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

“湘阴”得名由来辩

张一湖

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1)

一、“湘水之南”与“湘山之阴”说

湘阴县名“湘阴”二字到底由何得来,此前书载人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湘水之南”说,一为“湘山之阴”说。

(一)“湘水之南”说

明《嘉靖湘阴县志》称:

南宋元徽二年始割益阳、罗、湘西三县为湘阴,隶湘东郡,谓其地居湘水之南,故名湘阴。(《嘉靖湘阴县志·县谱》)

《嘉靖志》所记,为现存关于“湘阴”得名由来之最早的历史记录。但是,《嘉靖志》使用的是“谓其地居南”,“谓”即“据说”。显然,关于“湘水之南”说,《嘉靖志》的编纂者也并没有确切的依据。

“湘江北去”,然而,湘水至湘阴县芦林潭后,则折而向东,故湘水自芦林潭至磊石迤东一段,其实大体是东西走向的。即,湘水在湘阴境内,有点像一把曲尺。自乔口至芦林潭,是南北走向的;自芦林潭至磊石,则是东西走向的。故湘阴县境可分为湘水以西和湘水以东两部分,湘水以西称“西乡”,唐代称“怀西乡”。怀西乡位于湘水以西、以北,上启乔口,下至磊石,延绵二百余里。湘水以东称“东乡”,东乡位于湘水东岸、南岸构成的曲尺弯里。站在自乔口至芦林潭这一段湘水来看,湘阴“东乡”位于湘水的东面;站在芦林潭至磊石这一段湘水来看,湘阴“东乡”则位于湘水的南面。《嘉靖志》“谓其地居湘水之南”,即此之谓也。

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2)

据笔者于《县前沿革》诸篇考证,湘阴立县前,益阳县县境应覆盖湘水尾闾的西面和北面,大概自今湘阴县新泉镇至屈原区磊石一带,都是益阳县辖境。而且必须说明的是,原益阳县县境并不是以湘水为界,湘水尾闾的两岸地区,都是益阳县的境域。罗县则位于今平江、汨罗地区,以汨罗江为中心。湘阴立县时,县境多割自益阳县,割自湘西、罗县的相对为少。《嘉靖志》“谓其地在湘水以南”,这种说法,是置湘阴县成立时县境的大头“西乡”于不顾,似难成立。后人主要根据罗县并入湘阴后(唐高祖武德年间罗县并入湘阴),显得县境在湘水以东、以南者为多,故而推测出“湘水以南”说。然而这与湘阴立县时的境域情况是不相符的。

然若说,湘阴立县之初,其县治位于东乡某地,即位于湘水之南,故而称曰“湘阴”,则不是没有可能。可惜的是,关于湘阴立县时县治所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可靠可信的记录。

(二)“湘山之阴”说

另一种说法、也是当前比较受追捧的一种说法,认为“湘阴”得名于“湘山之阴”。湘山,即黄陵山,位于湘水与青草湖交汇处的湘江南岸(今湘阴县三塘镇境内)。有人认为,湘阴县成立时,县治首先设在琴棋望。琴棋望位于青山(今称青山岛,古时不称岛)的北端,与磊石山南北相对,磊石在南,琴棋望在北,好像青草湖的两扇大门。琴棋望与磊石山之间,正是青草、洞庭二湖相通的水道。湘资沅澧诸水出了磊石、琴棋望这两扇大门,就进入了洞庭。长江汛期,则江水、湖水自琴棋望、磊石间倒灌入青草湖,形成“重湖”景观,故青草湖又名“重湖”。传闻湘阴立县时县治设于琴棋望,而琴棋望在湘山之北。山北为阴,故名为“湘阴”。

关于琴棋望,清郭嵩焘主修的《光绪湘阴县图志》有这样的记载:

以实事求之,刘宋建湘阴,实割罗、益阳、湘西三县地,宜在湘水西。郦道元谓磊石山西对县城口,疑今琴棋望为城基望,殆刘宋湘阴县遗址也。

《图志》认为,湘阴县域是从罗、益阳、湘西三县割出,而以从益阳、湘西两县割出地为多。益阳、湘西两县皆在湘水以西,这就说明湘阴县域起先多在湘水以西,所以,其县治也宜在湘水以西。并说,郦道元《水经注》曾有“磊石山西对县城口”的记载,则县城的位置仿佛与琴棋望相呼应。《图志》还认为,“琴棋望”原来可能叫做“城基望”,是从“磊石山西对县城口”一说推测、衍化出来的。《图志》作者通过大胆的“疑”(怀疑)、“殆”(推测),也仅仅只是得出其地“疑为”刘宋时湘阴县治的疑问与猜测。这种疑问加猜测,连《图志》作者自己也心虚得很。

