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来寻找一些问题的根源,在心理学治疗中,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Freud)会让来访者“溯源”。

所谓的“溯源(Trace the source)”其实就是指让来访者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从以前的一些未满足的需求与缺憾之中寻找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种深入的自我剖析也是在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已经内化为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在恋爱时,在择偶时,在维系婚姻时你的童年经历正在“操纵”着你。

为什么会喜欢那种类型的人,为什么会倾向于这种性格的人,以及在一段关系中为什么要选择某种相处方式,这都是接近于人潜意识层面的选择,爱情也是童年的缩影与投射。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1)

一、童年经历与爱情抉择

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爱情,自己在爱情中的需求为什么会是这些,而又是为什么让你总是会被一类人所吸引?你应该思考一下童年是否投射在了你的爱情中。

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运的原生家庭都会作用在你的爱情中。

  • 不幸的原生家庭:过度补偿效应与自我防御机制

这里的过度补偿效应(Over compensation effect)是指因为自己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过分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补偿的心态,这种思维与认知的出发点也仅仅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2)

很多原生家庭不幸运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认为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应该让自己得到最好的补偿,他们同时也会过度渴望一些需求的实现,这些需求会极大的影响他们对爱情的抉择。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自由洒脱的张爱玲其实有着不幸的童年,童年中的痛苦经历,让她对爱与温暖极度渴望,那是她童年最缺失的东西。

她一直都是孤傲冷清之人,她也渴望着爱与温柔,胡兰成的伪装正好满足了的她的需求,坎坷的一生就此开始,其实张爱玲尤为注重感情,因为这是她小时候梦寐以求的。

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一点好而对别人涌泉相报,在爱情中也是不断原谅,不断放低姿态,过度的珍惜来自于童年关系的缺失,也来自于缺失带来的补偿效应。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3)

然而不幸的家庭不仅会让一个人产生对温情的渴望,同时也会让人产生对爱情的抗拒,因为从小到大就在这种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他们所见到的都是婚姻的坏与恶。

极大部分人会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疏远与淡漠,这只是内心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过度的受伤会让人渴望救赎,渴望温暖,同时也会让人厌恶情感,害怕情感。

  • 幸福的原生家庭:俄狄浦斯情结与艾勒克特拉情结

心理学领域中,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观察理论(Social observa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幼儿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观察他人,模仿他人从而得到一定的强化而习得社会生活技能与行为选择。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4)

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会看到生活中的诸多痛苦与纷扰,在幸福的家庭中,他们会看见爱情美好的一面,也同样会对自己的父亲或者是母亲产生一定的崇拜心理。

一般来说,女孩对父亲的崇拜叫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男孩对母亲的崇拜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心理学中很多人会将这两种情结略带贬义地去对待。

其实在爱情中,一个人选择的伴侣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像自己的父亲或者是母亲,弗洛伊德认为在幼时父母便是我们性起源的指路人,长大之后我们会将这种崇拜移情到伴侣身上。

这一点在那些成长于幸福家庭的人的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父母情感上的亲密是对孩子的一种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会体现在他们对于关系的处理与维系上,也体现在择偶上。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5)

相比于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他们更愿意自己的伴侣像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自己的母亲,因此更容易因为对方与自己异性父母的相似而产生爱情。

二、童年经历与爱情的维系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也强调着童年经历对个体成年后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并且很多时候无法察觉。

总是会喜欢某种类型的人,总是渴望某些需求的实现,很多人会把这种无法解释的行为与选择归结于命运,其实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命运,这是你的童年经历对你的影响。

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依恋类型,一段亲密关系,一段爱情中需要两个人的相互依恋,而依恋也是有种类的,不同的类型会影响到一段爱情的长久与维系。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6)

一般来说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这里的回避可以理解为对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抗拒与害怕,而焦虑则理解为对这段关系的在意程度,时常会怀疑这段亲密关系,很难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与争执。很多人在爱情中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无法维系情感,或者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因为潜意识中他们正被自己“遗忘的童年”操纵着。

而这四种依恋关系在个体幼年期都基本定型,那么他们是如何定型的呢?社会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与模仿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形成一定的品性。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7)

于是家庭中的父母就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观察对象,父母的婚姻关系也成为了他们观察与的一个方面,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对于爱情的抉择也在观察中慢慢成型。

莫名其妙的总是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也莫名其妙的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全盘否定一段关系,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让他们在维系亲密关系中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

父母并不美好的婚姻让他们对爱情望而却步,有时候呈现出来极其矛盾的状态,对一段亲密关系一边渴望,一边有害怕,一边自信,一边又焦虑。对于爱情的维系,他们也是举步维艰,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一段亲密关系。

消磨爱情的人的心理学(所谓的爱情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8)

我们也不应该过度责怪原生家庭,去接纳它,也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过去无可挽回,未来还有很多选择。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