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说明了什么 三顾茅庐解析

刘备以皇权之尊,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不辞劳苦,前后三次上门拜访,以诚心感动诸葛孔明,最后终于得见,请他出山,拜为军特后来诸葛亮辅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顾茅庐说明了什么 三顾茅庐解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顾茅庐说明了什么 三顾茅庐解析

三顾茅庐说明了什么 三顾茅庐解析

刘备以皇权之尊,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不辞劳苦,前后三次上门拜访,以诚心感动诸葛孔明,最后终于得见,请他出山,拜为军特。后来诸葛亮辅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那么,诸葛亮明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民之术,克敌制胜之法,为什么却要隐于田野呢?他正值壮年,天下时局又是治乱交物之时,群雄逐鹿之势,为什么他不谋求建功立业,空把满腹才华消磨在山林之间呢?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有很多有才志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样一个隐居的状态,而不是贸然地就冲出来投奔明主的。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动跑出来投靠某一个有权势的人,是因为他不想只当一个职业谋士,他要做的是吕尚、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而如果自动送上门去,主公不一定就会重视他,就能发现他的才能也不太可能让他一来就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许反而会湮没在碌碌群儒之中。

而当他的美名触动了某一个主公的神经,像刘备这样主动来拜访他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了。

另外,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一下刘备对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说动刘备,让他对自己的谋划一闻倾心。

结果让诸葛亮很满意,刘备能三顾茅庐,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迫切需求,肯定会重用这个得来不易的人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让刘备深深相信自己找对了人。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就是给刘备画出了一个未来国家的蓝图,其“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

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信口胡诌。而是来源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当时的三大力量:曹操、孙权、刘备,各占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劣势。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国险”,也就是地利,不如东吴,人和不如刘备;孙权占地利--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但天时不如曹操,人和不如刘备;刘备占人和,手下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而且皇叔的身份也深得人心,但是天时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孙权。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出山。

天时、地利、人和,各得其一则三国分立,三者齐聚则统一天下。那么曹、孙、刘三家谁能占尽三者?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是刘备。以事物相联系、互相促生的关系来看,没有天时,可以等待,没有地利,可以争取,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争取就能得到的,这关系到一个道德问题和人心向背问题,不是说有就有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对刘备还是信心十足的,并由此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计。他建议刘备取西川以占地利,其“岩阻”可比长江之险;“跨荆、益”以“待天下有变”,这个“变”指的就是等曹操灭汉称帝,倒行逆施,失去民心,这样天时就会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刘备这边。但是这个分析可能曹操也考虑过,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因为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汉室的装饰,就会丧失天时之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