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良传原文及译文注释(汉书萧何传原文)
《汉书·萧何传》
【原文】
萧何,沛人也①。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②。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③,何独以五④。秦御史监郡者⑤,与从事辩之⑥。何乃给泗水卒史事⑦,第一⑧。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⑨,得毋行。
【注释】
①沛:县名。今江苏沛县。
②文毋害:谓精通律令文而不深刻害人。主吏掾:县令的属吏。
③送奉钱三:谓送俸钱的十分之三为赆。奉:同"俸"。萧何雄辩
④以五:以俸钱的十分之五为赆。
⑤监郡:监察郡县。
⑥从事:御史的属官。
⑦泗水: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卒史:小吏。
⑧第一:谓考核成绩最好。
⑨固请:坚决辞谢之意。
【译文】
萧何原是沛县人。因为他的文章没有人能胜过,而成为沛县的主吏。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在吏事上偏袒高祖。高祖后来做了亭长,萧何又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的时候,小吏们都只拿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唯独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秦御史监郡的人,曾和同僚们辩论过此事。于是萧何被授予泗水郡卒史一职,考核时是最好的。秦御史打算上书于朝廷,请任用萧何,然而萧何坚定地拒绝,这才没有去成。
【原文】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注释】
①丞:官名。长官的助手。
②丞相、御史:指丞相与御史大夫两府。
【译文】
后来高祖起义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一职。沛公到了成阳后,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瓜分府库储存的金帛财物,然而萧何却先进去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原文】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①。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②?"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③。’语曰'天汉④’,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⑤,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语在《信传》。
【注释】
①谢之得解:谓向其认错才得以和解。
②愈:胜也。
③咎:灾祸。
④天汉:大河。
⑤进:推荐之意。
【译文】
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战败秦国的人,就可以就地称王。沛公首先战败了秦国,项羽后来,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于是在咸阳城进行屠杀焚烧,他和范增盘算说:"巴、蜀的道路险要,秦国的移民又都居住在蜀地。"于是说:"蜀、汉也是关中的地盘。"于是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的地盘分为三份,又把秦国投降的将领封为王,与汉王相抗衡。汉王很生气,于是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顺应汉王,但萧何却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是很好,但不是比死要强多了吗?"汉王说:"这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我们的兵将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说法非常好。能屈于一人之下,而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展其志的人,只有商汤、周武王。我希望大王能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在这之后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来到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又举荐了韩信,汉王便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汉王让韩信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这一史实记载在《韩信传》中。
【原文】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①。为令约束②,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③;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④。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⑤,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注释】
①栎阳:县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②为令:《史记》作"为法令",文义较明。
③可许以从事:谓准许其奏请,依从其行事。
④以闻:谓将所办之事汇报。
⑤兴:征发。
【译文】
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抚慰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攻打楚国,而萧何留守在关中,帮助太子,治理栎阳。制定了法令规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经常上书给皇上,皇上许可的就去做;来不及上书的,就以合适的方式去做,等到皇上回来后再告诉皇上。并且计算户民数量转运粮饷,以供给军队使用。汉王多次全军覆没,萧何便经常征发关中兵士来补充兵源,皇上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处理。
【原文】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①,上数使使劳苦丞相②。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③,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注释】
①京: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南。索: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
②劳苦:慰劳。
③胜兵:言能够当兵。
【译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皇上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萧何说:"现在大王在外辛苦征战,多次慰劳你,这是在怀疑你。为你着想,不如让你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去参军,这样皇上就更信任你了。"萧何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果然非常高兴。
【原文】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①,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②,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③,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④;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⑤。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注释】
①酂:县名。在今湖北均县东南。
②被坚执兵:披着铠甲,执着武器。
③顾:犹反。
④功狗:谓猎狗之功。
⑤功人:谓指挥打猎的人之功。
【译文】
汉五年,汉王杀掉项羽之后,做了皇帝,之后按功劳封赐将领,大臣们彼此争功,过了一年多以后还是决定不下来。皇上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先封他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拿兵器,经历了百余场战事,少的也经历了有几十回,攻占城池,抢夺地盘,大小都有功绩。现在萧何并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他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又没有打仗,官位却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皇上说:"你们都知道打猎的事吧?"大臣们都说:"知道。"皇上又问:"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臣们回答说:"知道。"皇上说:"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号施令指明野兽所在之地的是人。现在你们所做的只是抓住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发号施令,他的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你们只是自己一人跟随我,最多不过三两个人,而萧何却全族几十个人都跟随着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却的!"从此以后群臣都不敢再说了。
