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完整的道德经(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三十四
承接33讲的内容。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这句话大意是圣人坚守大道,并将守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和标准。“一”在老子的哲学里代表着“道”,如同第15章“载营魄抱一”的“一”第42章“道生一”的“一”传递的都是道的思想。如何坚守大道,请读者朋友参阅第25讲《致虚守静是成功的基石》以及第26讲《物极必反的思想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句话从语法角度分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子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本质思想还是在阐述人们做人做事要坚守大道。可以说,“圣人执一为天下式”是对前面3组短句的总结,同时又是后面4句话的综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知常曰明 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固执己见,才能够明白道的规律;不自以为是,才能够彰显出做人做事的能力与素养;不高调炫耀,才能够做出成就;不傲慢伪装,才能够长长久久。老子喜欢正话反说,《道德经》里许多哲理都是正话反说,避免陷入说教的误区,说服的效果也更有效。第24章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内容,这段话的内容和本章的“不自见,故明”等几句意思完全一样,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这里需要梳理几个字词。“不自见的“见”有两层含义,一是显现出来,二是见识、见解。我们经常夸赞某人的时候喜欢用“有见识”一词,为何老子否定“自见”呢?老子不是否定人们的见识,而是希望人们不要故步自封,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自己再作判断。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自是”也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很自信,自信的程度达到自以为是的地步,喜欢用先入为主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情,无形中就给自己划定了条条框框,无法充分展现各方面的才能。
“不自伐”的“伐”在此章的含义是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老子告诫世人,不要有点功劳就想邀功请赏,到处炫耀,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只有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功劳自然就会得到认可。
“不自矜”的“矜”本义是矜持,这里引申为傲慢、矫情的意思。有些人总喜欢在外人面前伪装自己,自我意识太强,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老子告诫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长久生存的必备条件,与人相处时,不论是长辈、平辈还是晚辈;面对的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都要保持谦逊、亲和的态度,不要傲慢无礼,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唯有如此,才是成功的基础。
南怀瑾大师认为,这“四不”原则是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做领导者必须要掌握的方式、方法。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8章尾句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两句话的句式完全一样。不争思想和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理解这句话仍然要结合上下文的含义来解读。“曲则全”等3组短句是人们坚守大道的具体措施,“不自见故明”等“四不”原则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修道的内涵。做到了这些要求,熟练运用这些举措,距离道也就越来越近,形式上就呈现出“不争”的面貌,实质上则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事业,赢得了名誉,进而就赢得了世界。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这句话的大意是“曲则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啊!老子苦口婆心列举6大转化措施,4条修身要求,又大声疾呼“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最后的落脚点却重重地放在“曲则全”上。可见,委曲求全在老子的心中是多么重要的思想,把委曲求全看做为人处世的取胜法宝一点也不为过。
通行本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炊者不立,自視(示)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全,枉則定(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示)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哉)?誠金(全)歸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