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简介(HUST校史故事飘扬吧)
编者按:穿越70年的峥嵘岁月,华中大从风雨中走来,几经变迁,即将迎来七十华诞。我们特开设【华中大校史故事】专栏,追寻学校发展轨迹,重温校史故事,走进时光里的华中大。
【 华中大校史故事 】
飘扬吧,心中的那面红旗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华中工学院77141班二三事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1977年在全国正式恢复高考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
历史注定“77级”大学生是一个特別群体。
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全国百废待兴。刚刚复出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以伟人的胆识和魄力,力排众议,决定1977年在全国正式恢复高考。从1966年到1977年,11年啊!这正是从十七八岁到三十出头的青年人读书的黃金岁月!多少有志读书报国的青年,由于文革动乱的耽误和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牵连,被挡在了高高的大学殿堂之外。11届的中学毕业生,聚集了多少人材,大家一起走进同一年的考场。新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场景!从1977年10月21日中央报刊和电台广播通知到当年12月10日开考,短短50天,多少历届的高、初中生们从废旧纸箱的故纸堆中找来当年的文化课本复习备考。当时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备考的人们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来自工厂车间的工人,下班后挑灯夜战;田间地头的下乡知识青年和赤脚医生,在煤油灯下熬夜补习。多少家长们想尽办法,跑书店,找亲友,通过各种渠道搞到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寄给不在身边的子女们,帮助他们临阵磨枪......大家为知识重新受到尊重而兴奋地忙碌,决心通过考试,凭自身的实力走进大学校园。1977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570万人,其中27.3万人入学,录取率4.7%。
华中工学院1977级学生在树林里自习
华中工学院77141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聚集成为喻家山下的一个群体。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中有来自偏远农村的基层公社书记,有来自工厂企业的团支书,有1966年高中毕业已经当了爸爸的年过三十的“老大哥”,也有在校的当年高中未毕业的17岁的“小老弟”,有在学校的代课教师,有车间里的钳工师傅,有下乡知青和田边的赤脚医生,还有参加过珍宝岛反击战的退伍战士。同学们当中,有为新中国建设流血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有城乡普通百姓子弟,有“臭老九”知识分子的孩子,更不乏所谓的“黑五类”子女。正是这群来自社会各界的“工、农、兵、学”组成了文化水平相差很大,数理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班集体。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要把被耽误了十年的宝贵学习时间夺回来!
凭着与以往历届大学生们不一样的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个班的同学们在四年文化课的学习中展示出了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团队精神和求新求变、精益求精的创新能力。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四年后全班同学都获得了“文革”后的首批工学学士学位。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班级聚集了一批积极向上、努力有为的青年学子,他们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承担了学校和系里大量的学生工作,参与并组织了众多的社会活动。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华中工学院77141班于1979年荣获湖北省“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奖励,随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知秋一叶,下面是这个集体四年大学生活中的几个故事。求新求变,调整课程设置,推动教学改革
1978年初,入学不久,77141班的专业是“电子精密机械”,挂靠在机械工程一系。1979年计算机系正式挂牌成立, 77141班同年才回到娘家,专业名称才有了“计算机外部设备”几个字。这是计算机系建系以来第一个本科专业班。由于计算机系是从机械系分离出来,专业教师自然多数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因此计算机系77级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有着机械工程类内容偏多,电子工程类内容偏少,计算机学科内容缺乏的先天缺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计算机专业是新兴学科之一,全国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学们也都渴望多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班长上学前工作在武汉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他从外设所里请来专家,介绍计算机外部设备如磁盘存储器、打印机、键盘、语音和图像输入设备等各方面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同学们对未来计算机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班委会组织了几次全班讨论,统一了认识。班干部主动与专业教研室老师对话、会商和沟通,邀请教研室主管本科教育的老师参加班会,听取同学们对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专业教研室积极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几年来经过多次沟通协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科书的选择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计算机专业和电子工程类课程逐年增加,传统的机械类课程逐年减少,还加修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专业等核心课程。修改后的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更加适应国家对计算机专业人材培养的需要,同学们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面向未来,挑战自我,学好学深文化课
