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学初探(试论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不仅量要增加,而且质要提高本文主要从朗读、解意、明理、背诵四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思路及其策略,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学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学初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学初探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不仅量要增加,而且质要提高。本文主要从朗读、解意、明理、背诵四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思路及其策略,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学理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朗读 解意 明理 背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如:“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达,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文言文以其文字的隽永,思想的深刻和内涵的丰富,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习文言文呈现出非常强的态势。一般而言,文言文教学有四个基本内容:文言、文章、文理、文化。与之相关地,文言文教学也有四个主要标准:“读其语、通其意、晓其理、背其文”。进而形成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策略:即朗读、解意、明理、背诵。通俗地讲是:读、译、讲、背。
一、朗读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精辟地阐明了“读”的无比重要性。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朗读和诵读,把它作为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且不论古代私塾中先生讲学、众人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学模式的优劣,至少书声朗朗的教学氛围令人向往。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用时不多,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学习文言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精妙之处。
1.读准字音。
字音读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就谈不上朗读。因此,一篇文言文,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和文言虚词的读法。对于通假字的读音要格外强调,以免学生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混为一谈。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文言虚词的读法,突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把人物的神态展现地形象、逼真。
2.读出节律。
文言文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注意语气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节奏分明、轻重有致。要用“音韵学”指导文言文朗读,读出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等。
(1)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由短到长依次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稍短些,段落之间的停顿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可作停顿,这是逻辑停顿。
(2)语速。朗读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调节语速。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3)重音。文言文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突出,要重读,如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
(4)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可先由教师范读,最好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诵读,以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3.反复诵读。
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其自由反复朗读。反反复复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的方法很多:齐读、分组读、点名读、分段读、老师范读、跟读、放录音、配乐朗读等。一边读,一边点拨指导,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符合学理的。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
当然,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诵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诵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诵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诵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解意
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解决文字障碍,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文章结构,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是教给学生自己打开古文化的钥匙。
1.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包括: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1)通假字。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多积累。
(2)单音词和复音词。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文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一个含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也称“单纯词”),意思是“大概”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理解。
(3)一词多义。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解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古今异义。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②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③词义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未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未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④词义褒贬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5)词类的活用。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2.文言虚词。
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中最基础的是:“之、乎、者、也”四个。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要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
3.文言句式。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着眼点应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
4.古文结构。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基于各种写作规则组织起来的结构图式。例如,《曹刿论战》等侧重记人叙事的文章,以中心人物和事件为主线、以事件背景和发展阶段为段落组织基础。《出师表》等抒情言志的文章,以情感为主线、以议论和记叙作为谋篇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结构和线索。古人撰文首重立意,讲究结构、脉络、气势、语言锤炼的特点相一致。学习时不能从部分开始,而应从整体入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整体意识,关注其文章结构。
文言文《学弈》共4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教的学生本该都是高手。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文言文的结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揣摩文言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在学习了某篇文言文后,把它当成范文,进行文章结构分析和训练。如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中心论点,统摄全文,然后加以论证。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即揭示中心论点,然后摆事实,归纳观点,接着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再次点明论点。又如文言文《六国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以“补”好中心论点有可能被别人抓住的漏洞,接着对分论点分别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暗中针对现实发表看法。可引导学生学习提出论点以及论证的方式,分析这些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精选论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建议:在文言文学习的较高阶段,可以构建基于文言文结构模仿的写作教学框架。
5.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趣味无穷。例如,以古代人的“名”“字”和“号”为例加以说明。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学习这方面的常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兴趣,增加其文化涵养。
从古代文体看可以分两大类:韵文和散文。韵文可分为:诗、词、曲、赋、铭、骈文,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古杂记文看,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台阁名胜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是山水游记,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三是书画杂物记,如《核舟记》;四是人、事杂记,如《狱中杂记》《梅花岭记》。掌握古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受用终身。
关于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古译今”的翻译进行的。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认识是:(1)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翻译。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学生逐字逐词地译出原文自然是困难的。但从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看,要求学生大体上译出原文又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逐字逐句的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来很彻底,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句意,而是在机械地做文字串连游戏。诚然,学生在自主翻译的过程中会有错误或曲解的地方,但如果教师点拨得当,是可以得到纠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译,他们才会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步翻译。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解词—串意—顺句;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增补。(3)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三字要求: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4)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5个方法:留、补、删、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补出省略成分。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5)直译和意译。直译指逐字逐句地译。意译指译出大意。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可用意译。
三、明理
古人阅读志在明理。优秀的文言文,往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文言小故事都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文言文,在学生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领略文言文其中的内涵,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致学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学奕》时,可以围绕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一样吗?②从哪里看出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③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容易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文言文言简意骇,文中的一些观点很具有哲理,发人深思,使人借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不足,但这正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契机。
文言文阅读有两个“整体”观念: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后,就要引导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技巧、主题情感等进行分析。文言文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整体—局部—再整体”,前一个“整体”侧重于对行文思路、主要内容的分析,后一个“整体”侧重于对主题、中心思想、情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杜牧早就主张:“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文言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最丰厚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直接的传承和发扬。
四、背诵
熟读是背诵的前提。如果一篇文章不能熟练的读下来,那么谈背诵就是枉然。背诵是熟读的飞跃,人们常说的“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其实,难的不是熟读,只要疏通了文章的生字词,进行反复的朗读,很快就会将文章十分流利的读下来。关键是熟读之后,怎样很快过渡到成诵的阶段。
和现代文比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背诵。而背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审美、文化等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当学生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大大提高作文的表达效果。实践证明,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佳作,对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背诵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先决条件是理解文章,关键是掌握策略。背诵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讲求策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里介绍几种策略:
1.边读边译,翻译还原。很多学生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学生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通过翻译还原法背诵。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
2.遵顺线索,依托词语。文言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可以根据文言文的这些写作线索背诵。如《扁鹊见蔡桓公》可以按时间顺序背诵: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对《核舟记》可以按空间顺序背诵:整船→船中→船头→船尾→船背。对《活板》则按逻辑顺序背诵: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
文言文的写作线索还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背诵《陋室铭》,可按题眼“陋”这一线索来记忆,文章先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与古代名室相比,写得层次分明。
抓住关键词语背诵,是一种好方法。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词语。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和运用。
3.借助图表,帮助记忆。不少文言文有画面感,可用画来表达和记忆,有的文言文选作教材往往配以插图,可以根据图画来记忆。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也可以根据文言文内容整理出一张“思维导图”,利用图表帮助背诵。
4.化“长”为“短”,化整为零。把文章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难度减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也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关键字写下来,提示自己。
一篇文言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生活的逻辑和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清楚了,文章读熟了,很快就记住了。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记住为止。
5.抄写文章,强化巩固。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这种记忆,既准确又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6.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诗文要应用。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对所背诵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把美妙的诗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之中,用它们长久地陶冶情操,变成自己无价的财富。记忆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背诵真正的归宿。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记忆的生命力之所在。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