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战士观后感(29看电影学历史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观后感(29看电影学历史无名战士)(1)

影片拍摄于2017年,时长三个小时,豆瓣评分7.9分。


影片改编自芬兰作家瓦依诺·林纳于1954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经历。


影片基调异常客观真实,有着北欧人特有的冷静与克制。180分钟的片长,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断时续,画面却是标准北欧性冷淡风,没有一丝热血和激情,留在观众心头的只有战争的残酷和压抑。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主角,一个一个的你认为的主角都会在影片中死去,或者说主角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士兵。


看惯了将军主帅的运筹帷幄,阅尽了千军万马的浩荡场面,再来看这种没有宏大场面的支撑,没有爆炸特效的炫技,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挣扎、求生,确实让人别有一番感触。从这个角度讲影片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不自觉的认为,芬兰人有充足的理由,把这部电影拍摄成勇气与豪迈激荡的热血主旋律战争片。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把电影的基调定位为残酷和悲壮,电影的这种处理,可以说对芬兰的历史和国民性定位非常准确,同时使电影更加凝重、有历史感。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就来重温下影片所涉及到的历史—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可以看做是苏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赛准备的热身赛。


战争的爆发源于苏联觉得自己家门口战略空间不够大,于是找芬兰要求互换土地,并且要强租港口汉克用来驻军。


理所当然的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拒绝,苏联开始耍无赖,学日本鬼子自导自演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死亡,严正要求芬兰政府给个说法,并割地赔款 赔礼道歉。


照例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举起正义的大旗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全都处于芬兰的冬季,因此也称为“冬季战争”。


以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说,如果苏联是北极熊的话,芬兰无疑就是一只小蚂蚁。


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战斗机只有56架,坦克只有32辆,还都是一战老爷车。而苏联红军常备军人的数量比芬兰全国人口总量还多。


因此当11月30日,苏军以23个师、1个坦克军、4个坦克旅以及约1500余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时,全世界都认为芬兰完蛋了。


斯大林甚至乐观到在战前就给苏军下达了手令,要求苏军不要跑的太远,以免进入瑞典的领土。


负责具体进攻的赫鲁晓夫表现的就更露骨了,认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
苏联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但芬兰人并不这么想。面对苏军全面进攻的态势,芬兰人坚壁清野,疏散民众,进行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


芬兰军队靠着曼纳海姆防线采取层层防御,逐次抵抗拖垮苏军。芬兰军队还发挥滑雪特长,突袭苏联红军后勤,切断苏联红军的补给,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步步蚕食。


芬兰甚至产生了"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狙杀542人)这样的到目前为止都是全球最高狙击手的传奇。


以为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凯旋的苏军被虐的直接找不到北,苏军坦克等重装机甲武器因严寒频出故障,士兵冻死饿死成为常态。


损失了好几个师后被迫临阵换将,撤下了崔可夫,换上了铁木辛哥。


辛哥这次做足了准备,并增兵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使出吃奶的劲儿终于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说白了还是靠人堆的。


到1940年3月5日,芬兰军队就算再能干也已经处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境地。


国际上从前的盟友德国因为刚和苏联合伙瓜分了波兰,选择了假装没看见。


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出兵援助芬兰,但除了援助了一些武器外也是光承诺不行动。


瑞典、挪威害怕战火烧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只敢偷偷派志愿兵参战。


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被迫选择签订耻辱性条约,根据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的1/10、即5.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5的工业产值。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苏联在付出了20万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得到了它想要的,但苏军在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隔壁的希特勒看的目瞪口呆 喜出望外,越发的坚定了干倒苏联的信心。


对于苏联人的行径,芬兰人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兴建营地,招募士兵刻苦训练,苦苦等待时机收复失地。


1941年6月, “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德军以雷霆万钧之势闪击苏联。


芬兰人觉得时机到了,跟着德国人的战车经过近半年的激战,收复了所有冬季战争的失地。


这场与二战同步的战争,芬兰将其称为“继续战争”,认为它是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
苏军此时兵败如山倒,莫斯科都差点丢了,但克制的芬兰人并没有落井下石,收复失地后任凭希特勒如何诱劝未再前进半步。


风水轮流转,转眼到了1944年,反攻的苏军再次大兵压境,芬兰人再次顶住了钢铁洪流。不同的是,这次同伙名声太差,必须考虑退路了。


经过英国协调,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同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


被惹毛了的毛熊这次更狠,要求芬兰必须在6年内以实物形式赔偿3亿美元给苏联。


因为芬兰是木材大国,所以特别规定赔偿实物中只能有三分之一是木材,其余必须是船舶、机械和电缆这些芬兰人之前没有造过的玩意儿。


以前割的地不算,还要再加上个位于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贝柴摩。


同时规定芬兰陆军不得超过3.4万人,飞机不得超过60架,海军不得超过4500人,军舰吨位不能超过1万吨。


总之是把芬兰按地上使劲欺负,就这条件还是卖英国个面子打了对折的,不然得赔6亿。


芬兰和苏联做邻居是它的不幸,能够保持独立至今是它的幸运。苏芬战争虽然苏联胜利了,但却丢了脸面失了信义。芬兰人用一比十的战绩证明了自己虽败犹荣。


如今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芬兰在全球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清廉指数排名、全球幸福指数排名都是第一。


当年为了赔偿苏联被迫发展起来的电缆成就了诺基亚,船舶业如此成为芬兰工业的全球名片,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影片的第三版了,1955年、即小说出版后的第二年就被改编成电影,1985年出了第二版。


三个版本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可以很清楚的让每一代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站起来的,并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国民教育,就是最好的国家凝聚力。


芬兰人做到了,我们可以学习下,以后少拍点抗日神剧,多拍些真实冷静的作品,告诉国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未来又将要往何处去。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