今天的部分大学新生,离开了家庭的呵护和中学老师的严格管理,进入大学新环境,时常会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心理。其后在大学教师和辅导员的督促要求下完成学习任务,这是被动的“要我学”。当年的77级学子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生怕没有学到知识,虚度光阴,总是希望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这是主动的“我要学”。同样的课程,一样的课时,但77141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不同,效果自然就不一样。
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想办法给课程学习加码,这是77141班的特点。对于全校统一选用的一类教材 “高等数学”和课程,大家学得不过瘾。又找来难度更大的原苏联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挑战自己,那可是数学专业同学常用的参考书。学习“普通物理”这门课,同学们除了学校规定的“普通物理学”教材外,人手一套供物理系学生使用的“电磁学”教材上下两册。
“普通物理学”和“电磁学”教材
学习“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故事更是个明显的例子。一开始上“线性代数”这门课,计算机专业选用的是工程数学类教材。教材仅有薄薄几十页纸,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如果按今天拿学分的想法,不费多大气力,就可拿到足够的学分。当年的同学们可不是仅满足于拿到学分的。大家找来数学专业的相关教材比较后,异口同声地要求增加学习份量。全班一方面组织购买了北京大学主编的厚厚的“高等代数”作为参考和练习题集,一方面向任课老师反映同学们想增加课程学习深度和难度的合理要求。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任课教师,老师们同意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加快授课进度,增加学习内容,满足同学们多学知识的渴望。为保证大家学习上不掉队,任课老师还主动增加辅导答疑时间。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全班同学圆满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高等代数”教材
团结一心,共克难关,
攻下原版英语教材专业基础课
当年学校决定在本科生中将“线性电路原理”这门课程首次采用国外高校英文原版教材,以帮助师生尽快与欧美高等学校专业学习同步对接,缩小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当然,这也让教与学两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课堂上讲课教师采用中英文混合双语授课,课前如果不认真预习,听课就有如“坐过山车”一样。大量的英语专业词汇,空白的专业知识,使得这门课程的学习难上加难。为了帮助同学们闯过这一关,班干部积极组织力量,安排课代表课前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课程难点,回来及时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常常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反映给习题课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对个別学习上困难较多的同学,让成绩好的同学开展“一对一”重点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班每位同学的英语水平都大大提高,大家一起迈过了英语专业基础课学习这道门槛,没有一个人掉队落伍。
课堂上,教师用英文授课
四载酷暑寒冬,记录下同学们熬过的多少个寒窗苦读之夜。盛夏火炉之城的武汉,寝室里蒸笼似的高温考验着同学们刻苦学习的毅力和决心,浑身的汗水见证了77级学子们求知的动力与渴望。春去秋来,同学们用优异的成绩,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湖北省十面红旗”和“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的光荣锦旗是同学们努力学习的历史见证!毕业晚会上大家合唱一首“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嘹亮的歌声让学弟学妹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特定的年代造就出特殊的人材。华中工学院77141班的同学们毕业后分配到祖国的天南地北,如今足迹遍布神州内外。同学们中间有重担在肩的高级干部,有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精英,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的学府教授,有经商创业的企业家、投资人,也有投笔从戎的部队军官,有在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还有国外归来的专家教授......当年,在喻家山下,大家曾引吭高歌:“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今天,同学们用各自的精彩,续写着人生路上的灿烂辉煌。
“再见了,我们的母校!有幸成为一名华工学子被我们一辈子引以为豪,我们会用我们的辛勤汗水为母校争光添彩,让母校因有了我们这群学子而感到骄傲。我们为母校留下了那面永远飘扬的红旗,我们为母校留下了那宝贵的77141班精神——不辱使命、团结向前、求新求变、永为人先!”
飘扬吧,心中的那面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作者简介:胡盛斌,1977级计算机外设专业校友,曾任华中工学院学生会主席。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