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

随着剧情的推进,《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大佬一个个开始登场,包括圣人、严太真、陈玄礼将军等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但是有一位在剧中多次提到的人物还没有亮相,此人就是一直跟在元载身边的那位将门虎女——王韫秀口中的“阿爷”王宗汜将军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

我们知道这个王宗汜其实也就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王忠嗣。

在剧中王韫秀口中,王忠嗣将军似乎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个女儿动不动就是搬出“阿爷”来扒人的皮、揭人的头盖骨,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多少名将风范,反倒是生出了不少恶意。

但实际上这只是演员的表演所致,真实历史上的王忠嗣将军可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一:将门之后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王忠嗣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将门之家,初名训。其父亲王海宾有“太谷县开国男”爵位,此人最初在太子右卫率任职,后来又到了丰安军任军使。

丰安军为唐朝在朔方节度使之下设置的一处镇军,《旧唐书·地理志》载:

丰安军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黄河外百八十里,管兵八千人,马千三百疋”,可见王海宾在军中的大体位置了。

王海宾是唐军中的一员猛将,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有“骁勇”之称。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2)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入寇,“朝廷起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以御之,以海宾为先锋”。

唐军当时的作战方式颇有后世闪击战的风格,其中当先锋的自然是极重要的位置,先锋胜,则全军鼓噪而进;先锋败,则往往导致很不利的后果。

面对吐蕃大军,王海宾率唐军骁锐苦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杀获甚众。因为王海宾比起那些军中大佬们来,地位并不是很高,因此诸将见死不救,等王海宾战死了才全军出击。

吐蕃军已经被王海宾的先锋唐军打乱了阵脚,此时唐军主力掩杀过来,实在也是顶不住,于是大败而逃,唐军取得了“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的大胜。

战争结束后,时年二十九岁的唐玄宗对几乎是自己同龄人的王海宾大为赞赏,追赠其为左金吾大将军。

父亲战殁后,当时年幼的王训“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也就是说,“忠嗣”这个名字是唐玄宗赐给他的,而且年幼的王忠嗣此后一直在宫中成长,因此堪称是玄宗养子。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3)

当时玄宗为什么要收养这个孩子呢?史书载,王忠嗣见到皇帝时便“伏地号泣”,唐玄宗很感动说: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因为在宫中长大,所以王忠嗣跟后来的太子李亨认识并成为好友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长大成人的王忠嗣“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后来王忠嗣外放任代州别驾,曾“数以轻骑出塞”。忠王(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李亨)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于是这才又被召回到长安。

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又追赠王忠嗣的父亲为安西大都护的名誉,随后不久二十四岁的王忠嗣终于再被外放到边镇从军,先后当过河西节度、兵部尚书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祎的部下。

他们都想重用王忠嗣,但是唐玄宗“以其年少,有复雠志,诏不得特将”,也就是说皇帝觉得王忠嗣年纪还不大,而且想为父复仇的愿望太急切了,因此特意下诏不允许让其带兵出战。

就这样,王忠嗣在边军中一直磨练和雪藏了三年,通过这三年的磨练,这位青年将领最终成熟了起来。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河西节度使萧嵩要回长安了,王忠嗣对他说“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萧嵩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时“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王忠嗣带着数百名精锐要突袭,可见其是想来一场斩首行动,万马军中取赞普首级。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4)

于是他“候月乘风,卷旗鞭马,精兵七百弩,深入郁标川”,当时吐蕃军“践更角武,戈铤山立,介马云屯,雾雨忽开,旌旗相接”,部下觉得打不过“欲还”。

王忠嗣自然不同意,自己“提刀四顾,如土委地,纲决网漏,逋诛久矣”,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这一仗虽然没能擒斩赞普,但是以数百人在吐蕃大军中取得了十倍于自己兵力的战绩,可堪比当年霍去病初次出战了。

萧嵩上报了王忠嗣的战绩后,非常高兴的唐玄宗赐予其“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清源男,兼检校代州都督”,给二十七岁的王忠嗣一大串的封赏。

但是年轻人嘴比较碎,之后因为议论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皇甫惟明和王昱均为唐军高官),被人构陷,贬为了东阳府左果毅。

官职虽然被贬了,但是王忠嗣却得到新任河西节度使杜希望的赏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军当时想拿下吐蕃据守的新城,杜希望上书“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随后“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5)

吐蕃军队在新城吃亏后不服气,便又集结精锐大军前来复仇。吐蕃军来势甚大,“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

这时,王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在这一战后,王忠嗣因功劳最大,被“诏拜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二十九年(741年),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仍加权知河东节度事。其月,以田仁琬充河东节度使,忠嗣依旧朔方节度。

由此王忠嗣在短短10年时间中,升到了唐军在边疆的最高统帅——节度使,成为镇边大将。

二:镇边大将

朔方节度史“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6)