【原文】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①,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②,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③,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④,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⑤,入朝不趋⑥。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⑦"。
【注释】
①桡:屈也。这里是委屈之意。
②关内侯:秦爵名。第十九级。
③跳身:轻身走出。
④无见粮:谓缺粮。
⑤赐带剑履上殿:古时上殿朝见皇帝,必须解剑脱鞋。赐带剑履上殿,是特殊优待。
⑥不趋:不俯身快走。
⑦赢:犹多。
【译文】
列侯们受封完毕之后,在上奏位次的时候,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战伤七十处,攻城略地,他的功劳最大,应位列第一。"皇上考虑到他已经让功臣们屈从而多封了萧何,至于位次他没有办法再为难大臣们了,然而他心里仍想让萧何位居第一。当时关内侯鄂秋担任谒者一职,他对皇上说:"群臣们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短时间的事。皇上与楚国相峙了五年,损兵折将,还多次轻身逃跑,然而萧何却经常从关中派军队来补充兵源。皇上并没有下令招募士卒,然而却有数万人在皇上身临困境之时赶来救援。汉与楚在荥阳相持多年,军中没有了存粮,萧何便从关中转运粮草,供给补缺。陛下虽然丢失山东数次,然而萧何却常常保全关中以忠于陛下,这是流芳万世的功劳啊。现在像曹参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一百个,汉室又能损失什么呢?汉室的胜利不一定非得有他们才能保全。为什么要把一时之功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所以萧何应当第一,曹参应该次之。"皇上说:"好。"于是让萧何做第一,并恩赐他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进朝廷时不必小步急行。皇上说:"我听说举荐贤士可以获得奖赏,萧何虽然功高盖世,但却由鄂君得以澄清,他才能彰显他的才能功劳。"于是在鄂秋原来所享有的关内侯邑二千户之上,又加封他为安平侯。当天,封赏萧何的父母兄弟总共十几个人,都有食邑。后来又加封萧何二千户,皇上说:"这是用来报答我在咸阳服役的时候,唯独萧何多送了我二百钱。"
【原文】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语在《信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①。诸君皆贺,召平独吊②。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③,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注释】
①卫:护卫。
②吊:吊丧,这里是表示悲伤之意。
③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译文】
陈豨叛乱的时候,皇上亲自率军,赶到了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的时候,吕后采纳了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这些在《韩信传》中都有记载。皇上听说韩信已经被杀,便派使者封丞相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加派五百名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大家都来庆贺,然而只有召平为他感到忧虑。召平,原是秦的东陵侯。秦灭亡后,他便成为平民,穷困潦倒,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的瓜非常甜美,所以所谓的"东陵瓜"就是从召平开始的。召平对萧何说:"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露营在外,而您却留守于宫廷,没有遭受箭石之苦,反而却给您添加护卫,这只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在内部叛乱,对您有了疑心,从而给您配置了护卫守卫您,并不是用来恩宠您的。我希望您谢绝皇恩不要封赏,并且把你全部的家产都资助军队。"萧何于是听从了召平的计策,皇上果然很高兴。
【原文】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①,悉所有佐军②,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以自污③?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注释】
①拊循:抚慰,勉励。
②悉所有:谓以全部物资。
③:赊贷,乞求。自污:谓自己败坏声名。
【译文】
这年秋天,黥布叛乱,皇上亲自率军讨伐,多次派使者询问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回答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在安抚勉励百姓,把我的所有家产都拿出来资助军事,就像陈豨造反的时候那样。"后来门客又劝说萧何:"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位高为相国,功高盖世,然而您刚入关的时候,原本就很得民心,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民众都很亲服您,可是您仍然孜孜不倦地以求民和。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您,是怕您在关中的势力太大。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用低价赊买的方式损害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一定会安心的。"于是萧何听了他的计策,皇上果然很高兴。
【原文】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①,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②!"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③。"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④,弃⑤,愿令民得入田⑥,毋收槀为兽食⑦。"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⑧,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⑨,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⑩,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注释】
①道遮行:拦路。
②利民:谓夺利于民。
③谢:这里是谢罪之意。
④上林:上林苑。
⑤弃:荒芜之意。
⑥田:谓种田。
⑦槀:禾秆。
⑧贾人:商人。
⑨王卫尉:卫尉王氏,不知其名。
⑩秦皇帝:指秦始皇。
摇足:变动之意。
分过:分担过错。
怿(yì):喜悦。
徒跣:光着脚,表示认罪。
【译文】
皇上平定黥布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百姓在路上拦住了皇上,上书说相国强行贱买了数千百姓的田宅。皇上回朝后,萧何去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在相国竟然向百姓取利了!"把百姓的上书都给了萧何,然后说:"您自己向百姓谢罪吧!"后来萧何替百姓们上书说:"长安耕地少,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闲置不用,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不收秸秆做野兽的食物。"皇上大怒说:"相国收了商人的贿赂,竟然替他们请求我的林苑!"于是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让他戴上刑具把他拘禁起来。几天后,王卫尉侍奉皇上的时候,走上前问皇上:"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陛下会这么囚禁他?"皇上说:"我听说李斯当秦皇帝的丞相的时候,有好的事情就归功于皇上,有过错就说是自己的过错。现在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自己为讨好于百姓,竟为他们请求我的林苑,所以我才拘捕他治罪。"王卫尉说:"为官办事有利于民的事情就上书请愿,这才是真正的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能怀疑这是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呢!况且陛下与楚军征战数年,陈豨、黥布叛乱的时候,陛下亲自率军前往,那个时候,相国守在关中,关中稍有举动,那么关西就不是陛下的了。相国那个时候不图利,难道现在会贪图商人的钱吗?而且秦王是因为不愿听对自己的批评,从而丢掉了天下,李斯是太过分了,不值得借鉴!陛下不必把宰相看得如此浅薄!"皇上听了之后很不高兴。这一天,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萧何。萧何年事已高,素来行事恭谨,光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相国不要这样!相国为百姓请求我的林苑却没有得到批准,这使得我就像是桀、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却是贤能的国相。我之所以治罪相国,只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原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①,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②!"
【注释】
①百岁:谓死。讳死的说法。
②恨:这里是遗憾之意。
【译文】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萧何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去探望他,问萧何说:"您百岁之后,谁能代替您呢?"萧何回答说:"没有比皇上更了解臣下的了。"皇帝说:"曹参如何?"萧何点头说:"皇上找到贤才了,我就算死也没有可后悔的了!"
