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有多少单体电池(江淮汽车们的救命稻草)

从华为赋能赛力斯,到比亚迪外放技术品牌,新能源巨头之间的竞争已经打响。

9月6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资框架协议公告》。公告称,江淮汽车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和浙储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动力电池的合作事宜协商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资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四方计划共同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并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其中,弗迪电池拟以现金和其他权益作价出资,出资总金额共计1.2亿元(其中现金出资不少于500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12%,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和浙储能源分别占注册股本的20%、45%和23%。

考虑到安凯客车本就是江淮汽车的子公司,这场协议的主角自然当属江淮汽车。这也意味着,江淮汽车成功拿下比亚迪刀片电池这一重磅技术品牌。

在此之前,明确应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乘用车车型仅有一汽红旗旗下的E-QM5等。与江淮汽车达成合作,也意味着比亚迪刀片电池在寻找更多合作伙伴中取得重大突破。

对江淮汽车来说,这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从2016年以来,江淮汽车由于技术积累较为薄弱,目前已经沦为乘用车市场上的边缘车企。而在新能源市场上,江淮汽车在微型电动车这一领域也难以抵挡五菱、长安、奇瑞等车企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可谓是江淮汽车的救命稻草。公告上看,江淮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应用,并没有局限在商用车领域,这也意味着,江淮新能源尤其是思皓品牌,有望借助比亚迪的技术品牌实现新的突破。

/ 01 /沦为“边缘”的江淮汽车

在国内的汽车工业中,乘用车市场经过一轮洗牌之后,已经有多家汽车集团退出市场,现在的主流自主玩家已经只剩下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和广汽六大汽车集团,加上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企业。

商用车市场则相对稳定,主要有一汽、重汽、北汽、东风、陕汽、江淮、江铃、宇通、福汽等企业。而江淮汽车起家于货车,在90年代研发出国内首款客车专用底盘,进入客车市场,并从2008年开始涉足乘用车市场,推出MPV、SUV和新能源产品。

目前,江淮汽车的产品以商用车为主,有重、中、轻、微型卡车、多功能商用车、客车等,也有MPV、SUV、轿车等乘用车产品,拥有“思皓”、“JAC”、“安凯”“瑞风”四大品牌。其中思皓和瑞风属于乘用车板块。

近年来,受益于行业政策,江淮汽车商用车业务稳中有进。根据2021年销量来看,江淮汽车在传统轻型卡车市场上排名第三,仅次于北汽福田和东风汽车。在中型卡车市场上,江淮汽车排名第四,仅次于北汽福田、一汽集团、成都大运。

在技术壁垒更高的重型卡车市场上,第一梯队为解放、重汽和东风,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第二梯队的陕汽和福田,市场占有率在10%-15%之间,江淮汽车与其他重卡企业属于第三梯队,市场份额在2%左右。

而在客车市场上,江淮汽车旗下安凯客车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今年6月6米以上客车销量排名,安凯客车销量仅213辆,排名第十。

整体来说,江淮汽车在商用车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在乘用车市场上,江淮汽车的表现则十分糟糕。

2002年,江淮瑞风首款商务车正式下线,为江淮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2006年,推出第一款越野性SUV,2008年推出首款轿车宾悦。

在2014年,江淮瑞风S3上市,抓住了自主SUV发展黄金时代的尾巴。在2014年至2016年,江淮瑞风S3在小型SUV市场上销量强劲,与长城哈弗H2、长安CS35、奇瑞瑞虎3等三款名车销量不相上下,甚至略占优势。

但是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出现下滑之时,江淮在乘用车领域积累薄弱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SUV后劲不足,带动集团整体陷入困境。

在2016年,江淮汽车总收入达到了历史最高的494.35亿元,其中乘用车业务收入达到231.25亿元。而到了2017年,江淮乘用车业务收入暴跌31.16%至159.18亿元。到2021年,江淮汽车业务收入已经下滑至359.55亿元,其中乘用车业务收入已经萎缩至87.23亿元,较巅峰时期下滑超过6成。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迷茫的江淮汽车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 02 /江淮汽车的三次自救

江淮汽车与蔚来的合作,是其第一次自救。

2016年4月11日,江淮汽车正式与蔚来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跨界合作的探索。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于2016年开始动工,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ES8于2017年年底上市。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江淮汽车作为头部造车新势力的代工厂,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在2021年3月,江淮汽车更与蔚来合资成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与蔚来的合作模式由此前的“代工厂”转变为“合资工厂”。