在这里的唐军主要是对付自唐高宗末期兴起的后突厥汗国以及奚族、契丹武装。

后突厥汗国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建立,可汗为阿史那骨咄禄。最初,后突厥仅有数千人之众,但通过招募突厥流散各部以及抄掠九姓铁勒,其势力复兴了起来。

武则天掌权时期,后突厥连年进攻内地,武周(唐)军队虽获胜,但也有冒进失败的战例,武则天愤怒之下称后突厥阿史那骨咄禄为“不卒禄”。随后,后突厥实力不断扩充,一度达到了东西控疆万余里,控弦之士四十万的庞大规模。

唐玄宗继位后,后突厥连年内乱,与唐也是时好时叛,因此在朔方驻重兵以防备。

而奚族和契丹武装也是在武则天时期兴起的,武周(唐)军曾多次战败,到唐玄宗时期设立的河东、范阳、平卢等节度均有对付这两支力量的任务。朔方虽然主要是对付后突厥,但该地骑兵强悍,也会出兵进攻奚族和契丹。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军出击河东,与奚族的怒皆部作战。该部刚刚击败了唐将赵承先,其军“只轮不返”。

但是朔方军百战精锐,与奚族大战于桑乾河,三战三胜,“虏其全部,复失亡之车重”。大军获胜后,耀武漠北,高会而旋。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7)

朔方军刚刚回到驻地,后突厥便突发变故:当时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后突厥内乱之际,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东西杀为后突厥统兵职位,联想下《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刹)。

唐玄宗遣使要求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但他没有理会。于是王忠嗣便带着朔方军“盛兵碛口以威振之”,乌苏米施可汗惧而请降,但却又迁延不至。

没耐心等下去的王忠嗣“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米施可汗走之”,朔方唐军趁机出兵“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

当年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后突厥诸首领,并分发给他们很多赏赐,而王忠嗣也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年(744年)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密部攻杀,其余众再立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当时后突厥大乱,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再度出兵,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

天宝五年(746年),回纥部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到长安,随后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后突厥正式灭亡。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8)

当是时,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天宝五年(746年),由于皇甫惟明在河陇战败,因此任命王忠嗣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当时还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一个人便掌管四大边镇,而且这四镇还是兵力极其雄厚的。

史载: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王忠嗣到位后,以自己从朔方带过来的九千匹军马补充给河西、陇右军,随后统大军与吐蕃野战于青海、积石,接连大胜。

随后,王忠嗣又统军进攻高宗年间即已沦于吐蕃手中的吐谷浑,“虏其全国而归”,在对吐蕃战线上也获得了胜利。

毫无疑问,王忠嗣将军是一位常胜将军。古今中外,能打胜仗的将军数不胜数,其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以士卒巨大伤亡为代价换来的惨胜;另外一类是以极小的代价来换取大胜。

两类常胜将军中,自然是后者的水平更高了,而王忠嗣便属于是后者。王忠嗣自己就说过: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备战方能止战,王忠嗣平时治军整军极其严格,“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只要有缺额的立马予以补充;但凡是出战“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9)

因此王忠嗣治下的军队都是齐装满员,而且在作战中绝不轻易丢弃军资的。冷兵器时代,军纪严格的军队是非常可怕的,再加上唐军当时还具备技术兵器优势。

当时除了兵器外,马匹是作战中必不可少的。王忠嗣坐镇边疆时,互市的时候便抬高马价引诸胡来卖马,这就使得唐军的马越来越多,对方的马越来越少,打起仗来了,可想马多和马少的区别有多大了。

可占据了这些还不行,必须要以最少的伤亡获得最大的战果。因此,王忠嗣极其重视战前侦察以及使用间谍离间或策反敌军,这就使得其往往能掌握最可靠情报,出奇兵一战而定之。

因此,凡是王忠嗣将军指挥的大战,没有一次记载唐军是伤亡惨重的。可是,也正因为王忠嗣不愿以惨重伤亡为代价去获胜,使得其最终的下场并不好。

三:英雄迟暮

王忠嗣在河西、陇右大破吐蕃军后,一个盛唐时期必须面对的关键堡垒——石堡城摆在了他的面前。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0)

石堡城是吐蕃在河湟谷地修筑的一个关键据点,以此为基地可源源不断向陇右出兵。唐军曾在开元十七年(729年)通过奇袭攻占该城,此战唐军的统帅便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信安王,而张小敬则因未参加此战被赐予折辱之刀,石堡城拿下后,唐军游奕拓地千余里,随后吐蕃请和。

开元末年吐蕃与唐再度交战,并攻占了石堡城,此战唐军的统帅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拒不救援烽燧堡的盖嘉运将军,此人在战后即消失在史书中。太子的好友皇甫惟明继任后,又打过石堡城,但因吐蕃援军抵达而失败。