【原文】
何贾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①。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注释】
①垣屋:围墙。
【译文】
萧何坚持在贫穷偏僻的地方买田宅,盖房建家却不修院墙。他说:"如果后代有才能,会学习我的俭朴;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抢夺走。"
【原文】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①。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②。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③。"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④,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⑤。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长喜为酂侯⑥。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注释】
①筑阳:县名。在今湖北谷城。
②为:经营之意。
③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④元狩:武帝年号(前122~前117)。
⑤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⑥南长喜:南县(在今河北巨鹿县北)县长萧喜。
【译文】
孝惠帝二年,萧何死去,谥号文终侯。其子萧禄继承他的爵位,萧禄死后,由于他没有儿子,于是高后便封萧何夫人同为酂侯,他的小儿子萧延为筑阳侯。孝文帝元年,皇上罢免了萧何的夫人同,改封萧延为酂侯。萧延死后,他的儿子萧遗继承他。萧遗死后,由于他没有儿子,文帝又让萧遗的弟弟萧则继承,萧则因为有罪而被罢免。景帝二年,诏令御史:"已经故去的相国萧何,曾经是高皇帝的大功臣,参政共同谋取天下。现在他的后代断绝了,朕很怜惜,因此可以把武阳县二千户赐封给萧何的孙子萧嘉为列侯。"萧嘉,是萧则的弟弟。萧嘉死后,他的儿子萧胜继承,后来因为有罪被罢免了。武帝元狩年间,又下诏御史:"把酂地的两千四百户赐封给萧何的曾孙萧庆为酂侯,并且昭告天下,让臣民都知道我是在报答萧相国的恩德。"萧庆,是萧则的儿子。萧庆死后,他的儿子萧寿成继承,后来因为他献给太常的牲畜太过瘦弱,从而被治罪罢免。宣帝在位的时候,下诏让丞相御史查询萧相国是否还有存留的后代,查到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皇上又下诏把酂二千户赐封给萧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萧获后,因为萧获指使奴仆杀人而被治罪。成帝时,又赐封萧何的玄孙之子南长萧喜为酂侯。传子至于曾孙。王莽失败后就绝灭了。
【评析】
本卷记述萧何在汉朝建立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与刘邦同是沛县人。萧何在沛县县衙当主吏,刘邦在乡下基层当亭长,彼此相处投缘,颇有往来。其后刘邦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辅佐刘邦成就大业。汉代建立后,他因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汉书·霍光传》
【原文】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①。父中孺②,河东平阳人也③,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④,与侍者卫少兄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兄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未及求问。会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⑤,至平阳传舍⑥,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⑦。"中孺扶服叩头⑧,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⑨。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⑩,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注释】
①票骑将军: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票骑,通"骠骑"。去病: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②中(zhònɡ)孺:即霍仲孺。中,通"仲"。
③河东:郡名,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之地。平阳:县名,在今山西临汾南。
④给(jǐ)事:供职,服役。
⑤先驱:在前面领路。
⑥传(zhuàn)舍:古代供来往行人休息的处所。
⑦遗体:留下来的身体,这是说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留下来的。
⑧扶服:通"匍匐"。
⑨诸曹侍中:负责掌管尚书各部门的侍中。诸曹,即左右曹。诸曹、侍中都是加官名。
⑩奉车都尉:官名,掌管皇帝出行时的车驾。光禄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郎中令改为光禄勋,郎中令属下的中大夫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禁闼(tà):皇宫中的门,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他的父亲霍仲孺,河东郡平阳县人,早年曾以县吏的身份被派往平阳侯家当差,与平阳侯家的侍女卫少兄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仲孺当差期满回家,娶妻生了霍光,于是与卫少兄断绝往来,互相不通音信。过了很久,卫少兄的妹妹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立为皇后,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也很受宠爱。霍去病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霍仲孺,只是还没来得及寻访探问。正巧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出击匈奴,路过河东郡,河东郡太守到郊界上去迎接,亲自替霍去病背着弓和箭,在前面引路,到了平阳县客舍,霍去病便派遣差吏去接霍仲孺。霍仲孺小跑着进去拜见,霍去病赶紧迎上去回拜,跪下说:"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的亲骨肉。"霍仲孺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这个老头子能把下半生托付给将军,这是老天爷的力量啊。"霍去病为父亲购买了许多田地、房宅和奴婢,然后离去。霍去病出征匈奴回来,又路过平阳,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这时霍光十几岁,霍光先是被任为郎官,以后不久便升为诸曹、侍中。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官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侍奉车驾,回宫就侍奉在身边。出入宫廷二十余年,一直小心谨慎,从未有什么过失,很得皇帝信任。
【原文】
