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

在中国历史上为一个地方命名的方式很多,有皇帝御赐,也有因特产而得名,更有因形状而得名,而达州则是因为地理位置而得名。其实在达州历史上有很多名称,但是通过统计,绝大多数时间都亦如通州、通川、达州和达县这些根据地理位置而命名。故,达州自古就有“九州通衢 四通八达”之称。因此,在李白脍炙人口的《蜀道难》中也就没有咱们达州的任何事儿了,咱们达州的路从来就不难。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1)

打开达州的地图,应该在石器时期就有了巴蜀连接黄河流域的大竹河(任河)走廊,而后来又发展成了米仓道、汉中道、荔枝道三条官道。这里申明一下,在古时候的官道其实也就是现在的国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大家熟知的荔枝道是因为杨贵妃嗜吃家乡的荔枝,为了保证新鲜,唐明皇专门为其修建的快速通道,这条道路可以说完全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2)

先说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荔枝道。荔枝道,由长安南循晋子午道,西经西乡县子午镇,南至涪州,全程 2000里。是唐玄宗为了满足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涪州置专驿直通长安的道路。当时四川产荔枝主要集中在涪州(涪陵)、巴州(巴中)、通州(达州)一带,即四川东北部地带。此区域邻近陕西有米仓道、荔枝道,能够保证在两日之内将新鲜的荔枝运达长安。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3)

荔枝道延续千年,历代王朝将它作为通四川的主要交通要道。唐时广设驿站,盛极一时,官商邮旅称便。北宋时一度荒废,李复曾议修复,其《橘水集.与王楷书》有记述:自洋南至达州,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坏废,兴工亦不难亦。明清时,成为川陕往来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兴盛,《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

根据史籍的记载,通过古道踏访,荔枝道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4)

再说说米仓道。米仓道,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进入巴蜀的古道,因穿越南江县境内米仓山而得名,两宋时称大竹路。大竹路的得名,是由于该路南段产竹,并置大竹县。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5)

汉中道古驿站俯瞰平昌县

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喜神坝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冷水河上源东支流而去,越米仓山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6)

汉中道寺庙遗址

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后河而下,可达通州(今四川达州)。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7)

达州市博物馆洪钟铭文

最后来说说汉中道。汉中道在文献中记录很少,因此也是一条很少听闻的古道。百科中寥寥数语为:汉中古道,从字面上看,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今达州市和重庆。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8)

汉中道古驿站遗址

以前本人从来没有听到过有汉中道一说,而说起对汉中道的发现还是在2016年8月对达川区洛车乡寨子坪的一次探访。此地原属于平昌县管辖,后划入达县(达川区)洛车乡。此地居住多为靳姓,据当地村民介绍,寨子坪分为大寨子、小寨子。他们是楚国大夫靳尚的后裔,所以在这一带的靳氏对于屈原被靳尚害死这一说持坚决否认。虽然靳尚为芈姓,而根据《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靳,春秋时楚地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孙以邑为氏。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9)

汉中古道

据靳氏老者讲诉,在现达州市博物馆门口洪钟上的儒林郎军事推官靳南举就是他们的先祖。对于这一说法可信度应该还是比较高,因为作为远在距离达州市城区还有100多公里的老人,进城的机会都非常小,如果不是家族代代相传,是不可能知道这口洪钟的。另外据传在明末清初,靳氏家族当时在明朝做官的先祖回到家乡后团结族人占据小寨子与清军奋勇抵抗,目前这位靳氏先祖的坟墓依然完整保存,只是时间久远,字迹分化严重。因此,也就证明,这支靳姓人家进入当地繁衍生息是非常早的楚人。

在这次的探访中,作为向导的靳姓老者对于大、小寨子以及故事也进行了详细解说。据他介绍,小寨子原为寺庙,大寨子是千百年来平昌县到江陵镇(现为通川区管辖)歇脚、喂马的地方,因此本人才知道这是一条古道。其实,初期本人还以为是“米仓道”,但是根据历史记载米仓道走向上又产生了怀疑。经查得,汉中道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今达州市和重庆,江陵码头是古道的水路,陆路的分界线。陆路经堡子,檬双抵到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由此而定,大寨子为汉中古道中的一个驿站遗址。根据江陵镇历史,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建场,为古恒丰县治。场后毁,明万历时重建,为永穆县。

达州有几条高速(探索历史上过境达州的三条)(10)

达州市博物馆洪钟

大、小寨子位置十分突出,呈直线南北向,西北为悬崖峭壁,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半个平昌县域,东南方山体虽然陡峭但高度不是很高,山下是相对平缓的梯田。小寨子只有南面一条道路上下,大寨子则成“胃”状,南北有门相通,而无论是大寨子还是小寨子,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山顶荒芜太久,道路已经被荆棘掩盖,但是经向导用刀劈开,古道依然完好。目前,大、小寨子石门依然存在。特别是大寨子不但门框保存完好,驿站围墙保存得也相对完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