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蛇出山传说(农村俗语三月三蛇出山)
这句农村俗语,是人们根据观察蛇在春秋季节,苏醒与冬眠的特点,来表达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特点。春暖花开时,蛇在冬眠中苏醒出山;春去秋来时,秋风萧瑟,气温下降,蛇开始入土冬眠度越冬。老话说过:“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就是根据蛇冬眠的规律,与会钻洞不冬眠的老鼠之间此消彼长。还有俗话说:“七横八吊九盘树,阎王背上蛇缠腰”,是根据蛇类,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会因地制宜待在舒适的地方。
无论是栖息在洞穴、树上、陆地、或者水中的蛇类,它们的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特性。它们在自然进化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在低温的秋冬季节进入冬眠期,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体内积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需求,来度过不适合它们活动的时间段。
蛇类最明显的季节性活动特征,就是夏天人们常常见到蛇类活动,秋冬季节,自然界活动的蛇类急剧减少。这种现象在我国四节分明的地区,或者寒冷地区,特别明显,而热带地区的蛇类,每年活动时间更长,甚至全年不用冬眠。所以你看,地球上热带地区蛇类更多,因为有适合蛇类活动更长的温度等有利因素。这是因为蛇类,最适合活动的自然温度大致在20℃~35℃,气温降至10℃时,它们就失去活力,逐渐开始入土冬眠。
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场景,就是农夫用怀里的温度,使得在低温环境下,失去活动能力的毒蛇,恢复了活动能力,天性使然咬了农夫。实际上,在野外每年发生的蛇类伤人事件,多发生在蛇类活跃的盛夏季节。在寒冷的冬季,气温下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野外并没有蛇类活动的自然条件。因为夏季的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食物来源等都非常适宜蛇类活动。所以在毒蛇类横行的地区,人们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户外活动要更加注意人生安全。
根据蛇类这些生态习性,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三以后,自然界气温高于10℃时,就有蛇类出洞活动的规律;进入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气温下降以后,蛇的活动踪迹渐无。所以有时候,人们在秋季会见到树洞里、洞穴里等地方,会出现“蛇上朝”现象——就是一堆蛇盘绕在一起,“报团取暖”,减少彼此身上的水分蒸发,少消耗体能,利于蛇类冬眠越冬。
从这句俗语:“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钻土”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发现蛇类对自然温度变化感知的活动规律,和“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据春秋季节,蛇类“出山”或者“入土”的活动轨迹,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得出的这句俗话,还是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