征和二年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②,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③。是时上年老,宠姬钩弋赵倢伃有男④,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⑤。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⑥。后元二年春⑦,上游五柞宫⑧,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⑨,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殚⑩。"日殚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殚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注释】
①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②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此指武帝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卫太子,名据,卫皇后所生。江充与卫太子有仇,遂诬告卫太子用邪术巫蛊(巫用诅咒之术为蛊来害人)使武帝致病。卫太子遂发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
③燕王旦:武帝第三子。广陵王胥:武帝第四子。
④钩弋赵倢伃(jiéyú):昭帝的母亲。钩弋,宫名。健伃,通"婕妤",女官名,位同上卿,爵比列侯。
⑤属(zhǔ):托付,委托。
⑥黄门:官署名,有黄门侍郎等官,专门在宫内服务,侍奉皇帝。
⑦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⑧五柞(zuò)宫:汉时的行宫,在今陕西周至东南。
⑨不讳:死的婉词。
⑩金日殚:西汉大将。本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不降被杀,金日殚母子沦落汉宫养马,后被武帝重用,赐姓金。
大司马:是冠于将军之上的加衔,有了这个加衔,就可以辅佐朝政。
左将军:官名,位次上卿,主征伐。
御史大夫:官名,主管监察、执法,兼管重要文书图籍。
【译文】
征和二年,卫太子受到江充的诬陷,发兵攻讨,兵败被迫自杀,而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两人都有很多过失。当时武帝已经年老了,宠姬钩弋夫人赵健伃生有一个儿子,武帝想立这个幼子为皇位继承人,让一位大臣辅佐他。细察众大臣中只有霍光能担当重任,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于是武帝便命令宫廷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受诸侯朝见的画赐给霍光。后元二年春天,武帝到五柞宫游玩,病情加重,霍光流着泪问道:"陛下如有不幸,谁应当是皇位继承人呢?"武帝说:"你没明白先前我赐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我的小儿子,先生你像周公那样辅佐幼主。"霍光叩头辞让说:"我不如金日殚合适。"金日殚也说:"我是外国人,没有霍光合适。"于是,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殚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在武帝卧室床前下拜受封,接受遗诏辅佐少主。第二天,汉武帝去世,太子刘弗陵承袭皇帝尊号,他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仅八岁,国家大事统统都由霍光代为决断。
【原文】
先是,后元年①,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为逆②,时光与金日殚、上官桀等共诛之,功未录③。武帝病,封玺书曰④:"帝崩发书以从事。"遗诏封金日为秺侯⑤,上官桀为安阳侯,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时卫尉王莽子男忽侍中⑥,扬语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遗诏封三子事!群儿自相贵耳。"光闻之,切让王莽⑦,莽鸩杀忽⑧。
【注释】
①后元年:即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②侍中仆射(yè):官名,侍中的首领。莽何罗:本姓马,东汉明帝马皇后乃其后人,不愿姓马,改其姓莽。重合:县名,故城在今山东乐陵东,马通封在这里。
③录:登记,此指论功行赏。
④玺书:皇帝的诏书。
⑤秺(dù):县名,故城在今山东成武西北。
⑥卫尉:官名,掌管宫门警卫。王莽:字稚叔,天水人,与西汉末年的王莽不是一个人。
⑦切让:狠狠地责备。
⑧鸩(zhèn):用鸩鸟的羽毛泡成的毒酒。
【译文】
当初,后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罗与他的弟弟重合侯马通相谋反叛,霍光、金日殚、上官桀等人共同诛杀了他们,没有论功行赏。汉武帝病重时,写下诏书封好说:"我死后打开诏书,按照上面的指示行事。"这封遗诏封金日殚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都是因以前捕杀反叛者有功加封的。当时卫尉王莽的儿子王忽随侍在宫中,他扬言说:"皇帝临终前后,我常在旁边,哪里有遗诏封这三个人的事情啊!不过是这三个人互相抬高罢了。"霍光听到这话后,狠狠地责备王莽,王莽用毒酒杀死了儿子王忽。
【原文】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①,白皙,疏眉目②,美须髯③。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④,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⑤,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⑥。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⑦。
【注释】
①财:通"才"。七尺三寸:汉制,约合今1.68米。
②疏:疏朗。
③须:嘴下边的胡子。髯(rán):
两颊上的胡子。
④识(zhì):标记。
⑤尚符玺郎:官名,掌管皇帝的印玺符节。
⑥谊:通"义",意动用法。
⑦多:称赞。
【译文】
霍光为人沉着、稳重,处事审慎、周密,身高才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胡须很美。他每次出入宫门,上下殿阶,停走都有固定的位置,郎仆射暗中记下仔细察看,发现每次都不差分寸,他的禀性就是这样严谨,一丝不苟。霍光开始辅佐昭帝时,政令都由他亲自颁布,天下臣民都想了解他的风度神采。有一次,宫中闹起了鬼怪,一夜之间,大臣们都惊恐不安,霍光召见尚符玺郎,要收回玉玺,尚符玺郎不肯交给霍光。霍光便要夺取玉玺,尚符玺郎手按着剑说:"可以杀我的头,玉玺你绝对得不到!"霍光认为他的行为很大义。第二天,下令把这个郎官的俸禄提升了两级。老百姓听说后,莫不夸赞霍光。
【原文】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①,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②,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票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③,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④。公主内行不修⑤,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⑥,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⑦。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⑧,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⑨,繇是与光争权⑩。
