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8日(那一天1949年1月1日)

1949年第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国共两党22年的较量大局已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1949年1月8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1949年1月8日(那一天1949年1月1日)

1949年1月8日

1949年第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国共两党22年的较量大局已定。

西柏坡。刚刚过了55岁生日的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第一句就是:“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逆转

雪花,飘落滹沱河两岸。新的一年第一天,在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一座座农家小屋,人们随着毛泽东的思绪,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中国——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1949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这一天,南京城里的蒋介石也发表了“新年献词”。这就是被当时的舆论解读为“乞和电”的蒋介石新年文告:“……只要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这样写道:“今日又是一个新年日了……去年一年的失败与耻辱之重大为从来所未有……”

“总统府”依然张灯结彩。但蒋介石清楚,他的整个大厦已是风雨飘摇。只是,此时蒋介石还没有想明白,失败为何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

仅仅在两年多之前,蒋介石是不把缺枪少弹的共产党军队放在眼里的。当时的国民党,拥有430万军队,规模之大为世界之最,且陆海空俱全。而共产党的军队只有132万,尚处在小米加步枪阶段。

1946年6月20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进行进攻解放区总动员。蒋介石的信心可谓空前爆棚:“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的资源,也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一切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抗战结束,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收步枪68万多支、手枪6万余支、机关枪近3万挺,火炮1.2万多门,战马7万匹以及543辆坦克装甲车和1.8亿发子弹,这些武器足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和7个装甲团。日军还给蒋介石留下了1400艘军舰,排水量相当于抗战之前国民党海军全部舰只的总吨位。与此同时,美国将原本准备用以与日本进行本土决战的战争剩余物资低价处理给了蒋介石,仅国民党海军就接收了美国提供的32艘驱逐舰和潜艇。52国捐赠中国的食品物资中的98%,也被美国截留下来送给了国民党。到内战爆发前,美国不仅为国民党装备了45个师,还帮助蒋介石把54万兵力运送到了前线。

力量上的绝对优势,让蒋介石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就在毛泽东飞抵重庆谈判的第二天,重新印发蒋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已经发到国民党各战区。和平仅仅维持了几个月,蒋介石便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共产党6个解放区同时发起进攻。国民党甚至叫嚣:消灭共军短则3个月,长则5个月!

不过,蒋介石似乎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在他与毛泽东的较量中,无论占据怎样的优势,最终陷于被动的总是他而不是毛泽东。

3万对40万,曾是湘江之战后、遵义会议前,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面临的严峻局面。在蒋介石看来,此时的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

然而,就是带着这样一支人均子弹不到3发的队伍,刚刚在遵义会议上重获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在川、黔、滇边界的崇山峻岭间上演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光彩篇章:四渡赤水、威逼贵阳、兵临昆明、巧渡金沙……直至把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出最为狭窄的航道。

一次前路渺茫的仓促撤退,尚且可以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勇进军。经历过长征的锤炼、抗战的洗礼,毛泽东的指挥艺术更加高超,麾下战将宛若群星,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不可能按照蒋介石的剧本发展。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毛泽东果断决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地盘越占越大的国民党捆住了手脚,共产党却在轻装前进中越来越强。战争头8个月,蒋介石以损兵71万的代价占领了解放区的50多座城市。

全面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蒋介石又于1947年春对山东和陕北发动所谓的“重点进攻”——结果,迎接他的又是一个紧接一个的失败。

在山东,陈毅、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兵锋直指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孟良崮之战,整编七十四师成了最先被歼灭的国民党“王牌”,全套美式装备全部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

在陕北,毛泽东以延安一座空城,换来了战略上的主动。在一个半月中,解放军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打了三次歼灭战,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损兵一万四千。

更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直插国民党心腹之地——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解放军歼敌百万——胜利的天平,悄然间向着共产党一方倾斜。也就是这年年底,共产党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就任“行宪”后的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然而,赢得了“总统选举”的蒋介石从此再也没有在战场上尝过“赢”的滋味。

这一年,解放军更加所向披靡。兵锋所指,国民党摧枯拉朽。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以歼敌47万余人而结束。实力雄厚的东北,从此成了共产党的战略大后方。

此时此刻,浩荡入关的70万东野大军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已经完成了对北平和天津的分割包围;而在淮海战场上,最后一股国民党部队——杜聿明集团也进入了被歼倒计时。

194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国共两军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解放军兵力达到310万,国民党军下降至290万。

四面楚歌。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发出了他的“乞和文告”。即使如此,他仍然不忘把责任推给共产党:“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

毛泽东显然不会再给蒋介石苟延残喘的机会,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他特别引用了古代希腊的一则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

