国并没有在技法的精进上止步,他不断钻研,自创微塑技法,通过放大镜成功创作了和火柴头一般大小的超级迷你塑像,令人叹为观止。
火柴头大小的邓小平像
“当然,真正成功的创作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融入个人的情感,反映时代的真实,一件缺乏体验感的作品是苍白的,没有灵魂的,更难引起观者的共鸣。”姚建国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止是艺术技巧,更有人文情怀。而这份情怀,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也在他最后的作品——两件抗疫雕塑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到极致。
闵行博物馆馆长刘静告诉记者:“在捐赠这两件作品时,出于时间契合度的考虑,最初,姚建国的家人曾询问是否需要遮盖雕像上刻着的SARS字样或者给雕像上一层漆‘美白’一下。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因为它的斑驳、沧桑感恰恰体现了它的附加价值,向我们还原了创作背后的这段感人故事,虽然过去了17年,但艺术家不惜用生命创作所体现出的人文关切、深挚情怀和向死而生、义无反顾的医疗救助精神,却是不变的、永恒的。”
在姚建国的日记中,也有过这样一段类似的话。“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成功的艺术品都应该向人们传递出一种信念和力量,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 。”
—END—
本文为闵行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姚炯
编辑:姚炯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 闵行新添一座公园!5大功能区、150种月季...看看在哪儿?
△ 33人集中发热,都是TA惹的祸!!小编采访专家,现场指导怎么做
△ 10年,1000亿!
△ 线上、线下、横向、纵向,哪个学习教育网络这么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