【注释】
①结婚:结为儿女亲家。古时妇之父母与夫之父母相称为婚姻。
②内(nà):送进去,后来写作"纳"。
③休沐:指休假。汉制:中朝官(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每五天可回私宅休沐一次。
④德:用作动词,感恩。
⑤内行不修:私生活不检点。
⑥幸:希望。故事:旧例。
⑦右:上,当时以右为尊。
③椒(jiāo)房:皇后所居之处。中宫:皇后的宫室,这里都代指皇后。
⑨顾:反而。
⑩繇(yóu):通"由"。
【译文】
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为儿女亲家,关系亲密,霍光的长女做了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生有一个女儿,年龄与昭帝相当,上官桀通过昭帝姐姐鄂邑盖主的关系,把孙女送入后宫做了倢伃,过了几个月就立为了皇后。上官安因此做了骠骑将军,并被封为桑乐侯。每当霍光出宫休假时,上官桀就入宫代替霍光处理朝政。上官桀父子既已得到显贵的地位,因此很感激盖主的恩德。盖主私生活不检点,与河间人丁外人私通。上官桀父子想替丁外人求封爵位,希望按照国家以列侯的身份娶公主为妻的旧例,也封丁外人为列侯,霍光不允许。又请求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想让他有机会被皇帝召见,霍光又没有同意。盖主因为此事很怨恨霍光。上官桀父子多次为丁外人求封求官都未能如愿,也感到惭愧。在武帝时,上官桀就已跻身九卿之列,官位在霍光之上。现在父子二人同为将军,又有皇后在宫中的显贵地位,皇后是上官安的亲女儿,霍光不过是其外祖父,反倒独揽了朝政大权,由此上官桀与霍光开始争权。
【原文】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①,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②,道上称跸③,太官先置④。"又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⑤。又擅调益莫府校尉⑥。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候司光出沐日奏之⑦。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⑧。书奏,帝不肯下。
【注释】
①酒榷(què)盐铁:指酒业和盐铁专营专卖。榷,专利。
②都:总,集合。肄:习,操练。郎:指郎官。羽林:护卫皇帝的羽林军。
③跸(bì):古代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往来,叫做跸。
④太官:官名,掌管皇帝饮食。先置:先准备饮食。按:"称跸"和"太官先置"都不是人臣应有的礼制,所以把这作为霍光的罪状。
⑤长史敞:指霍光府中长史杨敞。
⑥益:增加。莫府:通"幕府",指大将军府。
⑦司:通"伺"。
⑧执:持,这里有胁迫之意。
【译文】
燕王刘旦自以为是昭帝的哥哥,却不能继承皇位,心里常怀怨恨。御史大夫桑弘羊因为制定了酒类专卖、盐铁官营的制度,为国家开辟了财源,就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想为子弟求官,达不到目的,也怨恨霍光。于是,盖主、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等人都和燕王刘旦暗中勾结串通谋划,派人假冒燕王刘旦的使臣给皇帝上奏书,奏书上说:"霍光出宫总领郎官、羽林军操练演习时,沿途超越本分地下令禁止路人通行,还派皇帝的膳食官先行为其准备饮食。"又说:"从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二十年而不投降,回国后仅仅做了典属国,但大将军的长史杨敞却无功而升为搜粟都尉。霍光还擅自选调增加大将军府的校尉。霍光独揽大权为所欲为,我怀疑他图谋不轨。我刘旦愿意把信符玺印交还给朝廷,回京进宫护卫皇帝,督察奸臣反叛的行迹。"他们等霍光出宫休假时将这份奏书呈报给皇帝。上官桀打算乘机把这事交给下面主管部门处理,桑弘羊则与其他大臣一起逼迫霍光辞职。奏章呈上后,昭帝却不肯批复下发。
【原文】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①。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②。"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③,都郎属耳④。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⑤,上不听。
【注释】
①画室:指殿前西阁之室,西阁画古帝王像,所以称画室。
②亡(wú):通"无"。
③之:往。广明:亭驿名,在长安城东,东都门外。
④属(zhǔ):近,近日。
⑤遂:竟,指追究到底。
【译文】
第二天早晨,霍光听说了这件事,就停留在西阁画室里不上殿。昭帝问:"大将军在哪里?"左将军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了他的罪行,所以不敢进殿。"昭帝下诏召见大将军霍光。霍光进殿,脱去帽子叩头谢罪,昭帝说:"将军把帽子戴上。朕知道这封奏书是假的,将军没有罪过。"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是假的?"昭帝说:"你去广明亭总领郎官羽林军操练演习,是近日的事。你选调校尉以来也还不到十天,燕王怎么可能知道这事?况且你要作乱,并不需要校尉。"这时昭帝才十四岁,尚书和左右朝臣都很惊讶,而那个上书的人果然逃跑了,皇上下令紧急追捕逃犯。上官桀等人害怕了,对皇帝说这是小事不值得追究,昭帝不听他们的话。
【原文】
后桀党与有谮光者①,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②。"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③,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④,遂委任光⑤,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注释】
①党与:同党的人。谮(zèn):谗毁,诬陷。
②毁:诽谤。坐:治罪。
③格:击。
④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表示成年。昭帝行冠礼在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十八岁。
⑤遂:竟,始终。
【译文】
此后上官桀的同党凡是有谗言诬陷霍光的,昭帝便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托付辅佐我的人,今后谁要是再敢诽谤大将军就治罪。"从此上官桀等人就不敢再说什么了。他们又谋划让盖主设酒席宴请霍光,埋伏下兵士击杀他,然后废掉昭帝,迎接燕王刘旦回京做皇帝。这个阴谋被发觉后,霍光把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及他们的宗族全部杀了。燕王刘旦、盖主也都自杀了。从此霍光威震天下。昭帝行冠礼成年以后,仍把政事委托给霍光,直到昭帝去世共十三年,百姓富裕,四方各国归附汉朝。
【原文】
元平元年①,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②。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③,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④,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⑤,擢郎为九江太守⑥,即日承皇太后诏⑦,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⑧。
【注释】
①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
②咸持:都主张。
③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太伯:周太王的长子。王季:周太王的少子,文王的父亲。
