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实训是什么 北京高校首创会计实训课

大学会计实训是什么 北京高校首创会计实训课(1)

5月12日下午,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最后一里”课程首次对千龙网记者独家开放,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在外聘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际操作服务企业财税。图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梁松在外聘教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在纳税申报课堂上为企业网上报税。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长期以来,全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不太容易,其主要原因是其缺少实务操作能力,而用人单位往往又不愿意聘用这些必须进行实务培训才能上岗的大学生。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系系主任傅宏宇在全国首创会计“最后一里”课程,将企业真实业务引入大学课堂,大胆鼓励学生“真刀真枪”开展“魔鬼训练”,打通了大学生就业后的最后一里路,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5%以上。

大学生会计实务课堂“热衷”犯错误

5月12日下午,在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最后一里”课程的第一次纳税申报课堂上,大三学生梁松和小组的同学们在一台电脑上登录纳税申报系统,无论怎么折腾都显示无法登录。他只好一脸无奈地向任课老师李海婧举手求援:“李老师,我们这个组的报税系统还是无法正常登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海婧老师过去看了看显示屏后问梁松:“你把‘北京一证通’卡插进电脑的USB接口了吗?”

“喔,李老师,‘北京一证通’卡在我这儿!我都忘记登录这个纳税申报系统还需要插卡了。”一直站在梁松身边出谋划策的一位女生立即恍然大悟地举起手中的“北京一证通”卡,递给了梁松——原来她领到企业的“北京一证通”卡后,一直握在自己手里。顿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

梁松一边红着脸,一边神秘兮兮地告诉千龙网记者:“你不懂,咱们上这会计实训课,就是要多犯错误,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我在上一节课第一次接触实账,也曾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会计学专业大三学生、二班班长宿杰也向告诉千龙网记者,他在为一个企业做社会保险缴纳的时候,发现一个员工在3月份上缴的社会保险和4月份上缴的社会保险金额是不一样的。他不知所措地向老师请教后,才明白原来企业员工在正式转正后和试用期间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额度是不一样的。

而会计学专业大三学生、一班班长张弛告诉千龙网记者,他在课堂上做手工记账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大一、大二学的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现在大三在实际操作中,要么是忘记了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要么就是遇到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的科目。于是,他又得回过头去找老师“补课”,经过自己不断地“犯错”和老师现场“纠错”,他反而对这些会计实务操作专业知识记忆更深刻。

“真刀真枪”实训会计课尚属全国首创

众所周知,企业的财会凭证等信息一直都是商业机密,全国各地高校财会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直接为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一般大学的会计实训基本上都是计算机加模拟软件。然而,这一历史在2015年被北京联合大学悄然打破——该校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合作,探索“真刀真枪”实训会计课。

“我们一直想在会计专业课堂上让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真刀真枪’地实践。”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系系主任傅宏宇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2015年之前,他每年都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为期数周的顶岗实习,其中有部分学生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下的代理记账公司和其他实习,学生回来后反响很好;然而,该协会的代理记账公司却容纳不了太多学生去实习,而学校当时还没有新的实训楼,也无法邀请他们来学校上实训课。

直到该校最大的实训楼落成,傅宏宇主任才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总经理郑燕协商一致,北联大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与该服务平台、卓立新代理记账中心三方合作,构建了会计及纳税综合实训体系,这也就是会计专业的“最后一里”课程。

2015年4月起,“最后一里”课程每年将40家企业2个月的真实业务引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课堂,为约200名在校学生提供企业真实业务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的实操训练。该项实训在全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中具有开创性。

据傅宏宇主任介绍,每年该专业学生基于合作单位提供的2000余张真实原始凭证,在专业实务人员指导下完成合作单位提供的2套真实业务凭证的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工作,共涉及40家小型企业的2个月各种票据及税务征期的各种纳税申报。

其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认知相关原是凭证和证照并手工编制凭证;二是修订记账凭证并录入财务系统;三是修改审核发现问题的凭证、完成结账和报表工作;四是讲解申税系统并指导学生进行申报纳税。

“我们通过将企业真实业务带进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完成企业真实业务的实战机会。”傅宏宇解释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们在掌握相关理论课程内容和模拟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真实的企业经济业务处理工作中,零距离面对企业会计及纳税申报工作。

大学会计实训是什么 北京高校首创会计实训课(2)

5月12日下午,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最后一里”课程首次对千龙网记者独家开放,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在外聘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际操作服务企业财税。图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一次纳税申报课堂。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真实业务入课堂打通会计专业“最后一里”

所谓高校会计专业“最后一里”现象,是指大学生在会计专业毕业时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岗位就业率相对较低。而企业一般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考虑,很少让在校大学生有接触真实票据的机会,这等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还有“最后一里”路没有走完,就毕业了。

5月12日下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总经理郑燕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是在校通过仿真模拟会计实务学习,而企业的真实账务及申报纳税远比仿真模拟培训要复杂得多,学生们在毕业后往往一旦接触到真实账务报表,就会出现“晕表”现象。

“我在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时候,也只能看人家做账而不能自己亲手做账。而且,顶岗实习往往只是侧重岗位的某个点去实习,缺乏全面、系统地实践操作,因而顶岗实习又有一定局限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纳税人公众服务平台的任课教师马庆姗告诉千龙网记者,她在给大学生上实训课的时候,就特意归纳了财税实操中容易出错、难以理解的一些专业知识,重点给学生们讲透彻。

自从2015年4月份开始,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每年都要开设两个月共16个小时的“最后一里”课程,任课教师李海婧每个月要来该校上满8小时,她和马庆姗一样已经连续干了3年了。谈起最大的体会,她说是“会计专业知识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通过“最后一里”课程,而提前进入职业化状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了。

对此,郑燕还举例补充说,学生们在上实训课之前,要首先签订《企业财务保密协议》,要求所有的企业票据都不能拍照发网络和微信朋友圈等,也不能随意丢失和污损。这无形中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真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事实上,这3年来,每年该校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2000余张企业真实原始凭证,无一丢失、无一污损。

郑燕还表示,这3年来的会计及纳税综合实训证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通过分组处理真实账务及申报纳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系主任傅宏宇认为,“最后一里”课程的实施不仅提供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切实培养学生的真实岗位实务操作能力,打通了大学生就业后的最后一里路。这不仅使其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还能为用人单位节约了一笔上岗培训费。近几年,该校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千龙网记者于振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