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要先观察这3个指标(你只需要了解其中的四大项)

血常规总体上可以分为4大类,有些医院的血常规化验项目多达20多项指标从医生的角度讲,每个指标都很重要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全部了解这么多的指标确实有难度对无血液病的体检者,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总数(PLT)4大项即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血常规检查要先观察这3个指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血常规检查要先观察这3个指标(你只需要了解其中的四大项)

血常规检查要先观察这3个指标

血常规总体上可以分为4大类,有些医院的血常规化验项目多达20多项指标。从医生的角度讲,每个指标都很重要。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全部了解这么多的指标确实有难度。对无血液病的体检者,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总数(PLT)4大项即可。

1、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4.0~10.0)×109/L

生理性增多:白细胞随日间生活起居的变换有所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活动进食后比休息时增高,下午比上午高,一日内最高值可为最低值的两倍。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等;恶性肿瘤,白血病,某些药物中毒等;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通常还会结合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一起分析判断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而淋巴细胞比率下降,常见为急性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扁桃体炎,肺炎等;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而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常见为慢性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

2、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二者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红细胞的生成和衰亡保持动态平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都可以发生变化。

红细胞数目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生理性变化:

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刺激可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低气压:高原居住者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水分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等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非代偿性增加。

病理性降低:

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血红蛋白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增多:常见于剧烈的运动、大量失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排汗过多、水摄入不足、慢性心肺疾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3、血小板计数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小板的数目。血小板的功能是既能促进止血又能加速凝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如需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功能,需要做血小板计数检查。

血小板参考值:

(100~350)×109/L

增多: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之内可有6%~10%的变化。一般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及饱餐后较高;妇女月经初期较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及新生儿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急性化脓感染、急性大出血。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先天性的血小板减少。

总体来说,所谓数值的升高和降低常指显著的变化,轻微的变化则没有诊断意义。最常用的就是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变化判断上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再就是通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的情况来判断贫血的程度。最后,血常规检验结果只能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切不可忽视在全面检查基础之上,使结果互相印证,进行综合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