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书院(活着的书院)
文丨范良君 书院,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历史久远矣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唯美的书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唯美的书院
文丨范良君
书院,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历史久远矣!
有学者说,岳麓书院是当今中国唯一活着的书院。没错!岳麓书院本就是湖南大学的前身,“招生简章”有言: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下设三个教学系、开设一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研究流动站……”,而我,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活着”二字的,这得从我的一次“听讲岳麓书院”说起:
兴许是有些时日没来书院拜谒的缘故,这儿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犹如旧友相逢,新鲜、亲切。
跨过前门,就见赫曦台。相传,朱熹当年常晨起登麓山以观日出,面对冉冉升起的朝阳,每发出“赫曦”“赫曦”的呼叫,继而,为张栻在岳麓山巅建造的石台题额“赫曦台”。
赫曦台往里,是书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联的书院正门。拾级而上,不禁思索。当年罗典山长将赫曦台从岳麓山巅搬迁来书院,不单是为追思朱子,更是想告诉书院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莘莘学子们,眼前书院这“潇湘槐市”,就是你们为之欢呼的“赫曦”啊!
楚图南先生为岳麓书院补写“潇湘槐市”匾额,将人们带入汉代长安太学槐树下那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里。这匾额,现悬挂在书院二门后背的檐下,与对面讲堂的“实事求是”匾额默默相望。
“潇湘槐市”“实事求是”,青石甬道上,我左顾右盼,以为是山长在暗示我什么。
这天,参观者很多,不容我盯着讲堂左顾右盼,很快,我就被参观的人流卷入到讲堂里。
讲堂不大,可圈可点的宝贝不少。康熙的“学达性天”,乾隆的“道南正脉”匾额,朱熹的“忠孝廉节”,欧阳正奂的“整齐严肃”碑刻,张栻文、周昭怡书的《岳麓书院记》,还有民国初年教育家宾步程的匾额“实事求是”……不由慨叹“岳麓书院”这四字分量的厚重。
“忠孝廉节”,一个字,一尊碑、齐人肩高,就嵌在讲堂两侧的墙壁里。石碑前摆放木凳一张,可容四、五个成年人“燕坐”——“燕坐”一词来源自一篇描写朱熹、张栻“聚处同游岳麓”的文字:“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有些累了的我,此刻就燕坐其上。
参观者一拨又一拨,讲解员换了一个又一个,讲解员是这样解说讲台中央的两把椅子的。讲解、讲解,中国古代,“讲”和“解”本是分开来的,讲台上这两把椅子作了最好的注解——坐在椅子上,一名先生讲课,另一位一旁解说,并回答台下人们的提问……
说话间,讲解员抬手一指讲堂一旁的学生宿舍:岳麓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朱熹就曾对学生说:“书要你自己去读,道理要你自己去究索,某只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共同商量而已。”
说到这儿,讲解员对岳麓书院一贯坚持的“务实”“求实”,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着实夸赞了一通。
在讲堂,我就这样当了回曾国藩、左宗棠们的校友,听“先生”在“讲”、在“解”…… 想象900余年前,就在这讲堂朱熹、张栻同场会讲“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情景,一时心跳加快。
另一讲解员讲解到碑刻“整齐严肃”时,将岳麓书院这“校训”与80年前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联系起来,不由让我心头一震。
“整齐严肃”出自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奂,“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可是与岳麓书院有深厚渊源的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校训啊!
“燕坐”的我,不禁为自己的思想迟钝感觉羞愧,了解到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的渊源、其在毛泽东一生革命经历与思想发展脉络上的深深烙印,所有疑惑不都可瞬间化解吗?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对西汉景帝第三子刘德的评价。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直至湖湘文化里所强调的“经世致用” “实事求是”已明确地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思想方法。
毛泽东汲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精华,进一步发展:把“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的思想态度,看作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革命的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等,从根本上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思想的胜利?
我,再也“燕坐”不得了!后面的参观,我就离开“先生”,一个人独自去思、去想了,在“濂溪祠”、在“四箴亭”、在“船山祠”、在“时务轩”……
“王夫之,崇祯年间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 “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室”如此解说。历史陈列室展区里,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杨度、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湖湘文化名人引人注目。正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思想作风指导这些书院学子,将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方才“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从历史陈列室出来,绕过天井,来到毛泽东曾经下榻的房间前:宽不过一米的床铺、状似学生课桌的书案,伸手可及……觉得自己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如此贴近,有些激动。
瞧着身前走过的一个个参观者,许多学生模样的英俊少年,心里说,千年学府,莘莘学子,人才济济。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