但是,本质上来说,江淮汽车“代工厂”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随着代工模式的推进,江淮汽车预期中的“品牌提升”并没有实现,反而被贴上了代工厂的标签,使得自有品牌更加边缘。这意味着,代工并不是江淮汽车的出路。

江淮汽车的第二次自救,是与大众的合作。

2017年,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签订合资意向,江淮、大众双方以50:50 合资成立了江淮大众,致力于纯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

在2018年4月24日,江淮大众发布全新品牌——SOL(思皓),并推出了一款A0级纯电SUV车型思皓E20X,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

在此之后,江淮大众的发展并不顺利。2020年11月底,大众和江淮的合作迎来新进展:大众中国入股江淮汽车控股股东江汽控股,与安徽省国资委各持有50%股权。

与此同时,大众和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也发生了变化,大众持有江淮大众75%的股权,随后江淮大众更名为大众安徽。

在大众的合资过程中,江淮汽车获得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但从目前来看,大众安徽基本独立于江淮体系之外,江淮汽车从大众获得的收益极其有限。

江淮汽车的第三次自救,便是此次与比亚迪的合作。

实际上,江淮汽车入局新能源并不算晚。早在2014年,江淮汽车就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车。但在这个时期,新能源市场并不成熟,产品也难言出色,江淮iEV5主打纯电小车,更像“老头乐”,整体销量不高。在2016年,江淮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不到两万辆。

在江淮大众体系变更之后,江淮和大众达成协议,思皓品牌被无偿、无限期转让予江淮使用。纳入江淮体系后,思皓品牌旗下车型不再仅涵盖新能源汽车,也涵盖了传统燃油车。不过,作为江淮汽车新品牌,思皓更代表了江淮新能源的未来。

根据交强险数据,思皓新能源在今年7月销量为4592辆,1-7月累计销量25639辆,并不算突出。其中思皓E10X这款微型车7月销量为3815辆。

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有望成为江淮新能源的救命稻草。在合作公告中,刀片电池的供应并没有仅限定在商用车领域,这也意味着,江淮新能源尤其是思皓品牌,有望借助比亚迪的技术品牌实现新的突破。

/ 03 /能否成为比亚迪的“赛力斯”?

从某种意义上讲,江淮与比亚迪在刀片电池上的合作,正是边缘车企们的救赎之道。

自2017年开始,所有车企都已经认识到,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到了产能过剩的阶段。在乘用车市场上,宝沃、众泰、纳智捷、力帆、猎豹乃至华晨等知名品牌纷纷破产倒闭,如江淮这样的边缘车企的生存状况更加严峻。

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趋势。本质上看,新能源汽车是一条新的赛道,却也并没有改变汽车产业内卷的本质。

对于这些边缘车企来说,资金实力、研发实力以及品牌影响力,都不足以支撑其新能源业务实现突破。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新能源车型量产的边缘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可能会陷入困境,而尚无量产车型的新势力或许就会胎死腹中。

但小康股份的迅速崛起,为江淮等边缘车企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小康股份虽然借助东风品牌打造了几款畅销SUV车型,但在乘用车市场上声名不显。而与华为达成合作之后,尤其是新品牌问界诞生以来,小康股份更名赛力斯,目前市值已经突破千亿。在华为光环加持下,问界品牌在8月交付量破万,成为交付量最短破万的新势力品牌。

对江淮汽车来说,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机会可遇不可求。不过,随着国内新能源领军品牌比亚迪开始对外释放技术品牌价值,江淮汽车们也在努力抓住机会。

比亚迪在新能源时代的迅速崛起,来自于其在新能源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在新能源动力系统层面,比亚迪形成了DM-i超级混动和刀片电池这两大技术品牌。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正在展现出向外释放这两大技术品牌的意愿。

9月5日,创维汽车HT-i混动SUV上市,这款车型最大的亮点即是搭载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同时采用了比亚迪同档次车型更大的电池包。

与江淮汽车生产刀片电池不同,创维汽车直采比亚迪的超级混动技术。但从本质上而言,其两者均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变化:边缘车企们想要借助比亚迪的技术品牌影响力,实现市场突破。

无论是DM-i还是刀片电池,都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也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重点关注的指标。比亚迪技术品牌在市场上获得的认可,有望帮助这些边缘车企实现新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比亚迪技术品的支撑下,这些边缘车企谁将成为下一个赛力斯,无疑值得期待。

江淮汽车有多少单体电池(江淮汽车们的救命稻草)(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