④伯邑考:周文王的长子。武王:周文王的次子。
⑤视:通"示"。敞:指杨敞,此时为丞相。
⑥擢(zhuó):提拔。九江:郡名,包括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北岸一带,郡治在今安徽寿春。
⑦皇太后:指昭帝的上官皇后,霍光的外孙女。
⑧大鸿胪:官名,掌管朝贺庆吊的赞礼司仪。少府:官名,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宗正:官名,掌管皇族亲属的事务。
【译文】
元平元年,昭帝去世,没有儿子继位。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只有广陵王胥还在世,大臣们在商议立谁当皇帝的时候,都主张立广陵王。广陵王原先是因为品行不端正,武帝不立他为嗣。因此霍光内心忧虑不安。这时有一位郎官上书说:"古时候,周太王废掉长子太伯而立少子王季,周文王则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只要是最适宜做皇帝的人,虽说是废长立幼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可以继承皇位。"这番话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把这封奏章给丞相杨敞等人看,并提拔这位上书的郎官为九江郡太守。当天霍光奉了皇太后的命令,派遣代理大鸿胪的少府史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和中郎将利汉等人,迎接昌邑王刘贺进京。
【原文】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①。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②,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③。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④,废太甲以安宗庙⑤,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⑥,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⑦。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⑧,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⑨。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⑩,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注释】
①昌邑哀王:指昭帝的哥哥刘髀(bó),武帝第五子。
②懑(mèn):烦闷。
③故吏:旧日的僚属。田延年:字子宾,曾供职于霍光幕府,很受霍光器重。
④伊尹:商汤的贤相。
⑤太甲:商汤的长孙,继位后纵欲无道,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宫。过了三年,太甲改过自新,伊尹把他接回,让他执政。
⑥引:推荐。给事中:加官名,供职于宫中,掌顾问应对。
⑦大夫:官名,参与议政,属光禄勋。博士:官名,掌通晓古今事物,国有疑事,备顾问,太常的属官。
⑧鄂(è):通"愕",惊讶。
⑨唯唯:应答声,表示顺应别人的意见。
⑩谥常为孝:汉代自惠帝起,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如武帝称"孝武皇帝"。
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称"血食"。
不得旋踵(zhǒnɡ):意为不得踌躇犹豫。旋踵,转动脚跟向后退。
九卿:这里指田延年,因田延年任大司农,为九卿之一。
匈匈:通"汹汹",纷扰不安的样子。
【译文】
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他到了长安之后,继承了皇位,但行为放纵无道。霍光心里忧愁烦闷,这日独自与亲信的旧部下大司农田延年商量。田延年说:"将军您是国家的柱石,既然察觉此人做皇帝不合适,为什么不向太后建议,另选贤明的人立为皇帝呢?"霍光说:"现在我打算这样做,在古代曾有过这样的先例吗?"田延年说:"伊尹为殷朝宰相时,为了国家的安定废掉了太甲,后代都称赞他的忠诚。将军如能这样做,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于是推荐田延年做了给事中,又私下里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进行筹划安排,然后就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等在未央宫共同商议大事。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庸无道,恐怕会危害国家,大家看该怎么办?"众大臣都很吃惊,害怕得变了脸色,谁也不敢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答应着罢了。田延年站了起来,离席前行一步,手按着剑说:"当年先帝把幼主托付给将军,把国家重任交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明能使刘氏江山安定。如今天下臣民人心不稳,动荡不安,国家将有倾覆的危险,况且汉朝世代相传,帝王谥号都用一个'孝’字为先,就是为了能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永享祭祀。如果汉朝灭亡了,将军即使是死了,九泉之下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先帝呢?今天商议的事情,要迅速决断不可迟疑。大臣们有迟疑不表态的,请允许我用剑斩了他。"霍光谢罪说:"大司农对我的责备很对。如今国内纷扰不安,我理当受到责难。"于是,参加商议的人都叩头,说:"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全取决于将军了,我们听将军的命令。"
【原文】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①,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②,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③。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④,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⑤,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⑥。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⑦。光敕左右⑧:"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⑨,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⑩,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注释】
①见白太后:谒见太后并向太后禀白。
②幸:太后所去之处也叫做幸。承明殿:殿名,在未央宫内。
③禁门:宫门。内:放进来,后来写作"纳"。
④温室:殿名,冬日取暖之处,这里指未央宫之温室殿。
⑤中黄门宦者:住在宫禁里在后宫当差的宦官。
⑥廷尉:官名,掌司法。诏狱:监狱的一种,专门处治皇帝特旨交审的案犯。
⑦中臣侍:应作"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加官。
⑧敕(chì):告诫。
⑨卒(cù):通"猝",突然。物故:死亡。自裁:自杀。
⑩珠襦(rú):用珍珠串缀成的短上衣。
武帐:设置有兵器和卫士的帷帐。
期门:官名,掌执兵器随从皇帝。陛(bì)戟(jǐ):在殿阶下拿着戟来护卫。
【译文】
