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出生人口2002(内蒙古大词典人口构成)

人 口 构 成

总人口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只有人口561;7万,1949年有608.1万。到1990年底,全区总人口已达2162.6万,比1949年增加1554.5万人,增长2.6倍,平均每年增加37.9万人,年平均递增3.14%。从自治区人口总的发展变化来看,人口的增长是很不平衡的。从1949--1960年是自治区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十一年时间里,净增人口583万,平均每年增加53万人,年平均递增6.3%。1962—1982年,内蒙古人口进入缓慢增长时期,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高速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总人口由1962年的1171.8万增至1982年的1941.6万,净增769.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5万人,年平均递增12.6%;从1982—1990年年末,净增人口221万,平均每年增加27.6万人,年平均递增1.36%。内蒙古人口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占全国人口总量的比重仍很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9%。人口总数在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二十二位,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居第二位。

市镇和乡村人口,自治区成立前,由于经济单一,农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不发达,反映在人口的结构上,则是市镇人口较少,乡村人口较多。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总人口为561.7万,其中城镇人口只有68.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2%,而乡村人口高达493.3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7.8%。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内蒙古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镇人口增多,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城镇人口的总数已达77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达36.1%,比1947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总数达1370.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63.9%。比1947年降低了23.9个百分点,比1982年降低7,2个百分点。从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是乌海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乡村人口比重较高的是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哲里木盟、兴安盟和巴彦淖尔盟。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上是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的农 (牧)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而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解放后,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内蒙古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致使非农(牧)业人口逐年增加。到有资料记载的1971年,全区农(牧)业人口为1178.1万人,非农(牧) 业人口为376.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5.76%和24.24%。据1990年公安年报统计,199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 业人口为1487.76万,非农(牧)业人口增加到661.6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9.22%和30.78%。非农(牧)业人口的逐年增加,表明了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人口性别的构成 解放前的内蒙古地区,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大量抛弃女婴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性别构成,女性只占全部人口的44.1%,男性则占到55.9%。解放后,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据1990年第四次大口普查资料,女性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48.01%,男性占的比例为51.99%,根据1986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区女性人口平均寿命比男性高出2岁左右,反映了妇女保健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治区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在正常情况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一般为105%左右,103—107%之间最为常见,近年来自治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超过上限。

ξ

人口文化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内蒙古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通过进行扫盲工作,使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人口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人口的文化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区总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10.57万,占总人口的70.40%。其中具有大学(包括各种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文化程度的31.66万人,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43.05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72.71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546.56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716.59万人。同1982年人口普查时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了91人,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了26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了61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了63人。在全区总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为330.3万,占总人口的15.39%,与1982年相比,减少了9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9.76个千分点。

人口的自然变动 解放前,内蒙古的人口再生产属于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迅速改善,使内蒙古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较高水平。从七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计划生育政策和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了各级计划生育机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普查前一年即1989年7月 1日—1990年6月 30日的出生率为20.12‰,死亡率为5.79‰,自然增长率为14.3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6、0.49和0.37个千分点。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减少了2.99个千分点,死亡率增加了0.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减少了3.01个千分点。

人口的迁移变动 建国以来,为了支援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国家在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曾有计划地从全国各地调入大批建设者。此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盲目流动人口流入内蒙古。从1950—1960年的十一年间,由于人口迁移,使全区净增人口346.27万,其中仅1960年一年净增人口高达106.08万,人口机械增长率达94.1‰。1961—1962年,区外迁入人口又大量迁出,两年共迁出人口68.99万。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出,从而使1961年全区总人口比1960年减少28万,成为内蒙古解放后唯一的人口负增长年。1963—1978年,属于人口迁移变动比较平稳时期,人口迁移仅净增加28.24万。1979—1990年内蒙古人口的迁移变动一直呈现负增长,每年的迁出人口略大于迁入人口。

内蒙古出生人口2002(内蒙古大词典人口构成)(1)

内蒙古出生人口2002(内蒙古大词典人口构成)(2)

内蒙古出生人口2002(内蒙古大词典人口构成)(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