对石堡城极为关注的唐玄宗询问王忠嗣如何攻击打石堡城时,王忠嗣答复: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简单说,就是王忠嗣认为石堡城太险固了,吐蕃又特别重视这里,现在打的话恐怕得不偿失,以后找机会再拿下比较好。

其实唐玄宗问的是怎么打,而不是打不打,王忠嗣的回答显然让他很生气。

我们前面说过,王忠嗣不愿意以伤亡巨大去获得惨胜。

当时的情况是,河西、陇右唐军在王忠嗣率领下已经取得大胜,但士卒比较疲惫。吐蕃此时对石堡城的防备则是“举国而守之”这么重视了,显然奇袭是不可能了,而以疲惫士卒强攻,代价大是必然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1)

后来王忠嗣对李光弼说过: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表面上看,王忠嗣说的是石堡城拿不拿都无所谓,以几万人代价拿下不太值。很多文人据此认为石堡城不重要。

但实际上石堡城是极为关键的,否则唐朝和吐蕃都不傻,都对这里这么看重了。那么王忠嗣身为名将,这一点都看不到吗?

其实,正因为王忠嗣是名将,他这么说才没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王忠嗣有把握在野战中以小的代价歼灭任何来犯的敌人,所以在他看来石堡城打不打都无所谓,你吐蕃军以此来攻,我消灭你就是了,我还不用损失很多人,既然如此的话,自然没必要用损失更多人的打法来进行。

但是皇帝的角度不一样:你王忠嗣在固然可以没问题,可你能一直在河西、陇右任职下去吗?人是会死的,但石堡城不会,只有靠你先把这里拿下了,之后就是交给二流将军,也能确保唐军优势的保持。

唐玄宗自己也不是没有问题,人家王忠嗣也说了: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也就是说咱修整好部队后,有机会的话再打。可见,王忠嗣也是考虑到了玄宗需求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2)

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开元初那位睿智的青年皇帝,而是进入暮年喜怒无常的老者了,他没有耐心等这个机会。

因为在对石堡城之战的问题上,王忠嗣让唐玄宗很失望;之后董延光进攻石堡城,王忠嗣又不积极支援,唐玄宗对这位养子便由失望转为怒气了。

这时,李林甫终于下手了。李林甫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老谋深算的右相林九郎,此人有着“口蜜腹剑”之称。

因为唐朝时期实际上是文武并举的,在外有功的镇边大将往往归朝即为宰相,是为出将入相。而李林甫自己没有边功,非常担心这些将军们归朝后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其一方面力促边镇以胡人为将,另一方面则收集对其威胁最大的王忠嗣等人的黑材料。

可以说,玄宗朝后期各大边镇几乎清一色胡人统帅便有李林甫的“功劳”,乃至于之后的安史之乱也与李林甫在任时的安排脱不了关系。

而由于王忠嗣在石堡城之战中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于是李林甫趁着这个机会诬告王忠嗣。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3)

李林甫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他没有从石堡城之战入手,而是利用唐玄宗对王忠嗣不满的心理,再摸准了皇帝极为忌讳边镇大将与内廷王子们搞同盟的症结,指使济阳别驾魏林上书说: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所谓的忠王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忠嗣在河东节度使任上时说,我跟太子是一起在宫里面长大的,我想要尊奉太子。当朝皇帝还在位,统军大将却要尊奉太子,这无异于是说自己想造反。

不论王忠嗣说没说过这句话,但唐玄宗自己却信了,对于这位一日可以杀三个儿子的皇帝来说,任何人都不能在其在位时就威胁到其皇权,更何况王忠嗣只是个养子而已。

于是,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由于王忠嗣将军平时对部下极好,因此由其提拔起来并接任其职务的哥舒翰拼死为老长官求救。

在面见唐玄宗时,哥舒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甚至不惜“请以己官爵赎罪”请求赦免王忠嗣。唐玄宗终于怒气稍解,同意放了王忠嗣。

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第二年又任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在任上暴病而亡。六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而王忠嗣生前还向玄宗提醒过安禄山有反意,只不过玄宗没有重视罢了,不知道入蜀路上的玄宗当时是何感想。

所以王忠嗣将军的一生绝对对得起自己的名字,而且他不仅能打仗,还对士卒极好,可不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王韫秀口中那个等我阿爷回来就怎么怎么对付别人的那种形象。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五虎将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14)

另外,真实历史上的王韫秀也不像剧中表现得那么冲动。刚烈归刚烈,但不是愚蠢。

唐代宗时元载被杀后,按唐律,其妻女可免死,但要做杂役为生。王韫秀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后来便被活活打死。

这才是真实的王韫秀,真实的王忠嗣将军之女。她不用威胁别人死来树威,而宁可自己死也不折王家忠烈之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