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

让你轻松学文言文#在家看好书#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1)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B]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2)

三、省略句[/B]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承前省主语]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3)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4)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 定语 者 或 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 之 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五、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5)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世方乱,安以富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5)'何……之为'。可译为'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毋有病乎?

日饮食得无衰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文言文三大句式详解(我国古文句式汇总)(6)

古文在历史的蜿蜒滴淌中熏陶中成为一江春水奔流入海,是我国经典文化的结晶,古代语言交流的载体,同时文言文更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希望对大家有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