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集播放(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全集播放(老子其人与道德经)(1)

文:唐宝民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首”,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中,《圣经》第一,《道德经》第二。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又名《老子》,作者即老子。周朝时,老子曾做过国家管理图书的史官,后来周室衰微,老子便西出函谷关退隐到民间。

《道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老子的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法为精华,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其人历来颇有争议

关于老子其人,例来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关于老子的出生,流传着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如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据文献记载,老子是一个深思好学的人,知识非常渊博。他的老师名叫商容,商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老子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商容十分欣赏他,就推荐他到都城去求学深造,“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老子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很快成了太学中的佼佼者,“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因为成绩优秀,所以“毕业”以后,他被推荐到朝廷的守藏室为官,“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对于一心向学的老子来说,守藏室对他有特别大的帮助,为他的学习生活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利用这一条件,老子阅读了许多天下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成为一个博学的人物,也因而远近闻名。

老子道德经全集播放(老子其人与道德经)(2)

《老子演易图》

春秋时代晚期,周朝已经衰落了,各诸侯之间开始了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乱,也使百姓流离失所。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耳闻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开始思考治国安民之道。后来他又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治国安民之道写就成书——《道德经》。老子精通事理、练达人生,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道,因此,《道德经》中的思想,对国家、社会、人事等都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另外,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就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着成《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历来的顺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主题思想一直众说纷纭

关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吕氏春秋》中用一个“柔”字为其定义;也有把《道德经》理解成政体哲学或管理哲学的;还有从军事角度解读《道德经》的;还有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有学者归纳了《道德经》的三个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主张按事物本来的样子任其生长,这样就能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也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第三是道,道就是规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道。

如果从内容上来总结,《道德经》大致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论道、治国理政及修身。《道德经》五千言,看似晦涩难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被解说论述的,但却不完全等同于和天地万物永恒共存的大道;它的名字也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却不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运动不息的道之名。这段话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在这里给出了道的定义。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道即是无,无产生有,从而衍化为天地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稻草和狗一样。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稻草和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是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风箱里面是空虚的,越拉动它风就会越多。政令繁多却行不通,还不如坚持无为而治。这一篇的主题思想阐述的是清静无为的好处,是由天道推论到人道,由自然推论到社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水生养了万物,却不和他们争夺什么,居住在大家都很讨厌的地方,所以,水和道很接近。最善的人,在低下的地方安身,思想宁静,和有爱心的人交往,守信用、善于理政事,有能做大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抓住时机。因为他不去争,所以他不会有过失。这一章是以水为喻,通过赞美水与物无争、安于卑下的境界,劝告人们要以水为典范,懂得柔胜于刚的道理,既灵动又洒脱,处于下位、与世无争,这样才能与道接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弯曲才能够得以保全,冤屈才能够得以伸直,洼地才能被填满,破损的才能够被更新,取得少的才会多,贪多的就会被迷惑。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争什么。古代所说的委屈就能保全的话,怎么能说是空话呢?确实能够保全啊!这一章讲述了事物由正反两个方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对现象世界及本质世界的认识,并阐述了不争方能与天下争的求全之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众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民众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职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职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这一章是批评和谴责统治者对百姓滥用杀戮的政策,指出杀戮是无效的,所以不应该实行;而且,奉行杀戮政策是违背天理的,而违背天理者,带来的后果将是自己伤害自己。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这一章是以水为例,来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的道理。表面上来看,水是软弱无力的,但其实它却具有坚强的力量。同时,老子也强调,圣人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处于柔弱的地位,对于国家实行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乗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这描述的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蓝图,刻画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生活图景,展示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老子忧心于急剧变革的动荡社会,因此怀念起远古蒙昧时期的桃花源时代,认为在那样的天地里,人们没有兵灾战祸的困扰,生活是幸福的。

老子道德经全集播放(老子其人与道德经)(3)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的版本非常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在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因为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所以,后人便不断地校订,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早王弼本400余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

《道德经》对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最早是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再次是佛学,最后是宋代理学。《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们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以实现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抱负。

老子道德经全集播放(老子其人与道德经)(4)

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了梵文,传到了古印度等国。

《道德经》不但对中华文化起到了巨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了梵文,传到了古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近代以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2017年第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