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先主刘备带着遗憾与不甘,在白帝城猝然崩逝。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尽管诸葛亮当时含泪应允,但是没多久他就忘记了刘备的嘱托,任命马谡为丞相参军,经常召见谈论军事战略,甚至到了彻夜长谈的地步。诸葛亮没有想到,重用马谡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1)

▲白帝城遗址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主动向魏国发起进攻。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亲率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当时尚有魏延、吴壹等老将,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在遭遇魏将张郃阻击之后,马谡奉命镇守街亭。谁知马谡并未遵循诸葛亮的安排就地扎营,反而将大军迁往高山之上,想要居高临下以打击来犯敌军。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2)

▲马谡及诸葛亮剧照

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颌迅速抓住这一机会,派人切断水源,将驻守在山上的蜀军一举击溃,街亭就此失守。街亭一失,蜀中运粮要道被切断,诸葛亮在北伐前期的成果也因此悉数尽丧。为正军纪,诸葛亮挥泪下令斩杀马谡、张休、李盛等人,随即率大军退回汉中。马谡丢失街亭,究其原因来看,还是因为他自恃南山地势险要,没有老老实实地据守城邑,这才导致街亭最终丢失。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3)

▲第一次“北伐”交战示意图

然而让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其子诸葛瞻日后竟然也会犯下相同的错误,并导致邓艾引兵杀到成都城下,蜀汉就此灭亡。诸葛亮死时诸葛瞻还不满十岁,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本事,只不过是拥有“丞相之子”的身份而已。诸葛瞻凭借父荫少年得志,又迎娶当朝公主,后主刘禅对其颇为倚重。诸葛瞻在朝中逐步高升,最后做到平尚书事的高位。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奇袭阴平,并从蜀中要地景谷道出发,准备直接进攻成都。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4)

▲魏将邓艾剧照

面对如此危急情形,诸葛瞻急忙带领张遵、黄崇等人出兵,将大军驻扎在涪县,准备在此阻击魏军。尚书郎黄崇多次向他建议,应该提前占据险要地势,这样一来就可将邓艾大军阻击在平原之外,蜀军也能凭借有利地形对来犯敌军造成有效打击。奈何诸葛瞻并未听从黄崇建议,最终致使蜀军错过歼敌的最好时机。

于是,邓艾顺利带领魏国大军进入蜀地平原,并向诸葛瞻发起猛烈进攻。蜀军不敌之下,诸葛瞻被迫退于绵阳据守。在邓艾的出色指挥之下,诸葛瞻没能坚持太久,绵阳也因此失守,诸葛瞻父子当场战死,邓艾则率军直取成都,蜀汉后主刘禅献城出降。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5)

▲诸葛瞻剧照

从诸葛瞻的表现来看,难免会令人失望。倘若诸葛瞻能够听从黄崇建议,及时据险而守,这样必定会使邓艾大军因为缺少后续补给而主动撤退。如果诸葛瞻能够坚持到姜维回归,蜀国未必没有自保之力。总体而言,诸葛瞻的仕途太过顺利,所以性格过于自傲,没能正确吸取他人意见,导致战机延误,蜀国最后一道屏障也此丢失,成了“马谡第二”。不过诸葛瞻拒不投降的气节,以及最终战死沙场的结局,倒也成就了诸葛一门的忠义之名。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欢迎加入古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培养思维、积累谈资、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