霍光随即与众大臣一同上朝禀告太后,向太后详细地陈述了昌邑王刘贺不能胜任皇位的情况。于是皇太后乘车驾来到未央宫承明殿,传令各宫门不准放昌邑王的大臣进宫。昌邑王进宫朝见太后回来,打算乘车回温室殿,中黄门宦官在宫门两边把持着门扇,昌邑王刚进宫门就立刻把宫门关上了,使昌邑王的众大臣无法进宫。昌邑王说:"为什么关宫门?"霍光跪下说:"有皇太后的命令,不准昌邑来的群臣进宫。"昌邑王说:"慢一点嘛,为什么弄得这样惊人!"霍光派人把昌邑王的群臣全部赶了出去,赶到了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兵逮捕了昌邑王属下二百多人,都送交廷尉关进了诏狱。霍光派原先侍奉汉昭帝的侍中、中常侍看守昌邑王。霍光告诫他们说:"要小心看守,如果他突然死亡或自杀了,那样就使我对不起天下人,就要背上杀君的恶名了。"昌邑王这时还不知道自己将被废掉,问看守他的人:"我带来的那些大臣、侍从犯了什么罪,大将军竟把他们都逮捕了?"过了一会儿,传来太后召见昌邑王的命令。昌邑王听说太后召见,内心开始有些惶恐,这才说:"我犯了什么罪太后召见我?"太后穿着珍珠缀饰的短袄,身穿华贵的礼服端坐在武帐中,守卫在左右的数百名侍从都手持兵器,期门武士执戟,排列在殿阶之下守卫。众大臣按品级依次进入大殿,太后让昌邑王伏在面前听候诏令。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章。
【原文】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①。"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②,解脱其玺组③,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④。"起就乘舆副车⑤。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⑥,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奏言:"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⑦,不及以政,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⑧。"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⑨。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释】
①争(zhènɡ):通"诤",谏诤,直言规劝。此两句出自《孝经·谏诤章》,原文为:"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②即:走近。
③玺组:即玺绶。皇帝印玺上配有四彩组绶,称为玺绶。
④戆(zhuànɡ):刚直而愚。
⑤乘舆副车:皇帝的副车。因昌邑王已被废,只能乘副车。
⑥邸:诸侯王到京师朝见皇帝时所住的房舍。
⑦屏(bǐnɡ):弃,放逐。
⑧房陵县:今湖北房县。
⑨汤沐邑: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来朝时斋戒自洁的地方。战国以后国君赐给大臣的封邑也叫汤沐邑。
【译文】
皇太后下诏说:"准奏。"霍光让昌邑王起来跪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我听说,天子有七个谏诤的大臣,即使是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下令废掉了你,哪还是什么天子!"于是走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玺印,呈献给太后,然后扶着昌邑王下殿,走出金马门,群臣跟随着送行。昌邑王面朝西而拜,说:"我愚昧不能胜任朝廷大事!"起身坐上皇帝的副车。大将军霍光将之送到昌邑邸,谢罪说:"王的行为自绝于上天,臣等怯懦无能,不能用死报答您!我宁可对不起您,不敢对不起国家社稷。希望您多多珍重,今后我再也不能侍奉在您左右了。"说完,霍光流着眼泪离去。众大臣上奏说:"古时候把被废之人流放到远方边地,使他不干扰国家的政事,请求把昌邑王流放到汉中房陵县。"太后命令刘贺依旧回到昌邑旧封地,又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昌邑王旧臣因未尽到辅佐君王的职责,使昌邑王陷于邪恶,霍光把这二百多旧臣全杀了。这些人从监狱出来押赴刑场时,在街上哭喊着说:"应当杀霍光时不当机立断,反而遭到他的残杀。"
【原文】
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广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诛,其子不在议中。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①,咸称述焉。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②。大宗亡嗣③,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掖庭养视④,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⑤,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皇太后诏曰:"可。"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⑥,洗沐赐御衣,太仆以猎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⑦,人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⑧。已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明年,下诏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古今通谊也。大司马大将军光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秉谊,以安宗庙。其以河北、东武阳益封光万七千户⑨。"与故所食凡二万户。赏赐前后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匹,奴婢百七十人,马二千匹,甲第一区⑩。
【注释】
①皇曾孙:名病已(即宣帝,后改名询),是武帝的曾孙,故称皇曾孙。
②《礼》:指《礼记·大传》。
③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④掖庭:官署名。
⑤师受:从师传授。
⑥尚冠里:地名,在长安城南。
⑦(línɡ)猎车:射猎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小车。斋:斋戒。古时参加大典前的一种仪式。整洁身心,表示虔诚。
⑧阳武侯:古代不立庶民为皇帝,因此先封皇曾孙为阳武侯。阳武,县名,故城在今河南原阳东南二十八里。
⑨河北:县名,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东武阳:县名,在今山东莘县西。
⑩甲第:上等住宅。一区:一所。
【译文】
霍光坐在庭堂中,召集丞相以下官员商议立谁为新的皇帝。广陵王已经在先前选立皇帝时不被用,还有燕刺王刘旦因谋反自杀,他的儿子不在考虑之中。皇帝近亲中就只剩下号称皇曾孙的卫太子之孙了,现生活在民间,老百姓都称赞他。于是霍光又与丞相杨敞等上书给皇太后,说:"《礼记》上说:'为人的道理总是亲爱自己的父母,所以才尊敬自己的祖先;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先,所以应该敬重同宗的人。’大宗如果没有继承人,可以选择同族近支子孙中贤能的人做继承人。孝武皇帝的曾孙病已,武帝在世时命令掖庭抚养照顾,至今已经十八岁了,拜师学习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俭朴,慈仁爱人,可以作为孝昭皇帝的继承人,奉承祖先的宗庙,统治万民。臣等敢冒死罪禀告太后。"皇太后下令说:"准奏。"霍光派宗正刘德到尚冠里的皇曾孙家,让他洗了澡,又赐给他御衣,再由太仆用轻便的猎车迎接到宗正府斋戒,然后进未央宫拜见皇太后,被封为阳武侯。霍光随后向皇曾孙献上皇帝的玺绶,带他拜谒了汉高祖陵庙,这就是汉宣帝。第二年,宣帝下诏令说:"褒奖有德的人,赏赐立大功的人,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多年在宫禁之中值宿警卫,忠心耿耿,正直无私,宣扬表彰皇家恩德,谨守节操,主持正义,使汉朝江山得到安定。把河北、东武阳两县的一万七千户加封给霍光。"连同先前所封共二万户。前后赏赐的黄金多达七千斤,钱六千万,杂色丝绸三万匹,奴婢一百七十人,马二千匹,上等住宅一所。
