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1)

来源:科技日报、环球科学、科研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分子科技、BioArt、学术经纬等

  • 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发布《开普敦声明》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2)

来源: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官网

近日,第七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为了推动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研究者公平合作,会议发布了《开普敦声明》,并计划将其提交给各类学术期刊。

该声明的起草人表示,现有的许多相关指导方针和声明倾向于引导个人或小的科研团体如何公平合作,而《开普敦声明》将致力于引导大学、资助方和期刊等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

  • 引力波可用于探测新粒子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3)

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项研究发现,当黑洞“原子”即将与另一黑洞发生合并时,像特定激光的照射可以诱导氢原子电子能级发生跃迁一样,第二个黑洞的引力将发挥类似激光的作用,诱导超轻粒子云转换能量轨道。

在双体黑洞系统的螺旋运动后期,轨道速度会大到足以使周围超轻玻色子发生持续“电离”,脱离黑洞的引力控制,这一过程将大大改变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未来黑洞引力波检测中,这种特异的信号将成为预测存在超轻玻色子理论的一个重要实验依据。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8.221102

  • 单纳米基元电化学储能器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4)

来源:Chem

近日,发表于《化学》(Chem)的一项研究,在储能芯片领域,设计构筑了第一个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实现单纳米基元电化学储能器件从0到1的突破,进而研制出多点接触型等10套单纳米基元微纳电化学器件。

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费米面梯度对电化学反应影响机制不明确的科学难题,实现了纳米线容量与反应电势的协同提升,填补场效应储能芯片领域的空白,为储能芯片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22)00258-3

  • 通过STM操纵实现供体−受体分子间量子相干能量转移的直接观测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5)

来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6月6日,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的一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具有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荧光成像技术,以铂酞菁(能量供体)和锌酞菁分子(能量受体)为模型体系,通过STM操纵可控地改变供体−受体分子的间距与取向等结构特征,同时监控受体分子发光强度随着分子间距减小的变化特征,从实空间成像的角度研究了分子间能量转移机制的演化过程。

该研究还构筑了非相干和相干传能通道能同时存在的多分子网络结构,从实验上提供了量子相干传能更为高效的直接证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2-01142-z

  • 李德仁院士获布洛克金奖,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6)

来源:中新网

6月6日,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在法国尼斯开幕,会上公布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布洛克金奖,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李德仁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据了解,布洛克金奖由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SPRS)资助设立,每四年评选一位在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 第二版南大洋国际海底地形图发布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7)

来源:Scientific Data

6月7日,发表于《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的一项研究中,发布了第二版南大洋国际海底地形图,提供了目前南大洋最高清、最详细的海底地形数据。

南大洋国际海底地形图项目利用船舶,通过多波束回声测量获得了更高分辨率的数据,并发现了南大洋许多新的海底地形。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2-01366-7

  • FAST发现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8)

来源:Nature

6月8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工作中,在中国天眼(FAST)的加持下,研究团队发现了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其宿主星系为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矮星系。

此次FAST发现的FRB 20190520B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2016年发现的FRB 20121102A非常相似,二者都极为活跃,且拥有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人员表示,FRB 20121102A和FRB 20190520B很可能代表了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早期阶段,有望揭开快速射电暴起源的神秘面纱。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755-5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单细胞测序工具,可用于确定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功能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9)

来源:Cell

6月9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项研究中,利用单细胞测序工具Perturb-seq,测序了人类基因组的每一个表达的基因,测试了250多万个细胞,并且将获得的数据绘制了一个综合地图,从而将基因型与表现型相对应。

Perturb-seq方法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为细胞引入一些基因变化,然后利用单细胞RNA测序获取由基因变化导致RNA表达的信息。由于RNA能够调控细胞行为,因此这种方法有助于解码基因变化在细胞层面所带来的许多影响。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597-9

  • 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北大居中国第一

6月9日,QS教育集团正式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共有1418所院校上榜。其中,中国共有106所高校上榜,包括内地高校71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2所,台湾高校26所。

在此次排名中,北京大学在中国(大陆)排名最高,排名上升6位,至第12位,这是该校自200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编制以来的最高排名。清华大学上升了3个名次,排名第14位,创下了其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历史最高排名。

和往年不同,QS使用六个指标来编撰本版排名: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20%)、师生比例(20%)、国际教师比例(5%)及国际学生比例(5%)。今年还增加了两个全新未加权的指标,即就业成果(0%)和国际研究网络(0%)。

  • 新方法能够为机器人制造仿人类的皮肤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10)

来源:Matter

6月9日,发表于《物质》(Matter)的一项研究中,开发了一种铸造皮肤组织的方法,能够制造出具有手指皮肤般触感,以及防水和自愈功能的皮肤。

研究人员将机器人手指浸入包含胶原和人类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溶液中,这两种物质可以自然收缩并紧密贴合在机器人手指上,使人类表皮角质细胞均一地黏附在其上。当机器人手指受伤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可促进愈合。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在皮肤中加入更复杂的功能结构。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22)00239-9

  • 李亚栋院士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全校干部教师大会,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聘任李亚栋院士为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的决定。

李亚栋,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6月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 Science发表5篇论文,解析核孔复合体精细结构

李德仁院士关于科技(李德仁院士成国内首位布洛克金奖得主)(11)

来源:Science

6月10日,《科学》(Science)以封面专刊的形式发表了5篇论文,对核孔复合体(NPC)结构解析进行了专题系列报道。

其中一项研究中,结合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预测以及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揭示了人体NPC在收缩和扩张状态下的动态构象,且将胞质环和内环的分辨率提升了一倍。

另一研究团队的两项研究则进一步解释了核孔复合物结构的冷冻电镜重建结果,对人源和酵母NPC复合体中连接-支架蛋白网络进行了详尽分析,呈现了NPC超大复合物动态变化调控的基础。

第四项研究中,结合冷冻电镜与AlphaFold,揭示了非洲爪蟾NPC胞质环的精细结构,该研究手段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建模的分辨率、加深对核孔复合物功能的认识。

另一项研究中,则得到了胞质环的高分辨率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这也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胞质环结构重建,,为领域内理解脊椎动物NPC的组成、结构、组装以及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在同期的观点文章中点评:“这一系列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脊椎动物核孔复合物的组装方式,使得人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研究核孔复合物的功能和结构。”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m912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m979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m950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m932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828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