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术后20天脓状便血怎么办(一查竟是结肠癌)

近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民航院区(以下简称“省二医民航院区”)接诊一名结肠癌患者,仅用两个多小时,便为他微创切除病灶,并运用先进术后康复理念,帮助他快速恢复肠道功能。

便血三个月

是结肠癌信号

陈先生(化名)现年39岁。近两年来,他的排便习惯有所改变,但他想着可能只是饮食出了问题,并未太在意。但最近三个月,他常常出现便血的情况,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当地医院为陈先生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他的肠道内有一肿物,当地医院医生判断陈先生可能是结肠癌。

得知自己的病情,陈先生一下子慌了,四处打听求医。听朋友介绍,他了解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民航院区外一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郑权是治疗肠道肿瘤的专家,遂慕名前往广州,进行治疗。

两个多小时手术

微创切除病灶

陈先生入院后,郑权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快速为陈先生完善检查,决定为他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腹部需要处理的血管多,解剖变异复杂。为保证陈先生术中安全,郑权主任医师带领团队,通过CT影像,充分评估手术中可能遇到的血管变异,全面了解评估陈先生腹部情况后,再为他开展手术。

完善术前检查后,陈先生被送进手术室。郑权主任医师在陈先生腹部开了5个0.5-1cm的小口,在腹腔镜下,为他切除病灶,清扫淋巴。仅用两个多小时,郑权主任医师团队顺利为陈先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仅10ml

结肠癌术后20天脓状便血怎么办(一查竟是结肠癌)(1)

△郑权主任医师团队为陈先生手术中

更新康复观念

术后快速恢复

在陈先生的围手术期,省二医民航院区外一科医护团队全程以先进的快速康复理念为指导,为他提供精细、精准的治疗与护理。术后6小时指导陈先生床上活动,次日指导他床下活动,并向他科普宣教,改变了肠道手术后长期卧术及禁食的传统观念。术后第2天,陈先生即有肛门排气排便,肠道功能开始恢复。目前,陈先生恢复良好,即将出院。

本以为很大的手术,在郑权主任医师团队治疗下,恢复得如此顺利,让我感到像是把大手术做小了。”陈先生感叹道。

结肠癌术后20天脓状便血怎么办(一查竟是结肠癌)(2)

△陈先生术后腹部伤口恢复良好

肠癌发病率上升

这些情况要注意

最新发布的《中国大肠癌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我国肠癌发病和死亡率从20岁开始,到40岁-45岁以后迅速上升,肠癌的发病率不容小觑。

郑权主任医师介绍,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会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还会引起大便性状的改变,如大便变细、不成型或糊状等。

结肠癌术后20天脓状便血怎么办(一查竟是结肠癌)(3)

郑权主任医师提醒:

结直肠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30岁左右的结直肠癌病人通常警惕性不够,对结直肠内发生的癌前病变,如息肉、溃疡等未能及时治疗,最终发展成癌症。他提醒,30岁后生活不规律,常常拉肚子、便秘,甚至大便出血,平时多为高脂、高蛋白饮食,家族消化系肿瘤高发等人群,应提高警惕,及早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处理。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1.30岁之后、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

2.常常拉肚子、便秘,甚至大便出血的人群。

3.高脂、高蛋白饮食、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4.多吃多食生冷、腌制、油炸食品的人群。

5.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家族消化系肿瘤高发人群。

结直肠癌的预防

1.避免经常高脂肪、少纤维饮食,这样罹患大肠癌的几率会降低;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发病率则较低。

2.不吸烟,吸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因此最好戒烟。

3.西兰花中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也很高,还有各种强效抗氧化物质,能帮我们消除自由基,加快自身的排毒过程,多吃这类蔬菜可以起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4.高危人群尽早筛查。

结直肠癌的筛查

40岁以上人群每年筛查1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1次,特别是以下4种情况的高危人群,如果满足其中的2种,建议尽早做一次筛查:

1.年龄在30岁以上,近2-3年没有做过肠癌筛查;

2.有经常性肠胃不适、腹泻、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状;

3.家族中有肠癌、肠胃病患者;

4.本人有癌症史或者肠胃病史、肠息肉史。


来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