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

《老子导读及译注》前言

文丨陈鼓应

1

我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老庄研究的领域。196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组织编写“古籍今注今译”系列丛书,我应邀编写其中《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两书,1970年完成《老子注译及评介》(后来又以《老子今注今译》为书名出版发行)。本书和《老子今注今译》依据的底本相同,都以中华书局据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主。王本中有误字或错简的,根据其他古本或近代校诂学者的考订修正。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两种。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又出土了三组竹简《老子》摘抄本,并于1998年汇编成册(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同年5月,美国达慕斯大学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三十余位老学专家及考古学者共同研讨竹简《老子》,并将其内容公布于世。我根据这些出土文献先后三次修订了《老子今注今译》。

郭店《老子》的出土,不仅打破了《老子》晚出说的谬误,也大大拓展了老学广阔的思想空间。比如郭店《老子》甲本开篇就说“绝伪弃诈,民复孝慈”,而非通行本《老子》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其中并没有今本《老子》中所见的反儒倾向。关于孔、老在伦理政教议题上的互补与会通之处,我在本次修订的这个版本中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2

本书历时近一年完成修订,在《老子注译及评介》(又名《老子今注今译》)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新增“导读”和“赏析与点评”,拓展读者对于《老子》重要议题的理解。在此之前,借着香港中华书局“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的出版契机,我曾于20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副教授的协助下,完成《老子导读及译注》。那是我第一次进行《老子》注译的普及,这次的修订是在那一稿基础上的第二稿,先后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陈佩君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许瑞娟博士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北方工业大学讲师苗玥协助完成。今后,我计划陆续完成“三玄四典”的其他几本即《庄子》《易经》和《易传》的修订普及工作,希望更多地引领读者进入古典文献的领域。

最后,由衷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彦瑾女士,她为本书的写作体例与内容修订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建议。苗玥博士根据这些建议,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在此一并感谢。

陈鼓应

2022年1月7日

本文选自《老子导读及译注》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1)

《老子导读及译注》修订出版记

文丨苗玥

缘起和经过

那是2020年的春天,受疫情影响,陈鼓应先生暂居台北家中,没能像往常的春季学期一样,回到北大校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得知《老子》普及读本的出版计划后,陈先生很是高兴,因为近些年,他最主要的工作计划,便是在之前注译《老子》《庄子》《易经》和《易传》的基础上,对这“三玄四典”进行普及性的修订,希望在大众层面普及经典中的玄奥哲理,让更多人通达这些古老而常新的中国智慧。

就这样,陈先生再次投入故纸堆,一章一章重新审阅注释和译文,并为每一章重新撰写“导读”和“赏析与点评”。新撰写的“导读”和“赏析与点评”,可以说是《老子导读及译注》的最大亮点。在“导读”中,陈先生将每一章的主旨和结构和盘托出,提示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议题,用以引导并辅助读者阅读;在“赏析与点评”中,陈先生对重点内容作进一步评论和分析,其间,常会引用其他学人的观点。在陈先生看来,围绕老子道家形成的学术共同体都应该得到普遍的重视。这些研究成果横跨两岸和中西,研究者有陈先生的老师辈,也有他的学生辈,更有同辈。对他们的学术成果,陈先生一直保持密切关注。陈先生不会使用电脑,他长期养成的习惯是,将阅读所得的相关知识素材抄在或粘在本子上,当然,更多的是记在脑中、记在心里。因此,这次的修订又的确是一次记忆碎片的查找、整理的过程。

陈先生时常说,他上年纪了,记忆不好了,写起东西来慢吞吞的。其实,陈先生写作慢,主要是因为他非常重视原典,重视吸收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而即便写得慢,他也仍旧在较短的时间内一笔一画地完成了《老子导读及译注》的初稿,那是由多个条格笔记本组成的,经过多次誊写、删改和拼贴而成的书稿。在此基础之上,陈先生又利用他在台北和北京两地的藏书,在学生们的协助下,经过一个寒暑的精心编辑和整理,终于完成了此次的普及性修订,其成果便以《老子导读及译注》之名,于今年4月出版。

延续与变化

《老子导读及译注》在内容上凝聚了陈鼓应先生近年来有关老子道家和先秦子学的新思考。相比于以往,有延续也有变化。

延续的是他在中国哲学创始者意义上对老子的定位,和在中国哲学最高范畴意义上对“道”的理解。

延续的是他注译《老子》时一贯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关怀心,以及对中西文化形态的自觉反思。比如,借由《老子》中反战的章节、尚和的章节,对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和谐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国与国之间交往原则的关注。当然也包括从老子道家的修养智慧中摄取养分,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同样延续的还有他对郭店《老子》的重视,以及对《老子》晚出说、老子反儒倾向的检讨。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村出土了三组战国中期楚地的《老子》抄本,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其中,今本《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之后的“智慧出,有大伪”,并不见于郭店《老子》的这一章中,今本《老子》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也不见于郭店《老子》的这一章中,而是写作“绝伪弃诈”。以往充当《老子》晚出说和老子反儒倾向有力证据的正是这两章,如今看来,老子无意于将“仁义”和“大伪”相提并论,他意在绝弃的并非儒家高扬的“仁义”。甚至,在陈先生看来,“大道废,有仁义”说的是,“在最理想的社会情境发生改变时,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仁义的节操更显得难能可贵”。郭店《老子》问世之后,陈先生便依照出土文献进行了修改,这次的修订更强化了这一点。

