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塾教育有些什么特点(古人的教育私塾二三事)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17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学校。历史上学校有不同称呼,《孟子•滕文公上》上说,夏朝的称学校为“校”,商朝则叫“序”,周代则叫“庠”。这些学校当年都是由国家开设的,由于等级制度限制,贵族垄断知识,所以上学的只有贵族的子女,而平民百姓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第一次打破这种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自己开设学堂。只要有志于学,不论贵贱,都可以来接受教育。自此之后,知识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可以读书识字了。后人把孔子这种教育称为“私学”。

和现代一样,古人的教育也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大学教育一般是在国家中央开设的学校中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而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不同于现在的小学,古代的小学教育内容多样,包括读书识字、四书五经、礼仪规范等等,本课就让我们走进古人的小学教育——私塾教育。

古代私塾教育有些什么特点(古人的教育私塾二三事)(1)

【走进私塾】

《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说的是在人们在家塾里接受教育。“塾”是一个形声字,上半部的“孰”就是“熟”字,指的是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下半部的“土”则是指园地、场地,两字合起来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时候,人们经常是一大家族的人聚居在一起,一起吃住。瓜果作物成熟后收回家,堆放在家里两侧的走廊或房间里,召集大家一起品尝。但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会在特定的季节使用几次,平时大都空闲着,因此人们就将这个场地作为教室,供小孩读书用。后来,“塾”就被用来指代学校,而“私塾”指的就是民间开班学校。

私塾的规模一般不大,从几人到二十几人不等,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都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读书人都以孔子为老师,会在私塾里供奉孔子塑像或牌位。学生只要经过私塾先生同意,在学堂前向孔子像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就可以入学了。

古代私塾教育有些什么特点(古人的教育私塾二三事)(2)

进入私塾后,先生教认字、写字,等学生认千字左右,先生就会开始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些蒙学读物,也有直接教读四书五经的。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知识、阅历不多而记忆力强,所以经常是先生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逐句讲解。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站在一边,恭敬的听先生讲解,之后,学生要把老师所讲的复述出来。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是先生规定朗读的书,一律要求背诵。等到读到很熟的时候,再到老师跟前去背。一本书必须从头背到尾,才算读完,叫做“包本”。背完之后还要勤加复习,一月、一季、半年、一年结束后,先生还会要求背出这段时间学过的全部内容,这就是理书或温书。古代的大学问家无一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学出来的。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说,书是读上一千遍、一万遍也不嫌多,应该把整个书清晰完整地保存在脑子里,随时随地能记起才算是圆满。

和现在班级教育不同,古代私塾教育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一个班的学生,年龄最大的有18岁,最小可能只有的3、4岁。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先生授课方式是一对一的,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中教学方法是孔子传下来的,我们在读《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应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不同答案,由此也培养出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私塾里,一般一个先生教授十几个学生。先生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定下学习任务,有人学《三字经》,有人读《孟子》。学生来到私塾读书,每个人读自己的书,声音要让先生听到。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描述,先生坐在前面,可能给一名学生授课,也可能自己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有谁读书偷懒或谁读错了,他都知道,可以出声批评、纠正。而同一班的学生读书,互相都可以听到。但音量不大,学生可以自己专心专心读自己的书,也可以听别人读书,同样也是一种学习。试想一个4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10岁的孩子在读《孟子》,等到4岁小孩开始学《孟子》时,已经听人读《孟子》五六年了,学习起来自然快。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习,同样也是古代私塾教育的一种特点教学。此外,在这种年龄不一的学堂里,师兄弟间长幼有序,有利于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尊师重长的礼仪习惯。

在私塾除了读书,有时还会教授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内容,一切依据先生的能力水平而定。私塾先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先生只是初通文墨,只能教小孩读书识字;而有些先生则可能辞官归隐的大学问家。因此从私塾出身的学生,有的也只是初通文墨,而有的可以参加科考,甚至成为状元。

古代私塾教育有些什么特点(古人的教育私塾二三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