前线

毛泽东主席这篇文章的广播稿,粟裕是在淮海战役指挥所听到的。是时,杜聿明集团已成瓮中之鳖,夺取这场解放战争最大战役的最后胜利,粟裕成竹在胸。

离开地图,粟裕吹了一支喜爱的口琴曲。刚刚经历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

1948年9月24日,就在将士们高呼着“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涌入泉城的那一刻,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已在酝酿着新的风暴。

王耀武,国民党悍将之一。1935年1月,在赣东北置红十军团于死地的怀玉山之战,就是王耀武和他的国民党补充第一旅所为。那一战,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被俘,红十军团仅剩粟裕、刘英等率领的1000余人冒死冲出了封锁线,于血雨腥风中留下了一脉火焰。

13年过去,一切都在发生逆转。粟裕也在硝烟中练就了穿越战争风云的目光。攻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济南城,“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次日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与王耀武一样,同样是国民党军队悍将的黄百韬也是粟裕的老对手。豫东之战,黄百韬在最后时刻与粟裕打成了胶着状态,由此获得了蒋介石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在两淮和海州地区作战,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小淮海”。然而,随着东北全境解放,粟裕的“胃口”已不满足于消灭黄百韬兵团。11月8日,也就是辽沈战役胜利6天之后,粟裕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斗胆直陈”中央军委,请求将作战区域扩大到徐州、蚌埠一带——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最先首肯这个“大得吓人的方案”的依然是毛泽东——两年前,39岁的粟裕指挥3万兵力在苏中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精锐5万。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此时的华野大军拥有36万之众。但,粟裕的对手同样空前强大。它不单单是黄百韬第七兵团的12万人,而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统领的将近80万人。

刘峙,黄埔军校早期教官,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中央军“五虎上将”之首。当20岁的粟裕还是南昌起义部队总指挥部的一名班长的时候,35岁的刘峙已经是堂堂的国民党军军长了。

自恃徐州周围聚集了大批的“王牌”部队,刘峙认为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但几天之后,刘峙就领教了粟裕的厉害。

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11月22日,“小淮海”激战12天,兵力12万的黄百韬兵团悉数被歼,黄百韬兵败自杀。也许意识到刘峙已不是粟裕的对手,蒋介石急召前期调往东北战场的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重返徐蚌主持战事。

11月25日,在中原野战军一举围住驰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的同时,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包围试图解救黄维的杜聿明部队。

战争史上的奇观由此形成:被包围的两支国民党军,黄维的1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力12万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在这个兵团;而杜聿明集团则多达30万人,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也是蒋介石所倚重的部队。并且,杜聿明和黄维,都是蒋介石视为己出的黄埔一期生。

一下子围住两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显然无法一口吃掉。总前委决定“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同时“夹”住杜聿明集团,看住蚌埠北援之敌。

“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多年之后,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事实上,此时的粟裕头颅中还有三块弹片,那是红军时期留下的,直到逝世后才被发现。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与华野一部对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攻击。为了挽救黄维,蒋介石将次子蒋纬国的装甲部队也调来了。

12月15日,拒绝投降的黄维连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一同被俘,另一位副司令胡琏侥幸乘装甲车逃脱。歼灭12万人的黄维兵团,用了不到10天——蒋介石刚刚空投给黄维的亲笔手令,也落到了解放军手中。

马上,就要轮到被粟裕死死“夹”住的杜聿明集团了。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前沿阵地,大大小小的喇叭一遍遍广播这篇直戳国民党官兵心窝子的文章:“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

雨雪交加,天寒地冻。陈官庄、青龙集地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地方,成了杜聿明集团的人间地狱。

兵败如山倒。望着因争抢几块马肉而大打出手的官兵,曾经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感到了末日来临的气息。尽管他不打算束手就擒,但他清楚,随着这个寒冷的元旦之夜到来——灭亡,已经向着他的队伍招手了。

源泉

元旦过后6天,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66天的淮海战略大决战,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损失了55.5万人。杜聿明和他的黄埔同学黄维不久之后还要汇合,不过,那是在解放军的战俘管理所中了。

斯大林闻知淮海战况,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1961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一年前刚刚被特赦的杜聿明作陪。

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哪里去了?

杜聿明笑着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说,拥有百万军队的统帅,是不应该被打败的。

也许,蒙哥马利不曾想到,与60万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的,还有解放区543万支前民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之比达到9∶1。88万辆大小车辆,向前线送去了足够一个中等城市吃上5年的粮食。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就是共产党赖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源泉。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才会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元旦过后10个月,一个真正的属于人民的共和国诞生在金色的秋阳里。天安门广场,如林的手臂高高举起,纵情呼喊“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脱帽致意,声如洪钟——

人民万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