熟悉陈先生观点的读者应该已经注意到,在这种强化中还包含着变化。比如,在对第三十八章进行修订时,陈先生进一步强化了“仁义”在《老子》里的正面意涵,不仅如此,他还修改了原先对于“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一句的理解,认为“礼”在这里,在一种表面的批判性背后暗含着正面意涵,认为这一句说的应该是,“礼最重要的内涵是忠信,如果忠信不足,祸乱就要开始了”,由此回应误将老子认作反伦理道德者的说法。

与此同时,陈先生还将近年来他尤其关注的孔子和老子在伦理政教议题上的互补与会通融入这一版的修订。在仁爱、孝慈、忠信等伦理条目上,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上,在心系百姓、关怀民瘼的民本思想上探讨孔、老的异同,以此揭示由儒道两家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

除此之外,这一版的修订还特别注重在《老子》和其他典籍的关联中理解老子的思想。比如,“无为”所受《诗经》和《周易》的影响、“观复”对<观>卦和<复>卦的发展、“柔弱胜刚强”和《尚书》《易经》《易传》的关联等。在中国早期思想发展的前后脉络中,拓宽读者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导读及译注》还收入了唐、宋、元、明、清历代书画名家的老子画像和《道德经》书法,它们由责任编辑陈彦瑾精心搜集整理而成。甄选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名画,通过历代书画名家对老子形象的想象描绘,引领读者从文人艺术家笔下的老子进入老子深邃的思想世界,构成本书的又一大亮点。

2022年5月7日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2)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3)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4)

书籍简介

书名:老子导读及译注

作者:陈鼓应 著 蒋丽梅、苗玥整理

定价:69元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架建议:中国哲学

读者对象

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5)

陈鼓应,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两度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被聘任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现为《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主编。2016年获文化部主办的CCTV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9年获“汤用彤学术奖”。

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庄子思想散步》《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道家的人文精神》《庄子人性论》《庄子解读》等十余部论著。其中,《道家的人文精神》2015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子部学奖”;收录于“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庄子解读》2017年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于耄耋之年编写的《老子》普及读本。全书除前言和《老子》导读之外,依《老子》篇章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五个部分,简明扼要、明白晓畅地对中华文化重要典籍《老子》进行注译和解读。陈鼓应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老子》,本书汇聚了作者六十余年研究心得,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材料和世界前沿研究动态,考订精审,博约得当,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文字优美,是一部既适合大众阅读,又可作为研究者参考指南的古代典籍优秀普及读物。

编辑推荐

名家译注 经典普及

视野开阔 透彻易懂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领会欣赏《老子》思想魅力之首选

★ 普及:立足国学普及,精简研究内容,增补导读、赏析与点评,是大众学习《老子》的入门读本

★ 权威:凝聚陈鼓应先生六十余年研读《老子》的学术经验,名家译注,厚积薄发

★ 前沿:参考世界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新材料新思考,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 简明: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五大部分解读《老子》,简明扼要,透彻易懂

★ 精审:以王弼本为主,据其他古本、简帛文献及近代校诂考订修正,校勘精审,博约得当

★ 精美:精装本四色彩插,唐宋元明清历代老子画像及《道德经》书法典藏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前言 陈鼓应001

道:万物的本原——《老子》导读 陈鼓应001

一章 001

二章 005

三章 010

四章 014

五章 017

六章 020

七章 023

八章 025

九章 028

十章 031

十一章 034

十二章 037

十三章 040

十四章 043

十五章 047

十六章 051

十七章 055

十八章 058

十九章 061

二十章 064

二十一章 069

二十二章 073

二十三章 077

二十四章 080

二十五章 082

二十六章 086

二十七章 088

二十八章 092

二十九章 095

三十章 098

三十一章 101

三十二章 104

三十三章 107

三十四章 110

三十五章 112

三十六章 114

三十七章 118

三十八章 121

三十九章 125

四十章 129

四十一章 132

四十二章 136

四十三章 139

四十四章 141

四十五章 143

四十六章 146

四十七章 149

四十八章 152

四十九章 155

五十章 158

五十一章 161

五十二章 165

五十三章 168

五十四章 171

五十五章 175

五十六章 179

五十七章 182

五十八章 185

五十九章 188

六十章 191

六十一章 194

六十二章 197

六十三章 200

六十四章 203

六十五章 206

六十六章 209

六十七章 212

六十八章 215

六十九章 217

七十章 220

七十一章 223

七十二章 226

七十三章 229

七十四章 232

七十五章 234

七十六章 237

七十七章 240

七十八章 243

七十九章 246

八十章 249

八十一章 252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6)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老子译注书籍(陈鼓应先生老子导读及译注)(7)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责任编辑:向文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