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的排辈问题(相声圈的摆知究竟有什么意义)
“摆知”是相声圈的一个术语,是指拜师的仪式,意思是摆出来让大伙知道。从这个解释上就可以知道摆知有强烈的告知功能。相声圈的摆知究竟有什么意义?目的是告诉同行,这个人以后跟我混。
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些简单粗暴,但其实还就是这么回事。相声圈是一个相声演员群体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有相互抱团取暖的情况,但更多是同行相欺,互相争夺资源的现象。
相声圈里的争夺资源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市场资源的争夺,一种是人才的争夺。市场资源的争夺是好理解的,谁在哪个地方说相声,谁都占据某个地方市场的主导,这个是很重要的。在解放前,相声圈是有些帮会味道的,有那种占山为王的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山头,是不允许别人随意侵入的。
既然有帮会的味道,既然占山为王,就要不仅要有山头,还要有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争夺人,有人才能让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而这种人一般都是通过师徒这种特殊关系而带入团队之中的。只是师徒两人看顺眼还不行,还需要有“引保荐”,还需要通过摆知仪式让全相声圈的人都知道。
所以相声圈确实就是个江湖,相声演员也确实就是江湖儿女。“引保荐”不仅是为了让进入的人有个背景担保,更是让其他门派的人了解收徒的过程,知道了这个徒弟和师父的关系,所以也是起到告知的作用。
“摆知”就更是如此,就是通过仪式告知大家,告知的不仅是收徒了,不仅是师徒关系;更是让所有同行知道,我收徒了,这个徒弟就是我的人了,他以后跟我混,不要拉拢他,他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他属于我。
找市场是盘踞山头,收徒弟就是招兵买马。有再好的山头没有人也不可能长久占据。而这个人最好的就是徒弟,师徒关系通过一套非常严谨的规矩,确保了关系的稳定性。有了稳定的关系,才能确保齐心合力,共同打天下。
这就是相声的江湖,也是在那个年代残酷生存环境下形成的物竞天择的选择。解放后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对相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改革,以侯宝林先生为首的相声改革小组做了大量工作。对相声内容和形式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善,其中也包括对传统师承制度的重新定义。
后来像马季这样更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非常反对传统相声的师承关系,认为都是糟粕。他们提出由师生制度替代师徒制度。由原来的师父和徒弟转变成老师和学生。这样就把相声的传承更多放在业务的教授上,而把原来师承中的师徒关系做了摒弃。
马季在生前一直让姜昆等自己的徒弟叫自己老师而不是师父。他和他们也都一直维持着同事的关系,让自己的儿子马东一直都喊姜昆等人叔叔,这种称呼一直到马季离开人世后才得以改口叫哥哥。
既然摒弃了师徒关系的大部分内容,“摆知”自然也是在此之中的,所以在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了收徒弟的摆知仪式,取而代之的是相声团体里面举行的内部拜师仪式 。这种仪式很简单,没有“引保荐”,也没有喝酒吃席,也不会把大部分同行都请过来,总之没有了真正“摆知”仪式的宣告作用。
后来相声迎来了一个很大的低谷,低到到没有人看相声,说相声的人才也在断档,感觉相声的整体行业是有今天没有明天的。幸好后来出现了一批像德云社这样的民间相声团体,他们给相声带来的新鲜的活力,让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相声。
随着这些团体的兴起,一些传统相声段子得到了整理和传承,一些相声圈的老规矩也开始再次被很多人推崇。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声的师承关系。传统的师徒制度,相声界的辈分再次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隆重的摆知仪式。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把双刃剑,相声的传统师承制度和马季等演员推崇的师生关系也都是如此。师徒制度确实存在着江湖气息,也确实存在着拜师就是为了辈分和师承,至于是否能学到真本事,好像徒弟和师父都不是太关心。
而师生制度确实是没有了师徒关系中的那些糟粕,但是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是否真的能适应相声这样传统艺术的要求的问题。
存在就有道理,无论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还是马季推崇的师生制度,都各自有利有弊。相声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好的作品和演员,更需要一个好的,而且是不断进步的一系列方法和过程。所以这就需要相声从业者能够结合多种方法的优点,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和调整。只要这样,相声这门大众喜爱的艺术,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才能给广大相声爱好者带来更多的欢笑。
欢迎关注江丞相声视界,相声的世界里不是没有悲伤和艰难,但是相声传递的永远都是快乐和轻松。这就是相声的格局和哲学,也是每个人获得幸福人生需要具备的格局和哲学。
今日话题:您认为相声拜师的摆知仪式是否是糟粕?是否还需要传承下去?我们一起倾听,一起分享。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