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3)

按照常理分析,王僧虔任湘州刺史,治所在今长沙,那么,他上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地立新县时,一定要选择新县的最北端、而且是离自己治所最远的琴棋望来作为新县的县治吗?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湘阴立县时随益阳、湘西隶属湘东郡,湘东郡郡治在今衡阳市,按照常理,其县治应当选择离郡治较近的地方,而不是选择离郡治最远的地方。

王僧虔上表申请立县时,县域必定是有了清晰规划的,县名应该也是先就起好了的。但是,他是不是事先就选择好县治了呢?这却未必。因为县治的选择大可以放到朝廷批准立县之后再去办理。如果不是事先就选择好了要将县治设在琴棋望,那么,“湘阴”得名于“湘山之阴”又从何说起呢?

再有,就在刘宋时湘阴县成立之后不久,萧梁时又有在洞庭湖正南面设立药山县的记载。这说明湘阴立县时,琴棋望一带也许并未划入湘阴,故“湘山之阴”更是无从说起了。或者说,湘阴县成立时,琴棋望一带本划入湘阴了,后来设立药山县时又把这一片划归了药山县。这不是没有可能。自古以来,湘阴、药山、沅江等县的境域就处在不停的变动之中,直至解放后。但如果当时情形果然如此的话,那就更加说明湘阴立县时县志不可能在琴棋望。因为,琴棋望如果是湘阴县的县治所在,那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划归药山县的。

所以,湘阴得名于“湘山之阴”的说法,第一是没有可靠的依据,第二是破绽很多、很明显,几乎可以否定。

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4)

二、“湘州之阴”或“湘地之阴”说

经过反复研究、思考、衡量,笔者提出“湘州之阴”或“湘地之阴”说。理由如下:

《宋书》记载:

湘州刺史。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江州之桂阳八郡立,治临湘。成帝咸和三年省。安帝义熙八年复立,十二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又立,文帝元嘉八年省;十六年又立,二十九年又省。孝武孝建元年又立。

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东北下隽诸县立,成帝咸康元年省。元嘉十六年(公元440年),立巴陵郡属湘州,后度郢。(《宋书·地理志》)

晋怀帝永嘉元年,荆湘分治,是洞庭湖以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被冠以“湘”字命名之始。永嘉分治时,湘州地有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桂阳八郡,其地域主要在湘水流域和资水流域。其中建昌郡约在今岳阳市区、岳阳县、临湘市等地区。刘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代替原来的建昌郡。巴陵郡首先隶属湘州,后来被归隶郢州。也就是说,到刘宋元嘉十六年之后不久,湘州就剩下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桂阳七郡,而不再包括巴陵郡(即今岳阳市市区、岳阳县、临湘县等地)在内了。

君山岛上湘妃墓是真的吗(湘阴到底为什么叫)(5)

另据《南齐书》记载:

郢州,镇夏口,旧要害也。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领郡如左:

武陵郡

沅陵临沅零陵辰阳酉阳沅南汉寿龙阳㵲阳黚阳

巴陵郡

下隽州陵巴陵监利

……

从《南齐书》的记载可以得知,刘宋孝武帝时设立郢州,郢州治所在夏口(今湖北汉口),而武陵郡(约为今湖南常德市地方)、巴陵郡(约为今湖南岳阳市地方,不含湘阴、汨罗等地)都隶属郢州。也就是说,自刘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在位)时起(湘阴立县于474年,即在湘阴立县前),今湖南洞庭湖以北、以东地区,都隶属郢州,而湘州最北的地界就是当时候的益阳、罗县。湘阴立县时,自益阳、罗所割地,适居湘州之最北端,为“湘阴”之地。

以上史料似乎已经为“湘阴”的得名提供了证据:王僧虔作为湘州刺史,规划将其所治湘州最北部的一块地方(湘水尾闾至青草湖一带)划出来,设立一个新县,用以安置巴蜀流民(这里属滨湖湿地,曾是“巴蜀流民起义”的根据地,流民在此聚集为多)。地北为阴。由于新成立的这个县位于湘州的最北部,而且是湘水流域的最北端(“湘水尽湘阴”),故而将其命名为“湘阴”。朝廷批准了王僧虔的建议,湘阴县就此成立。

所以,说“湘阴”取意于“湘州之阴”或“湘地之阴”,应更符合逻辑,更加可信。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