【原文】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①,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②。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③,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④,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⑤。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⑥,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注释】
①兄:指霍去病。中郎将:官名,统率羽林军,属光禄勋。
②胡越兵:指外族归附的军队。
③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指霍光的女婿范明友为未央宫(西宫,皇帝所居)卫尉、邓广汉为长乐宫(东宫,皇太后所居)卫尉,负责两宫守卫。
④奉朝请:朝廷有事时即参加朝会。这不是官职,只是一种优遇。
⑤根据:像树根一样盘踞着。
⑥关白:禀告请示。
【译文】
自昭帝时起,霍光的儿子霍禹及霍光哥哥的孙子霍云都已官至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统领南北各民族归附的军队。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兄弟辈的女婿、外孙都享有奉朝请的资格,分别做了各部门的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官。霍光的族党亲戚在朝中连成一体,根深蒂固地盘踞着朝廷。霍光从后元年把持朝政直到宣帝继位,才把政权交给宣帝。宣帝谦让不肯接受,所有的政事都要先请示霍光,然后呈奏皇帝。霍光每次朝见宣帝,宣帝虚心庄重,对霍光十分谦恭有礼。
【原文】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①,车驾自临问光病②,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
【注释】
①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为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地节,宣帝的第二个年号。
②车驾:此处代指皇帝。
【译文】
霍光执掌朝政前后共二十年,地节二年春天病重,皇帝亲自登门探视,看到他病得厉害,宣帝难过得流泪。霍光上书谢恩,说:"希望从我的封邑中分出三千户,用来封我哥哥的孙子车骑都尉霍山为列侯,以供奉哥哥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享祀。"皇帝把这事交丞相、御史办理,当天就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
【原文】
光薨①,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②。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③。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④,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⑤,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⑥,枞木外臧椁十五具⑦。东园温明⑧,皆如乘舆制度⑨。载光尸柩以辒辌车⑩,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
【注释】
①薨(hōnɡ):周代诸侯死亡称薨,秦汉以后也用于高级官员的死亡。
②侍御史:官名,御史大夫下的属官,行监察等职,或奉使出外执行特定任务。
③治莫府冢上:此指在坟边设置临时办事处。莫府,即幕府。
④绣被:锦绣被子。领:量词。
⑤玉衣:衣以金丝连缀玉片而成,用以包裹尸体,又称玉匣。
⑥梓宫: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便(pián)房:用楩木做成的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便,通"楩"。黄肠题凑:用木累在棺上,好像四面有檐的屋子,木的头都向内,所以叫题凑,因用黄心柏木,所以叫黄肠题凑。
⑦枞(cōnɡ):松杉科常绿乔木。外臧椁:厨厩之属。臧,通"藏"。
⑧东园:官署名,掌置办丧葬器物。温明:"温明"下脱"秘器"二字(依王念孙说)。这种温明秘器,形如方漆桶,一面开着,把镜子放在里面,悬在尸上,大敛时封入棺内。因藏棺内,故称秘器。
⑨乘舆制度:指皇帝的丧葬制度。
⑩辒辌(wēn liánɡ)车:一种供人卧息的车,旁有窗,可供开闭以调节温凉,故称辒辌车,后用作葬车。
黄屋: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左纛(dào):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上。
材官:高级武官手下的武士。轻车:汉代兵种之一。北军:汉代禁卫军之一,共五营。五校:即五营。北军五校的军士只有在皇帝出殡时才充任仪仗队,现在为霍光送殡,也是用皇帝丧葬的制度。
三河:汉时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穿:穿圹,即挖掘墓穴。复土:下棺后把土填上。
长丞:守护陵园的官吏。
【译文】
霍光去世,皇帝和皇太后亲临吊丧。太中大夫任宣和五名侍御史持节符护理丧事。中二千石的官在墓地设置临时办事机构。皇帝赏赐了金钱、丝绸、絮棉,还有一百领绣被,衣服五十箱,还赐有金缕玉衣,梓木棺材、楩木外椁、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秘器等随葬物品,都与皇帝葬礼一样。出葬时用辒辌车装载霍光的灵柩,车上有黄缯做的车盖,左边车衡插上了装饰有羽毛的大旗,调遣材官、轻车、北军五个营的军士列队直到茂陵,为霍光送葬。赐霍光谥号为宣成侯。皇帝征调河东、河内、河南三郡的士卒为霍光掘土修墓,建造祠堂,并在祠堂周围设置了三百户人家守护陵墓,长丞按照旧例守护陵墓。
【评析】
霍光是汉将霍去病的异母弟,西汉政治家。他侍奉武帝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颇受武帝亲信。汉武帝死后,霍光辅佐昭帝、宣帝,执掌朝政二十年。霍光以"匡国家,安社稷"为己任,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社会安定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班固以"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对其政绩作了高度评价。
文章主要叙写了霍光受武帝托孤后,经历复杂尖锐的政治斗争,完成了辅昭帝、诛灭政敌上官桀等人、废昌邑王立宣帝这三件大事,刻画了霍光"沉静详审"、忠诚威严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指出霍氏家族党亲连体,盘踞朝廷,伏下了败亡覆灭之机。文章善于通过人物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并能抓住事件的细节,有力地突出了霍光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示了霍光的政治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